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牛書記在接受記者集體採訪。 王林紅 攝
“我來自太行山最綠的地方。”1月7日下午,河北省人大代表、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這句話作為自己的開場白。
他説,多年來,崗底走出了一條“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協同發展的路子。人均收入也由過去的不足80元,變成了現在的人均年收入4.3萬元。
過去,只有169戶569口人的崗底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
為了帶動鄉親們走上致富路,楊雙牛就帶著村“兩委”班子,考察、走訪,摸清村子貧困的“病因”,明確治理思路。
在和村民們統一思想的情況下,楊雙牛帶著父老鄉親,經過10年苦戰,高標準治理了“三溝兩峪一面坡”,綠化了荒山7800畝,栽種果樹20萬株。
楊雙牛説:“當村幹部,要始終想著讓村民富起來。”從治山一開始,他和村民們就打算種上能長期賣上大價錢的果樹。
可就在崗底步入經濟快車道時,1996年,一場洪災突然襲來,全村200畝耕地變成了亂石灘,村辦企業也被沖毀,直接損失達1190萬元。
也正是在這一年,楊雙牛結識了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李老師對他説:“我是在農村長大的,過去家裏也很窮,所以我見不得老百姓窮。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們一塊兒幹,讓老百姓儘快富起來。”
李老師把“富崗”蘋果栽培技術分解成128道工序,然後,對村民集中培訓。沒幾年,蘋果長得個大味美,一畝能多賣3000多元。崗底人嘗到了科技種植的甜頭。
他們辦夜校、搞培訓,100名果農在家門口讀完了中專。崗底成為全國第一個“持證下田”的村莊。
“如今,很多地方都慕名來我們村請‘專家’,村民們到各地推廣技術或搞培訓,吃上了‘技術飯’。”楊雙牛告訴記者, “今年的省政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我對崗底的未來更有信心了。”(記者 王林紅)
楊雙牛認為,要想實現脫貧致富,就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充分發揮當地優勢,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做産業、做品牌。“崗底的致富之路就是按照黨的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的結果。”
李雙牛表示,接下來,他們首先要把李保國先進事蹟教育基地打造好,傳承好李保國精神。其次,就是建設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態大花園。“這項工作完成後,既可以向其他地區推廣,也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