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渤海之濱,太行山前,大平原上,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山場林地、田間地頭,到處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是河北省的農林專家,是一群拼腳力、接地氣、善溝通、能增效的知識分子。“腳下踩泥,心中才有數”,他們的奔波與努力,讓農民增加了收入,也切實推動了河北的生態文明建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省委書記王東峰曾指出,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這些可愛的農林專家,用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屬於他們的精彩答卷。
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揮汗如雨,在濃密扎腳的禾苗中不停穿梭,頭頂上蚊蟲追逐,褲管下兩腿是泥,這是記者看到的水稻育種的工作環境。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河北省農科院學科帶頭人、河北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優質水稻崗位專家張啟星在這樣的環境裏一幹就是33年。
水稻專家張啟星。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
“我是農民的兒子,知道農民的不容易”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試驗基地裏,一大片稻田已經成熟,金燦燦的水稻就像一張鋪在田野上的畫卷一樣:沉甸甸的水稻隨風擺動,仿若千手觀音伸展手臂,順著同一方向翩翩起舞。伴隨著收割機噠噠的轟鳴聲,一排排稻穗如同聽話的孩子,乖乖地鑽了進去。好一派豐收的景象!
在普通人眼中,科學家的工作應該是在乾淨整潔的實驗室裏穿上白大褂和藥水試劑打交道。但是記者第一次見到張啟星時,卻是在曹妃甸的莊稼地裏……
豐收的水稻。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
身材敦實、皮膚黝黑的張啟星站在稻田邊,褲腿和鞋面上沾著泥巴,他瞇縫著眼睛,打量著莊稼的長勢。如果不提前了解,在陌生人眼中,往往會把張啟星當成地道的農民。
張啟星出生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感受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他,懷揣著科技興農的夢想,在1982年考入了河北農業技術師範學院,並主修農學專業。1986年畢業後,來到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從事水稻科研工作。
那時候,我國水稻生産總體水準還很低,河北很多稻農的種植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上,畝産只有千斤左右,而且易倒伏和發生稻瘟病。“我也是農民的兒子,知道農民的不容易。”張啟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每天吃飯走路都在想水稻增産防病的事。要想長出高産質優的水稻,種子是第一位的,當時張啟星就暗下決心:“要通過種子的選育、擴繁、推廣,真正實現水稻的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
張啟星(左三)和他的同事們。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
“水稻育種是農田裏的學問,腳下踩泥心中才有數”
為了增産提質,張啟星需要在連片的稻田裏尋找那一顆變異的品種,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這需要他在水稻的開花期和結果期都要一絲不茍地去觀察、去發現。
“尤其是在育種期間,張啟星比普通農民更辛苦!”據張啟星的同事王永新介紹,作為水稻研究專家,張啟星在高溫高濕的稻田裏,不僅要進行農業生産,還要從事繁雜的科研操作,經常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特別是水稻開花時的授粉工作,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40度左右的高溫下,站一會就渾身大汗,他還需要腳踩爛泥一絲不茍地觀察尋找,有時候下午兩三點鐘都不一定吃得上飯。身上的衣服也是濕了幹、幹了濕。”
張啟星和團隊研製的高産優質水稻品種。資料圖
張啟星告訴記者,水稻育種從發現變異到選擇變異是一個漫長過程,先從近萬份變異稻種中擇優選拔,並加以穩定其基因特性,過程極其枯燥,而且還伴隨著失敗的風險。“不過既然選擇了農科研究,就不怕吃苦。水稻育種是農田裏的學問,腳下踩泥,心中才有數啊!”
