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河北博物院“雲復工”的首場直播中,講解員葛思博正在與廣大網友進行直播互動。
春意漸濃,萬物復蘇。
歷經艱苦卓絕的新冠肺炎戰疫,全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各行各業正積極有序推進復工復産。疫情期間,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不僅豐富了群眾的居家文化生活,也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如何化“危”為“機”,聯手“互聯網+”,整合行業資源,靈活應對風險,已成為文化領域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議題。
近日,記者走進河北文藝院團、文博單位、實體書店,去感受和記錄按下“復工鍵”之後文化領域忙碌而有條不紊的身影,去聆聽和思考疫情影響下那些正在發生的深遠而長久的嬗變。
復工後,省河北梆子劇院女演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場所認真練功。省河北梆子劇院供圖
文藝院團 “雲創作”吹響復工“集結號”
“似這鬢髮焦梢,行李蕭條,此一去博得個斗轉天回……”4月5日,一連串閃轉騰挪的武戲硬功過後,一個矯健身影屹立於舞台中央。沒有化粧,沒有打扮,也沒有滿座觀眾,就那一身日常穿戴,35歲的武生郝士超悲歌激昂,把《林沖夜奔》唱得如泣如訴。
這是省河北梆子劇院復工後的第二個星期日,當天正在進行年度考核。戲曲院團考核與其他行業不同,特別是演藝一線人員,得實打實地拿出真功夫過場。生旦淨末丑,文戲有文唱、武戲有武功,都得讓大家看看、用挑剔的眼光評點一番。
這樣的考核已是傳統,但今年卻來之不易。
“量體溫、戴口罩、保持距離……復工考核和今後工作,都必須在確保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展開。”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對記者説。對於文藝院團而言,舞臺演出是根本,然而,從疫情中恢復常態,卻是一個不可急進的過程。復工後,首先就是狠抓衛生防疫,加強日常檢查,確保防控工作全覆蓋、無死角,嚴格執行體溫檢測登記制度,對劇場、排練場等消防設施、安全設施、救援設施等進行全面檢查、檢修、檢測,確保劇場、排練場等重點部位管理到位。
拉筋、踢腿、亮嗓、翻筋斗、甩雲袖……在這些日常的訓練中,嚴格的防疫措施也要認真落實。為了保障安全,盡最大可能減少聚集,各文藝院團大都採用了分組輪流進場和“錯峰”排練。“目前,我們要求三個人一組,最多的六七人,還有一些年輕演員選擇了晚上排練。進場之後,都以梅花樁的形式分散在舞臺上,相互至少保持2米的距離……”郝士超告訴記者,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戲曲演員如果幾天不練,肌肉就會變硬,整體柔韌度與力量感都會退步,儘管都戴著口罩練功,呼吸有點急促,但大家始終精神飽滿,克服重重困難在堅持。“印象中從沒有哪次復工會這樣被大家所期盼。”
復工復産“集結號”吹響後,文藝院團的主要業務是什麼?該怎麼幹?已被這場疫情深深影響。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文藝演出近2萬場。但是,文藝院團並沒有停下腳步。線上排練、網上“開箱”、雲展演、雲創作……從劇目創排到演出、拓展受眾等多個環節,都在此次應對疫情過程中積累著新經驗。
特別是“雲創作”的出現,破解了區域資源不足難題,打破了時空局限,影響十分深遠。疫情期間,京津冀三地交響樂團曾“隔空”合奏《我和我的祖國》,由三地21位藝術家各自居家錄製、共同演奏,堪稱樂團合作演出的全新嘗試,網上播放後引發熱烈反響。“網絡傳播便捷快速、受眾廣泛多元、參與異常便利……未來,不止京津冀三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音樂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網絡合作。”河北交響樂團黨總支書記商明凱認為,復工不應是簡單的恢復常態,而應從此次疫情中尋找新的機遇,“我們將增加與全國音樂人的協同合作,通過更多‘雲創作’和‘雲互動’,提升創作與服務導向的精準性。”
類似這樣的模式創新,正逐漸在復工後大量出現。比如,受疫情期間“雲直播”等網課教育模式啟發,省話劇院復工後召開的第一場會議,就是謀劃打造集“舞臺+網絡+培訓+公益”為一體的兒童戲劇教育視頻直播自媒體項目。
“重點面向太行山區等貧困地區,滿足學生、家長及學校對戲劇課程的需求,把兒童劇、短視頻、網絡等融合為一體,打造劇院自己的融媒體。”省話劇院院長黃平安説,目前,微信、微博、抖音等已成為大小文藝院團用得最為普遍、黏著性最高的網絡傳播工具。但也導致很多院團忽略了自建平臺建設,總認為別人的平臺是現成的,不需要自己再“折騰”,這其實是把獨特資源拱手送給了第三方,不如抓住時機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
