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省份密集開展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的現場確認,今年,不少考點開通網上信息確認通道,考生需留意考點的公告信息。同時,對於2020年度考研,多方預測,報名人數或再創新高。
多地考研報名確認工作密集開啟
留心!不少考點已開展網上確認
今年10月31日,2020年考研網上報名結束,目前,多省份已密集進入考研報名現場確認階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多個考點試行網上確認,具體確認形式和時間,考生還需關注報考點的公告信息。
梳理各省份公佈的考研現場確認時間,截至11月6日,河北、湖南、浙江等10余省份已經開啟了現場確認工作。另外,上海、江蘇、安徽、廣西等地將從7日開始進行現場確認。
與以往不同,不少考點今年試行網上確認工作。例如,天津大學今年的信息確認工作就在網上進行。從該校發佈的消息來看,考生在網上提交相關個人材料後,若收到“審核通過”的通知,則説明考生已完成報名信息確認工作;反之,考生則需要根據提示內容,持相關材料原件到天津大學報名點進行現場確認。
“今年各個考點進行信息確認的方式有所不同,考生應注意自己所在考點的信息確認工作,是在網上還是現場進行。”海天教育考試研究中心專家吳睿表示,考生在完成現場確認工作時,務必看清考點信息確認的規定。
考生們參加考研培訓班,備戰考研。中新社記者張勇攝
近五年多省份考研人數翻番
專家:今年考研報名人數或再創新高
伴隨考研報名工作,“考研熱”的話題也持續引發輿論熱議。為何“考研熱”持續升溫?激烈的競爭中,考研難度是否也在逐年增大?
對於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在考研正式報名結束後,就有媒體分析稱,今年考研人數將繼上一年的290萬人之後,再度創下歷史新高,或達到330萬人左右。
“從目前業內掌握的諸多省份各大院校報名人數的基礎數據來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人數較去年增長近20%的情況。”因此,在吳睿看來,本次考研報名總人數繼續走高的可能性極大。
實際上,“考研熱”已持續多年。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除在2014年、2015年稍有下降,其餘年份都呈增加態勢,2017年、2018年增幅更在10%以上。
另據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發佈的《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報告》,近五年來,江蘇、四川、福建、廣東等多個省市考研人數出現了翻番。
“近來的復考現象較為廣泛,不少過去考了高分的學生,因種種原因選擇第二年繼續報考。”吳睿分析認為,導致考研人數上升的原因,還包括往屆生人數的增加,他們為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多人選擇繼續求學深造。
對於“考研熱”難降溫的情況,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中新網記者分析,一方面,不少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仍是為追求一紙文憑,而非為提高自身能力,這導致大學畢業生整體品質不高,難以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
另一方面,熊丙奇提出,社會對大學生就業仍有“精英意識”,且不少大學畢業生存在“有業不就”的問題,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學生放棄本來合適的就業機會,轉而盲目選擇考研。
熊丙奇建議,學生不應只為文憑讀書,而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重視自身能力提高,並以能力去規劃未來職業選擇和事業發展。而對於用人單位來説,則是選擇可以勝任的勞動者,而非唯學歷論。
考研最後衝刺階段要注意啥?
完成信息確認這些信息要仔細
考生完成報名信息確認,需要提交什麼證件?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在信息確認時完成?今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下稱《規定》),其中明確給出了現場確認的具體要求。
《規定》指出,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應當在規定時間內到報考點指定地點現場核對並確認其網上報名信息,逾期不再補辦。報名信息經考生確認後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後果由其自行承擔。考生填報的報名信息與報考條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試。
在完成信息確認時,考生應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學歷學位證書(應屆本科畢業生持學生證)和網上報名編號,由報考點工作人員進行核對。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考生還應當提交本人《入伍批准書》和《退出現役證》。
對上述材料,《規定》明確,報考點工作人員發現有考生偽造證件時,應通知公安機關並配合公安機關暫扣相關證件。
同時,在進行現場確認時,《規定》提出,考生應按規定繳納報考費,並按報考點規定配合採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
“完成現場確認時,首先要明晰自己進行確認的時間地點,網上還是現場,並牢記自己的報考序列號。”吳睿提醒。
如今,距離2020年研究生考試只剩月余。對於後續的復習計劃,吳睿建議,考生此時切勿急躁,應儘量放鬆心態,按部就班安排復習,重點突擊,以良好心態備戰考試。(楊雨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