從事水稻研究33年來,張啟星帶領水稻科技創新團隊,在適宜河北省稻區生長的優質特色新品種選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以第一完成人育成了冀糯1號、冀香糯1號等23個水稻新品種。其中,選育的超高産優質糯稻品種冀糯1號25年來一直為河北省糯稻主栽品種,並出口日本。其本人也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6項,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1項,農業部豐收獎1項。
“不愧是水稻專家,我們真的服氣了”
2014年開始,曹妃甸區十一農場水稻秸稈全量還田,不過卻在第二年水稻插秧後的分蘗期,出現了秸稈腐解、秧苗縮苗、黑根等問題,甚至很多稻苗開始向死亡方向發展!這些稻田為稻農承包效益田,由於面積大,傷苗嚴重,廣大稻農一籌莫展。
怎麼辦?如果不及時解決這個問題,上百戶稻農就要面臨絕收。當時,張啟星被河北省科技廳選派到曹妃甸農場,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員。他當時勇敢地站了出來,要幫鄉親們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那天正趕上下大雨,張老師對每家稻農的稻田都進行了查看,並根據傷苗程度,提出了具體排水、晾乾等處理措施。當時稻農們都半信半疑,怕用了這個方法仍然不管用。”十一農場場部主管副場長張中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張啟星對自己的意見非常自信,堅定地對大家説:“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三天就會長出新根,七天之內就會恢復正常,如果不管用,我負責到底!”之後他每隔兩三天就到現場指導查看。那時候正是雨季,由於農戶眾多,張啟星經常冒著雨從上午九點開始,一家一戶了解解決問題,直到下午四五點才能指導完畢。
“後來我們才知道,張老師為了儘快幫助更多稻農解決問題,經常中午連口飯都吃不上。他就是這樣,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用心對待,直到水稻逐漸恢復了正常。多虧了張老師,當年我們農場的水稻産量才沒有受到影響,迎來了豐收。”張中來伸出了大拇指,“張啟星老師不愧是水稻專家,我們真的服氣了。以後讓我們咋種,我們就咋種!”為此,曹妃甸區十一農場還專門送了錦旗,以表謝意。
正在工作的張啟星。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
為了避免類似水稻災情再次出現,2016年春天張啟星又在包括十一農場在內的曹妃甸區各分農場,專門針對水稻秸稈還田傷苗問題,進行了專題培訓。現如今,廣大稻農已經完全掌握了秸稈還田預防水稻傷根的方法,同時也杜絕了因秸稈焚燒造成的生物資源浪費和空氣污染。為此2018年曹妃甸區政府授予了張啟星“優秀科技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埋首田間33載,只為“讓農民多收三五斗”
藍天白雲下,一台臺收割機浩浩蕩蕩,馳騁在金燦燦的稻田裏。一排排成熟的水稻,捲進收割機裏,隨後脫粒、裝車一氣呵成。這一幅豐收畫卷,在曹妃甸區第四農場廣袤的稻田裏舖展開來。
“我們聽從張老師的建議,種植了以墾香48為代表的高産抗病優質香稻,採取全産業鏈綠色生産技術,發展立體種養、訂單農業這一高效農業之路,實現了水稻生産由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的快速轉變。”曹妃甸聚享水稻合作社理事長韓建明告訴記者,新品種水稻的價格比普通傳統水稻要貴一倍還多,主要是因為堅持了生態綠色的理念:水稻種植不打農藥,田裏養殖螃蟹、泥鰍和小龍蝦等水産品。養殖過程中,水産品的排泄物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水稻的葉子又成為水産品遮陽納涼的好去處,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生物鏈條。
韓建明和張啟星討論水稻種植問題。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
“提升水稻品質是增收的關鍵!”韓建明感慨道,以前種水稻非常辛苦,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錢。後來聽從了張啟星的建議,發展綠色優質大米,用綠色優質名牌佔領市場。
“通過提高品質與安全增加效益,創建知名綠色稻米品牌,是發展我省現代化水稻産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水稻産業化生産,提高我省大米競爭力,增加稻農收入的重要途徑。”張啟星説,目前研究所已經研製出了墾香48、墾育60等大面積應用新品種,尤其是最新選育出的濱稻999等一系列新品種,結合了雜交稻的優勢與常規稻的優點,集耐鹽、耐旱、耐寒、耐秸稈腐熟、抗病、優質、大粒等優點于一身。2019年22個新品種(係)展示田中,1個品種畝産超過1900斤,1個品種畝産超過1800斤,10個品種畝産超過1700斤,實現了常規水稻育種産量上的重大突破。1個品種畝産1697.56斤,而且品質達到了國家優質2級米,實現了優質品種超高産。
張啟星參與研製的水稻新品種。資料圖
採訪過程中,張啟星給記者最深的印像是,一談起水稻,就滔滔不絕。但一旦涉及榮譽和成就,他就像變了一個人,“很多人都為此付出了很多,我只是做了我喜歡的事而已。”
“讓農民多收三五斗”、“讓農民種一年收兩年”,正是這些樸素的夢想,讓張啟星在田間堅守了三十多個春夏秋冬。他用執著與專注改變了我省水稻的發展現狀。他情係鄉親,淡泊名利,像一位農民,播撒智慧,栽種財富,收穫喜悅。(記者周亞彬 李相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