【美麗河北·人文之美】太行沃土

2019-11-01 09:25:37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image_201911011015

五大書記塑像

  巍巍太行,翠柏蒼松;雲蒸霞蔚,疏雨點點。

  邁進西柏坡紀念館的序廳,在一片清涼中瞻仰莊嚴肅穆的銅浮雕。銅雕是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群像,背後是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和巍巍太行,他們在這裡迎接新中國的曙光。

  人民群眾心頭的一盞燈

  西柏坡紀念館的序廳,有一幅莊嚴肅穆的銅浮雕。銅雕下方的“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題詞,氣若長虹,昭示著整個展覽的主題。我和同伴們凝視著題詞,雄渾厚重的紅色光芒頃刻浸滿心頭。不記得來過多少次西柏坡,只記得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每一次都熱血澎湃,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心靈受到全新的洗禮。

  忽然,一陣香氣襲來,涼潤清甜,是鮮花味道。我循香走近一個大花籃,百合纍纍、菊花燦燦,紅色緞帶上寫著金黃大字——“牢記兩個務必,緬懷偉人豐功”,是深圳一家公司敬獻的。

  巧合的是,剛剛深圳朋友推送微信深圳發佈,看到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有利於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想到生活在深圳的朋友們,倒是常常來西柏坡尋根,這有時候也讓我覺得好奇。

  去年前往深圳採訪一家大型企業,進得門來,大廳懸挂巨幅的五星紅旗,一排排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科技醫療設備,它們的名字叫“太行”,他們的宣傳語是“十萬旌旗出太行”,這讓我頓覺熟悉而親切。他們解釋靈感來自太行山腳下小山村,厚重、雄渾、堅毅不屈、團結奮進、勇攀高峰,這些紅色革命精神激勵著他們前行。

  看來,青春的深圳“鮮花”,離不開太行山坡上深厚的沃土。他們來到這所革命歷史博物館,收穫不同尋常。

  “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同縣鄉村幹部和群眾座談時這樣説。70年來,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趕考”之後,有多少領袖、多少將帥回到西柏坡?帶走了多少思考?我們無法統計,但我們知道這些思考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那沉甸甸的分量!數十年來,數以千萬計的參觀者來到西柏坡,從這紅色基因裏汲取了多少力量?我們無可計量,可謂綿綿不絕,可謂浩浩湯湯!

  沉甸甸和浩浩湯湯的歷史積澱,無言地告訴我們:中國不可以沒有西柏坡。

【美麗河北·人文之美】太行沃土

西柏坡紀念館序廳浮雕群像

  扼太行者得天下

  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的地圖上的確沒有西柏坡這個名字。

  太行山東麓,平山縣中部有一個村莊叫“柏卜”,始建於唐代,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鬱。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而今,不管到沒到過西柏坡的人都知道,這個灰沙砸頂土坯房遍佈的小村莊有著不凡的史跡。這裡是解放戰爭後期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土地會議,出臺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奪取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這裡還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周恩來曾經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小小村落,扭轉乾坤,成為一個紅色傳奇。

  或許你覺得,西柏坡是個偶然。

  翻開史冊,讓我們從歷史的深處打量這個村莊。

  今天,考古證實,西柏坡所處的地方距離戰國中山國都城靈壽城很近。兩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國創造了“悲歌慷慨”的故事,從三皇五帝開始,這一帶發生過有歷史記載的戰爭多達400多次,從趙滅中山,到背水一戰,再到靖難之役,直至抗日戰爭,這片土壤浸透著慷慨悲歌的基因。戰國時期中山國就有“衣鐵甲、操鐵杖”的猛士,激戰中“以車投車,以人投人”,直至悲壯戰死。後有樂毅、趙雲、劉琨……這裡有著中國北方文化圈的典型特點。

  1917年4月,青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曾這樣寫道,“惟北方之強,衽金革,死而不厭,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

  根據《二野全戰事》記載,在1937年11月召開的石拐會議上,朱德曾講:“太行山這塊戰略要地就交給你們了。”張浩政委回憶説,“1935年,我從蘇聯回來見到毛主席時,他就説,向東發展(根據地)目標主要是山西,特別是提出要佔住太行山,扼太行者得天下。”

  偉人的眼光往往能穿透未來,讓我們把目光拉回抗戰,聚攏到平山縣。

  早在抗戰前,栗再溫等平山早期黨員,已經把共産主義的星星之火點燃在太行山上,發展黨的組織,組織動員群眾。抗戰爆發前,全縣黨員已有700多人,他們組建了“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開展武裝鬥爭。在抗戰中,僅有25萬人口的平山縣,就有7萬餘人參軍參戰,參加自衛隊、農會、婦救會、兒童團等各種組織,可謂人人皆兵,成為晉察冀抗戰史上的一個典範。

