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 河北累計利用近60億立方米長江水

2019-12-09 18:11:45  來源:長城網  責編:胡曉萌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建成通水,甘甜的長江水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向北,穿過鄂北和中原大地,流入華北平原,乾渴多年的冀中南地區,1200萬人喝上了長江水。

  正定:稻花香裏説豐年

  “十里稻花飄滿香,粒粒如珠白似霜。”11月14日,一幅豐收圖在河北正定周家莊村上演,村裏今年嘗試恢復種植的生態水稻喜獲豐收。72歲的老支書王煥來捧著金黃的稻穗,滿臉的喜悅,闊別了20年後,周家莊的水稻,又重新出現了。

五年來,河北累計利用近60億立方米長江水

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寧寧(右)和老支書王煥來查看成熟的水稻。賈賀攝

  正定曲陽橋鄉地處滹沱河畔,素有“半洼半崗、稻麥兩熟”的奇觀,被譽為“正定小江南”,曾是歷史上的貢米産地,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那時候,我們村南邊是滹沱河,北邊是周漢河,周邊都是蘆葦蕩。”説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村景,村會計王金華立刻眼睛放光,“村東北有個雁潭,為什麼叫雁潭呢,因為那裏落的都是大雁。蘆葦蕩下面都是小河蝦、小魚,大雁都在那兒。小時候一放學,孩子們晚上經常三五成群去稻地裏抓青蛙、撿鳥蛋。”

  “那時候周家莊南邊三五里地就是滹沱河,河水豐沛。村子裏二千多畝地都是黑黏土,不滲水。水皮淺,到處是泉眼,地就成了鹽鹼地,種水稻最合適。”老支書王煥來説。

  但是,周家莊人引以為傲的稻米,從上世紀八十年末開始逐漸消失。隨著工農業生産的迅速發展,滹沱河上游來水逐漸減少,地下水水位逐年降低,周邊泉水逐漸乾涸,過度依賴地下水的水稻種植成本越來越高,1999年之後,周家莊的水稻徹底消失了。

  近兩年,石家莊滹沱河整治工程的陸續實施,讓昔日乾涸的滹沱河再次恢復了碧波盪漾,綠樹成蔭的勃勃生機。當地採取生態修復、河道治理、自然補水、生態補水、控制地下水開採、關閉南水北調受水區範圍內142眼自備井等一系列措施,使該區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到34.51米,為種植水稻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今年春季,曲陽橋鄉周家莊村試種100畝有機水稻,現在,如約迎來第一次收穫。

  “滹沱河裏一有水,我們這兒的水位就上升了。”王金華説,“以前我們村吃水打井,50多米才見水,吃水機井都得80米,現在水皮淺多了。”

  “石家莊人都知道,正定米好吃。”王煥來驕傲地説。“明年村裏準備再擴大30畝。”王金華興奮地説,“現在都琢磨著給大米註冊商標呢。”

  大河有水小河滿

  正定水稻消失20多年後再次重新出現,只是滹沱河周邊生態環境好轉的一個縮影。滹沱河是石家莊市的母親河。她起自山西省繁峙縣,自西向東蜿蜒于太行山峽谷間,衝進華北平原,東奔大海。在她身後,留下了廣袤的沖積扇平原。但就是這條大河,自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經濟發展,上游沿線用水量需求的巨增,水量日益減少,人們見到的大部分河段都成為乾枯河道。曾經的大河,已經成為了老輩人口中的傳説,甚至春天大風一起,這裡成了石家莊周邊風沙的來源地。

  2007年11月,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打響,修路築堤、疏浚河道、植樹造景、建設濕地、恢復生態。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

五年來,河北累計利用近60億立方米長江水

滹沱河倒吸虹工程。朱鵬濤攝

  在離正定周家莊不遠的滹沱河南岸新村北附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個開工項目——滹沱河倒吸虹工程。它也是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最早投運的大型河渠交叉建築之一。在倒虹吸進口總幹渠右堤上是滹沱河退水閘,通過這個退水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的滾滾江水就流進了滹沱河。“現在咱們在的這個斷面是70個流量,流速大概是0.6米每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石家莊管理處副處長曹銘澤説道。“石家莊管理處滹沱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早開工建設、最早投入運行的重要節點工程之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滹沱河生態補水後,滹沱河沿岸兩側10公里範圍內地下水位平均高出周邊區域,河湖生態功能逐步恢復。以水帶綠、以綠養水,乾涸多年的老河道,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滹沱美景,碧水、林蔭、花海構成的水生態走廊,成為了石家莊市民的後花園。

五年來,河北累計利用近60億立方米長江水

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旅遊區一角。朱鵬濤攝

  “現在有了水,草也綠了,空氣清新了,環境美了,平常到了節假日和週末,這邊人相當多。”經常到滹沱河周邊遛彎的石家莊人馬金娜説,“去年,還有好多只白鷺來這裡呢。”

  據了解,中線工程多年平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分配河北凈水量30.4億立方米,其中石家莊市7.3億立方米。2016年開始,石家莊市西北水廠和欒城、正定、讚皇等部分縣區用上長江水,到2017年,全市22座水廠全部用上江水。

  “現在石家莊主城區,可以説70%的飲用水都是長江水。”曹銘澤説。

  五年來,河北累計利用近60億立方米長江水

  華北平原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又是我國糧食主産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可觀。在地表水匱乏的情況下,面對水資源嚴重不足問題,這裡無奈選擇了超采地下水。而長期超采地下水,又導致這裡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面積達到數萬平方公里。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成,華北平原迎來了解決缺水問題新的“生力軍”——長江水。2018年開始,河北省系統謀劃實施了河湖生態補水工作。水利部和省政府聯合啟動了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三條河地下水回補試點工作。從去年9月到今年8月底試點期內,滹沱河、南拒馬河、滏陽河3條試點河道補水總量14億立方米,其中引江水8.7億立方米,超額完成水利部確定的7.5~10億立方米的目標。“華北明珠白洋淀”今年已累計補水3.3億立方米,使其水位始終保持在6.5米以上。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分配河北省水量30.4億立方米。各市分配水量為:邯鄲3.52億立方米、邢臺3.33億立方米、石家莊7.82億立方米、保定5.51億立方米、廊坊2.58億立方米、滄州4.53億立方米、衡水3.10億立方米。截至今年10月31日,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涉及91個縣(市、區)、26個工業園區、138個供水目標,受益人口達1982萬人。

  南水北調工程對河北的地下水資源恢復也起到了明顯作用。河北省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系統顯示,2019年10月底,全省地下水超採區淺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8米,同比下降0.24米,下降幅度減少一半。深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5.57米,同比下降0.83米,下降幅度減少四分之三,其中,邯鄲市、唐山市、石家莊市、邢臺市、辛集市同比回升。

  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至2019年12月初,河北省累計引調江水近60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和工業39.8億立方米,生態18.5億立方米。引江水的持續供應大幅提升了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城鎮供水保證率,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超採態勢,顯著地改善了河湖生態環境,為建設美麗河北提供了強大的水資源支撐。 (祝龍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