“既然遲早得轉型,為啥不借此破舊立新呢?”黃平安説,該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整合戲劇教育資源,加入國內兒童戲劇教育知識付費市場中去,提升院團發展速度,增強“造血”功能。接下來他們將對項目基建、包裝、軟硬體設備採購等面向社會進行招標,預計在今年6月建成一座集直播、錄演節目為一體的專業演播室。
不止文藝院團自身,與其緊密相關的劇場行業,也在復工中積極求存求變。“加快轉型,大力推動數字化‘雲演出’,解決傳統劇場演出受地理空間、演出人員、受眾體量限制的問題。”精英劇場副總經理賈鵬説。記者了解到,從各類線上藝術課堂、藝術直播到雲排練、雲劇場,這段時間,石家莊市洪順曲藝社,以及精英文娛旗下精英劇場、小鯨魚兒童劇場等,紛紛通過官網、公眾號等方式在各直播平臺亮相,賦予傳統演出更時尚的現代面孔。
一場疫情,讓人們看到了文藝演出傳統發展模式的不足,也提醒文藝院團及其上下游行業,真正實現轉危為機要在“疫後再出發”中未雨綢繆,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
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賈吉慶認為,網絡、AR技術等正深刻改變著當前藝術創作和傳播形態,如何讓線下線上渠道相互作用,打通線下線上演出産業鏈、延伸文藝服務觸角,“這是實現再出發、再騰飛,必須思考的關乎業態模式的大問題”。
清明節過後,石家莊市實體書店相繼開張。圖為戴著口罩的顧客在夜晚走進西西弗書店,挑選心儀的圖書。
文博機構 “雲復工”為開館蓄力“練內功”
桃花掩映,綠柳拂風。
4月7日,滄州博物館在清明節後迎來開館。
作為全省最早開放部分館室的幾個博物館之一,如何確保安全,成為頭等大事。場館消毒、通風,對復工館員進行排查登記,做好體溫監測、個人防護;督促入館群眾正確佩戴口罩,攜帶身份證、健康通行卡(健康碼)登記檢測入館,配合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登記、防控檢查和觀眾流量調控工作……
“漸進式開館已有大半個月,我們僅在週二至週五上午9時至12時開放,每天下午集中防疫消毒……”該館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目前還實行了“限流”措施,暫態接待量不超過500人。現在僅接受個人預約或直接到館,暫不接待任何團體,“目前參觀者還不是太多,但能感受到人氣在回暖”。
此時,省會石家莊也走進最美人間四月天。
一串串紫藤花在河北博物院墻外靜靜綻放。人們總喜歡在路過時駐足欣賞,在朋友圈分享關於春天的希望和感悟。
然而,文化復工絕非大門一開便“人面桃花相映紅”。自1月24日以來,河北省有120家博物館、180家文化館、19家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相繼閉館,目前開門迎客的仍是極少數。其實,對於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窗口單位來説,重新開館雖不複雜,但設計好之後的路怎麼走卻不易。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現階段一直持續的“雲復工”就顯得尤為可貴。
閉館不打烊,雲端是戰場。“現階段工作量更大、要求更精細。可以説,目前‘雲復工’既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狀態的延續,更是在為開館積蓄力量。”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李寶才説,“雲復工”的背後,是一場“蝶變”。尤其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在“疫後再出發”的現階段,各種嘗試正漸漸進入深水區,已深深影響著未來的文博業態。
比如,3月底河博初次涉足的“雲直播”,通過與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託5G+XR等高新技術,接連5天開啟直播。“這是河博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網絡直播。某種程度上,也是整個河北博物館領域的首次嘗試。”河博相關處室負責人説。
“第一次相約雲端、直面觀眾,首日瀏覽量就高達25.6萬人次。終於體驗了一把‘網紅’的感覺!”擔當主播的河北博物院講解員葛思博、賈葉青等人開心之餘,也道出了一些擔憂:如何把直播變成常態、帶來不竭的線上流量,如何讓文博人在雲端生産領域保持無窮創意,在未來將是一個極大考驗。
與“雲直播”追求即時、互動不同,更多的線上文博展示更在意從容自若的“沉浸感”。比如,“雲約會”以微信為平臺拉近觀眾與文物的時空距離,圖文並茂地展示了館藏國寶級文物;“雲特展”依託原定於現場展出的臨展項目迅速策劃而成,通過展覽“雲介紹”、展品“雲賞析”、手工“雲互動”等內容,讓觀眾跟隨視頻動手體驗,帶來獨特觀感;“雲課堂”與公眾一起線上共度節日,分享傳統節俗知識……