  了解了這些,也許你會覺得,黨中央來到西柏坡,一定是歷史偶然中的必然。在這樣的大背景裏,這個小村莊的優勢才十分明顯。這一帶河流眾多,其中以滹沱河最為出名,它源自於山西的繁峙,貫穿全縣,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一帶更是灘地肥美,稻麥兩熟,曾被聶榮臻譽為“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富足的物産亦成為黨中央選址西柏坡一個良好的條件。

  1948年5月的那一天,習習和風,吹過滹沱河清波流淌的河灣;融融暖陽,映照著峰巒綿延的太行山。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西柏坡村前,他走過綠中泛黃的麥田,他把疲倦的腰身舒展,深深呼吸著土地上瀰漫的香甜。忽然,一陣“叮噹、叮噹”的耬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得知農民在麥田裏播種水稻,便教給農民用插秧的方法種水稻,説這樣簡便、省事,産量一定能提高。

  多年後的一個初春,西柏坡村委會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讓他們有些吃驚:中共中央辦公廳。他們都猜想不出是誰家親朋在辦公廳工作。當他們打開信件時,激動極了!原來,這是毛主席寫給西柏坡村的信,他在信中詢問這裡稻田的産量是否提高了?還建議他們派人到有種稻經驗的地方去學習。

  輝煌之後的西柏坡,依然是一個兩百多口人的小山村,依然是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已經成為諸多共産黨人心中的惦念。

【美麗河北·人文之美】太行沃土

航拍西柏坡

  精神之火傳遍八方

  滹沱河水長長流淌,崗南水庫建設繁忙。1958年,因崗南水庫蓄水,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舊址搬遷。1970年在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進行易地復原建設。1982年3月11日,國務院公佈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這塊國寶依舊寂然無聲。

  我曾看到一幅1991年西柏坡紀念館的圖片,碧波盪漾的湖水旁,一片土屋,仍是山村模樣。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陳寰,解放戰爭時期曾在西柏坡附近工作,40年後,他重返西柏坡時,看到了這裡在管理和人民生活方面樣樣落後,曾給當時的河北省領導寫過一封信,希望河北把西柏坡的工作搞上去。

  1991年,張志平任西柏坡紀念館館長後,首先提出一個口號,艱苦奮鬥三五年,把西柏坡建成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提出了把革命傳統教育和旅遊開發相結合的工作思路,這在當時是很大膽的,是開拓性的……從此,一個嶄新的“西柏坡模式”開啟了。他不再等待,而是集合起隊伍,一隊隊走出西柏坡,開始了一場艱難的,跌跌撞撞的行軍。

  那段時間裏,省會石家莊的機關、企業中,常常看到來自西柏坡風塵僕僕的募捐者,安康美、范素梅、趙會雲、史進平等來自革命聖地的工作人員,拿上一份材料,帶上一本電話號碼本就出發了,每到一個單位先進洗手間,洗把臉,整理好自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募捐。有人懷疑他們是小偷,有的單位把他們當成盲流攆來攆去,有冷眼,有尷尬,受了委屈擦把眼淚,就過去了,反正也不在乎了,為了西柏坡的前景,他們都豁出去了。

  一筆筆匯款到了西柏坡的賬戶上,水泥、電纜、自行車、口罩手套,甚至還有一架舊飛機,源源不斷地運到紀念館,他們把欣慰寫在臉上。今天我們看到,1993年的功德碑上,兩百餘家捐款單位和個人,捐款近兩百萬元,而那時紀念館的經費每年才11萬元。

  1992年開始,來西柏坡的人們陸續看到,西柏坡石刻園、雕塑園建起來了,“五大書記”塑像豎立起來,西柏坡紀念碑聳立在蒼松翠柏當中,三大戰役雕像建起來了,文物的徵集、研究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反映西柏坡的畫冊書籍一部部出版……《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主題陳列確立並幾次修改完善,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在基礎陳列和設施不斷建設當中,一支由西柏坡講解員組成的西柏坡精神小分隊,也開始活躍在全國各地。他們創作了一批歌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西柏坡偉大實踐的文藝節目,全體隊員自編、自導、自演,用説、唱、舞、小品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演講和表演形式,進行巡迴演出、巡迴展覽。這一特色宣講隊伍逐漸成為西柏坡的品牌,走到了全國革命紀念館的前列。幾年時間,演出團由原來的13人發展到近30人。旅遊旺季的晚上,演出團為留宿西柏坡的客人演出,淡季就到外地演出,京、津、晉、魯等周邊省市有著他們的足跡,中央警衛團、中央機要局、釣魚臺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都曾飄揚著他們的歌聲,並時常在中央、省、市電視臺亮相。

