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2020-04-21 16:58:50  來源:央廣網  責編:石麗敏

  央廣網石家莊4月21日消息(記者孟曉光 見習記者張説地)記者從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今天(21日)召開的“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張北作為河北省面積第五大縣,這裡的貧困人口一度達到90570人,貧困發生率29.62%,是河北省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國家扶貧開發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片區縣,也是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如今,張北縣産業就業花開有聲,共有62964人實現穩定脫貧,1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57%,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産業,人人有增收門路”。張北正由脫貧摘帽快速邁向全面小康。

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張北草原天路(央廣網發 張北宣傳部供圖)

  選“種”培育 特色農業綻放“五彩花田”

  春寒料峭,距張北縣以東11公里的小二台鎮大農種業公司院內卻已是一片熱鬧繁忙景象:分揀土豆、切塊、打包、裝車……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德勝村村民們正忙著為春耕生産做準備。“4月初,我就來這裡打工了,每天能掙到120元,一直幹到四月底,能收入3000多元。在這裡我一邊掙錢一邊學技術,五月份再種自家的微型薯棚。”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村民李英花開心地算著自己的收入賬。

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德勝村新貌(央廣網發 張北宣傳部供圖)

  在利用特色産業推進扶貧工作中,張北縣因地制宜,選種培育。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提升特色農牧業的規模化、産業化水準。2019年,全縣訂單種植甜菜12.2萬畝、豌豆5萬畝、藜麥1.5萬畝,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2萬畝,馬鈴薯、甜菜、豌豆、藜麥等特色種植産業實現了擴模提標,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全縣貧困戶3.4萬戶,戶均年增收3467元,特色農業成為張北縣為貧困群眾打造持續增收的“支柱産業”。

  跟太陽“結親” 光伏板上開出“朝陽之花”

  小二台鎮德勝村,一排排光伏電站發電板整齊的排列在田地裏,村民們正在對其進行清潔保護。德勝村在大力實施光伏扶貧産業的項目同時,積極打造板下經濟,通過種植藥材出售,種植觀賞花草吸引遊客等方式,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增收。

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光伏産業助富農(央廣網發 張北宣傳部供圖)

  張北年平均日照時數近30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推動張北光伏産業快速發展。

  張北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先發優勢,搶抓深度貧困縣享受“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指標應保盡保”的政策機遇,積極與太陽“結親”,大力實施“集中式、分佈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目前,全縣181座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實現並網發電,總規模達到61.54萬千瓦,年收益1.6億元以上,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

  風景變“錢”景 草原之上開出“金銀花”

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藜麥扶貧成為張北脫貧新支撐(央廣網發 張北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張北縣擦亮草原天路、草原音樂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張旅遊名片,壯大全域旅遊産業發展,採取景村共建、能人帶動等旅遊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開農家院、賣農産品、入股分紅、就近打工等多種形式參與發展、實現增收。據統計,帶動全縣14個鄉鎮、70個行政村、35個貧困村參與到旅遊産業扶貧當中,覆蓋19000多人,直接受益11000多人。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649.9萬人次,帶動全縣35個貧困村、2065名貧困群眾參與到旅遊産業扶貧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就業、生態兩輪驅動 催生“致富之花”

  張北縣搶抓京津冀發展一體化,積極聯合北京西城區,大力推行“錯季打工”,打造出“京西司爐工”的勞務品牌,每年向北京輸入大量司爐工人。其中,2019年向北京輸入勞務工人600多人,幫助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增收。

河北張北:戶戶有增收産業 人人有增收門路

甜菜産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央廣網發 張北宣傳部供圖)

  據悉,張北縣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工程,將促進就業作為致富增收、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採取小額貸款促創業、勞務輸出穩就業、公益崗位帶就業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已為18個鄉鎮1168戶建檔立卡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939.55萬元,累計貼息15.95萬元;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多場次,開展現場招聘會12 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1000 余個,解決了2951人外出穩定就業問題;設置各類公益崗位18557個,帶動就業人數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在大力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同時,張北縣還出臺了《2019年生態扶貧專項推進方案》,加大生態扶貧産業發展。近年來,張北累計造林72萬畝,吸納貧困勞動力6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實施了旱作雨養項目,帶動戶均土地流轉增收1500元,務工增收8000多元。選聘生態護林員2375人,選聘河湖巡河員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貧困群眾從綠水青山中收穫了真金白銀,生態産業真正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