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成了“最牛女工”
——隆化縣下牛錄村扶貧車間裏的故事
安會華正在扶貧車間縫製床上用品。 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雲 攝
1月12日上午,隆化縣八達營鄉下牛錄村東頭一戶農家小院裏,不時傳出歡聲笑語。透過新房锃亮的玻璃窗可以清楚看到,三個女人圍在縫紉機前有説有笑。
短髮圓臉的女子名叫楊艷,隆化縣愛心聯盟的發起人,也是下牛錄村扶貧車間負責人。“我今天是來‘取經’的。”楊艷拉著女主人安會華的手説,“安姐8個月賺了13000塊錢,是多數女工的一倍,這經驗推廣得好,不少人收入能翻番。”
“我是來‘學藝’的,安姐可不能不教我。”幹練、苗條的于海俠拉住安會華的左手,不肯放開。
“好好好,別嫌我啰嗦,我就有啥説啥。”身材豐腴的安會華樂呵呵地説。
“我第一要説的是懂得感恩。”誰也沒想到,安會華沒有先講縫紉技巧,而是説了一番道理。
雖已年過五旬,但安會華在下牛錄村裏卻是個“新人”。
安會華家原住在4公里外的山溝裏,地薄不説,野豬、野雞還時常“光顧”,莊稼收的不如種的多。一氣之下,20年前,她和丈夫把地裏栽上樹,一家三口前往北京謀生。
沒技術,年歲又大,兩口子只能靠幹體力活打零工。交了水電費、房租,還有孩子的學費,一年到頭,還是兩手空空。
老房子年久失修,屋頂見天成危房,她家徹底成了“無家可歸”的貧困戶。
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讓漂泊的一家人有了安身之所。在中心村買宅基地,建豁亮的新房,共花費27萬元。“除去政府補貼,自個只出了不到五萬塊錢。”
有了新家又添新煩惱:蓋房花銷不小,自己身體又不好,幹不了重體力活,收入全靠爺倆。
安會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琢磨著幹點啥,“多少掙點錢,貼補家用。”
2019年3月,下牛錄扶貧車間開業,安會華第一個報了名。
“住新房、掙工資,到啥時候也不能忘黨的恩情。”安會華説,常懷感恩之心,幹起活總比別人有勁頭。同樣參加技能培訓,安會華回家總要再苦練幾小時,很快,她掌握了多種服裝縫製技巧。
“第二個我要説的是要明白幹活是為自己打工。”安會華繼續説,“有的人覺得活兒是給別人幹的,品質好壞無所謂。其實,這也是‘窮根’。”
“我就是這麼想的。”于海俠羞愧地説,“難怪同樣是縫製服裝,你8個月掙了一萬三四,我只掙三四千。”
“‘舞臺’搭起來,‘唱戲’靠自己。安姐,過了春節你得幫我去其他村講講課去。”楊艷説,車間訂單供不應求,去年共帶動60余人就業,發放工資70多萬元。要是都像安會華一樣努力奮鬥,鄉親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不嫌我講的不好我就去。”安會華説,小康路上一個都不少才最好。
“全縣留守人員近2萬人,大多文化水準低、年齡大,這個群體一直是就業扶貧難啃的‘硬骨頭’。”該縣人社局局長郝仲達説,圍繞這一難題,隆化通過把扶貧工廠(車間)建在家門口,實現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據統計,像楊艷這樣的扶貧車間(微工廠),隆化全縣共有58個,帶動就業3000人以上,其中貧困群眾503人。
離開安會華家時已近中午,扶貧車間墻上兩行紅色大字格外醒目: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雲、尉遲國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