  這些年來,幾百次的演出,幾百次的征戰,可以説這也是一支宣傳隊伍的“土八路”,隊員們的演出都是自己化粧,常常靠“一隻口紅打天下”,多少艱難,多少辛苦,無法計算。今天我們知道的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口號已深入人心,西柏坡精神之火傳遍了四面八方。

  紅色的初心永恒

  晨曦悄然漫過太行山東麓,薄霧中,柏坡嶺漸漸明晰起來。

  這個季節,青女素娥的長袖剛剛舞起。坡上,松柏依然蔥蘢青翠;坡下,柿葉紅,蘆花白,金菊怒放。柏坡湖中澄澈的湖水,輕吻堤岸,發出輕扣翡翠般的和鳴。

  太陽噴薄欲出,一群身著綠軍裝的年輕人踩著緋霞走出。須臾,在土坯壘就、灰沙砸頂的領袖舊居中,在敞亮的紀念館展廳裏,到處閃動著他們挺拔的身影。他們灑掃庭前的落葉,輕拂領袖桌上的塵埃。而後,早來的瞻仰者進入他們宣講的“陣地”,頓時,個個青春的臉龐上溢滿朝陽,脆亮的聲音開始敘説新中國的那段輝煌。

  西柏坡每天都人流如織,給這支講解隊伍帶來了壓力。前些年,我專門採訪過這些年輕的講解員,他們有時一天工作時間長達十二三個小時,有的帶病堅持工作,有的顧不上吃飯,就著涼水吃麵包。他們統計過,最多的一個上午講過60批觀眾,最多的一天敘述過150次相同的內容。但是,千百次的重復沒有讓他們的情感幹澀枯竭。他們總這樣樸素地想:這些人很可能一輩子就來一次,一定讓人家不虛此行。所以,毛主席推過的碾子、朱總司令用過的金屬桌椅、董老紡線的紡車、周總理雨夜救親人的馬燈,在他們的講述中永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他們一次次讓觀眾心潮起伏,他們的心也一次次被這些動人的故事激蕩。

  “半百一席柏坡夢,一朝重返淚千行。”周總理當年的警衛,如今年逾七旬的魏玉秀老人來到總理舊居,未進門已泣不成聲,進屋就伏在總理用過的桌子上嚎啕大哭。年輕的講解員們怎能抑制住自己的熱淚,他們停下講解,此刻講述解説的語言顯得那樣蒼白,但他們努力記下老人哽咽的每一句話:“上邊的抽屜放著主席未批閱過的文件,下邊放著已經批閱過的,這邊是各地的來件……周總理很節約,鉛筆短得手捏不住了也捨不得換……”這些難得的歷史素材在書本裏是找不到的,他們牢牢記住,以便講給後人。

  “你們天天講煩不煩?”觀眾這樣問,我也曾這樣問。他們的回答富有詩意:“西柏坡的太陽天天都是新的!”

  細問得知,此話出自曾任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的李慶安之口。他放棄了河北師大優越的工作環境,主動從大城市調到西柏坡,在西柏坡工作了許多年。他也是幾十年來諸多投身西柏坡事業,最終成為紅色專家學者的其中之一。

  正是這些保持著百倍熱情的西柏坡人,把紀念館陳列、展覽、館容、館貌等都保持得非常好,把西柏坡建設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排頭兵。

  而今,西柏坡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還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旅遊景區。近年來,又陸續建成開放了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西柏坡廉政教育館和中央部委舊址區等,教育功能日趨完善。2018年參觀人數達到了510萬人次,西柏坡成為中國共産黨人的重要精神家園。

  最近一次去西柏坡,清秋爽風之中,西柏坡紀念館黨委書記王紅給我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宣傳和發揚西柏坡精神更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怎樣讓西柏坡保持一流,是他們思考最多的。她講道,宣講形式依然在不斷創新,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講解詞,80分鐘的情景講述劇即將推出,智慧景區的建設正在完善……

  登車即將離開西柏坡,天色漸晚,廣場上矗立的五大書記塑像前,一排排、一隊隊的瞻仰者依然絡繹不絕。

  巍峨太行長空下,鮮花燦爛,松柏青蔥。老一輩無産積極革命家腳踏厚土,並肩前行,凝視著歷史的遠方,凝望著中國未來的偉大復興。他們如炬目光中懸挂著民族精神的明燈——這裡是中國的西柏坡,這裡趕考的腳步不停,這裡紅色的初心永恒。(程雪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