“這些風生水起的變化,無不凸顯了數字化的潛力。”在石家莊市博物館館長劉茂利看來,無論是當下極流行的網絡直播、還是疫情期間迅速衍生的“雲觀展”“雲特展”“雲社教”等方式,都是基於多年來各地持續推進的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正是有了這個基礎,未來線上文博方大有可為。某種意義上講,文博機構‘雲復工’不僅是對線上展覽模式的認可和發揚,更加堅定了文博領域數字化建設的步伐”。
如今,這樣的認識已成為共識,正落實在具體行動上。
4月初的蔚縣,春寒料峭,蔚縣博物館館長李新威等文博人已忙碌起來。“除了開展消毒防疫等日常工作,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推進數字化,前幾天已對外發出數字化保護展示項目招標公告。要把館藏的萬餘件文物全部數字化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我們會堅持幹下去。”李新威説,這段時間,各地博物館“雲端”集結的盛況令人眼饞。線上博物館火熱的流量,開館後會極大程度地轉化為實體遊客量。時不我待,文博單位不能再吃老本了,必須順勢而為,學會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才能惠及更多、受益更多。
一年之計在於春。“‘雲復工’的背後,是文博發展的新業態。其影響所及,不單是博物館,還有文化館、美術館、群藝館……”河北省很多文博專家指出,疫情過後,打造網上虛擬博物館、智慧博物館、3D博物館、VR展覽館等網絡平臺,推動館藏和展覽展示向線上運行將成必然趨勢,從而打造永不打烊的文博盛宴。
實體書店 線上線下打造城市文化風景線
夜色漸起,霓虹閃爍。
4月11日晚,記者來到位於石家莊市繁華地段的西西弗書店。多日不見,容顏未改,熟悉的感覺撲面而來。柔和的燈光穿過層層疊疊的黑白書架,灑落在數萬冊圖書之上,手指輕輕翻動,紙墨書香仿佛被喚醒……沿著居中的景觀長廊,幾位戴著口罩的讀者彼此間隔數米坐著,時而埋頭閱讀,時而舉起手機拍照,氣氛輕鬆而愉悅。
沒有書香的城市是寂寞乏味的。石家莊的書店,屬於河北省第一批復工的文化企業。“儘管顧客還比較少,但我們堅持防疫不放鬆。為了給人們提供安全的閱讀購書環境,我們每天對收銀臺、扶梯、書架、衛生間等重點區域定時消毒,門口還安排專人負責測體溫、酒精消毒,人們掃碼登記後方可進入。”西西弗書店工作人員介紹説。
新華書店等大型國有連鎖書店于3月中旬陸續復工後,把營業時間調整為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不僅大力提倡無接觸式的微信或支付寶支付,而且溫馨提醒顧客即買即走,不要長時間逗留。
“目前,來書店購書的大都意向明確,尤其教材教輔類書籍成為緊俏貨,需求量非常大。”石家莊市新華書店圖書大廈副經理趙青説,為了應對猛增的訂單量,目前全省新華書店各級門店持續加強完善“新華優選”“便民購書微信群”等線上渠道,通過線上圖書導購、微信網絡薦書、圖書音頻電臺以及抖音直播等方式,努力滿足讀者多方位的購書和閱讀需求。
直播賣書、微信群秒殺、線上書城、閱讀打卡、公益課程……這樣火爆的場景,令很多民營書店百感交集。“這次疫情對民營實體書店而言,如果早期轉型不夠、儲備不足,壓力是難以承受的——一些實體中小書店快撐不下去了。”省會春華書城總經理張春華如此坦言。最近,曾有實體書店聯盟對全國1021家書店進行追蹤,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有90.7%的書店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比起連鎖大書店或者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國有書店,受疫情影響更大的民營中小型實體書店群體,現金流尤其緊張,房租、人工成本,每一項都成為重擔。
據了解,開業復工以來,很多實體書店每天客流量只及得上以往十分之一左右,要恢復到正常狀態,還需經歷一個較長的緩衝期。而迫於生存壓力,很多實體書店一復工就立刻向線上衝,探索線上銷售和直播帶貨等以實現自救,但線上競爭壓力很大。
這些年來,互聯網的發展對實體書店早已造成巨大衝擊。很多書店未能做好充分應對,高額運行成本加上對互聯網適應度不夠,一大批書店難以堅持。
不少書店負責人直言,創新與變革已成必然。然而,讓實體書店好起來,先得讓它活下去,利用輸血機制讓其擺脫暫時困難,才會有之後的自我造血。記者了解到,前段時間,為了迅速渡過難關,北京市等地已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
“各地應用好政策杠桿,支持實體書店渡難關、謀發展。”河北省一些專家學者表示,書店具有市場主體與文化載體兩種屬性,承擔著促進文化市場繁榮、提高全民素質等重要功能,實體書店應在扶持中迅速轉型,逐步在産品、業態、渠道上進行數字化升級。
“只有探索一條內容與服務並重、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經營之路,才能行穩致遠,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生活中一道永不褪色的文化風景線。”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華銳公司經理李鐵林説。(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