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航拍的張北縣德勝村全貌。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10月17日,我們迎來了第7個國家扶貧日。今年,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當前,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了衝刺和收官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的牽掛。攻堅路上,總書記始終和河北人民在一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7次視察河北,每次都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兩次專程到貧困村考察調研。
牢記囑託,忠誠擔當。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堅決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全國率先向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地區發起總攻。
河北確定張家口、承德、保定的10個深度貧困縣、206個深度貧困村作為全省脫貧攻堅重點區域,整合資源力量,實施攻堅突破,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省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翻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的調研記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其中的一大主題。僅在最近兩個月,他們先後深入承德市、張家口市、保定市阜平縣等深度貧困地區調研檢查,強調全力以赴打贏脫貧防貧攻堅戰。
力量,在攻堅中升騰;奇跡,在燕趙大地續寫。2019年底,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全部高品質脫貧摘帽,206個深度貧困村全部高品質退出。2018年、2019年,承德、張家口、保定3市連續兩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考核綜合評價中保持“好”的等次。
牢記囑託攻堅 勇於擔當克難
打開河北地形圖,在北部、西北一帶能找到的最險峻和最高寒的地方就是張承壩上地區和燕山、太行山深山區,是河北的深度貧困地區。
2012年歲末,太行深山裏這深情而濃重的一筆,註定會銘記在中國擺脫貧困的歷史進程中。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赴農村地區視察,就來到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阜平縣,冒嚴寒、踏冰雪深入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考察扶貧工作。在這裡,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指路的燈塔。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帶領全省幹部群眾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幹勁,匯聚磅薄力量,攻克千載難題。而“貧中之貧”的深度貧困地區成為主攻對象。
五級書記帶頭抓,全黨動員促攻堅。
省委書記、省長帶頭包聯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市縣,其他省級領導全部承擔包聯任務,帶動形成了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工作格局。
10月10日,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開班式剛結束,當天下午,王東峰就主持召開了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10月11日,他又“趁熱打鐵”,把全省産業扶貧工作視頻現場會搬到了保定市阜平縣。
王東峰在現場會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提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防止返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許勤在現場會上指出,要狠抓工作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對重點任務拉清單、建臺賬,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確保各項安排部署落地見效。
2018年以來,我省在全國首創市縣黨委、政府履行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擂臺賽”制度,累計舉辦縣委書記“擂臺賽”7期、鄉鎮黨委書記“擂臺賽”2300余期。好的講經驗,差的表決心,創先爭優、比學趕超成為工作常態。
集中力量攻堅,萬眾一心克難。
明確攻堅重點——我省依據貧困發生率,綜合考慮脫貧難度、自然條件等因素,確定了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張北縣、陽原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隆化縣、阜平縣、淶源縣等10個深度貧困縣。在這10個縣中,按照貧困程度,我省確定了206個深度貧困村。
優化頂層設計——我省在財政投入、産業扶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深度貧困地區重點傾斜,集成了一套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政策包”,全方位安排部署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強化資金支持——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對10個深度貧困縣實行政策傾斜。2018、2019、2020年,分別下達10個深度貧困縣省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7.7億元、39.4億元、48.5億元。省財政對深度貧困縣每縣每年分別單獨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億元。
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戰場上,一批又一批好黨員、好幹部走在前、做表率。
我省向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7746個駐村工作隊、2.2萬名駐村幹部。他們背起行囊,走出機關,紮根貧困鄉村,用無私奉獻、忘我犧牲的擔當,戰貧鬥困,不勝不還。截至2019年底,全省先後有9名先進個人和集體獲評全國脫貧攻堅獎;203個單位、507名個人獲得全省脫貧攻堅獎。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脫貧攻堅,彰顯著共産黨人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又實實在在改變著貧困群眾的生活。
今昔對照,可見山鄉巨變。
駱駝灣低矮逼仄的黃泥小屋,變成了具有保溫隔熱功能的新民居;一直靠種土豆和玉米填肚子的顧家臺人,如今建起了密密麻麻的食用菌大棚,“老鄉菇”熱銷廣東、福建等十幾個省份。
阜平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勠力同心,苦幹實幹,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3262元增至2019年的13620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54.4%下降到0.45%。今年年初,隨著河北最後一批13個貧困縣摘帽,阜平脫貧了。6月底,阜平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穩定脫貧條件。
駱駝灣村老黨員陳德忠動情地説:“請一定給總書記捎句話,我們非常想念他!”他還寫了一首詩:“寒風刺骨人心暖,總書記來到駱駝灣。問吃問住又問穿,無微不至關懷咱。語重心長聲連聲,終生難忘銘記心。脫貧攻堅走向前,誓把舊貌變新顏!”
最真的心、最深的情。這是阜平百姓的心聲,也是廣大燕趙兒女的衷腸。
7年多來,在一項項強有力部署、一個個超常規舉措的攻堅之下,10個深度貧困縣的貧困人口規模大幅度下降,從2017年底的5.24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193人,貧困發生率由24.7%下降至0.57%。
阜平、河北,與全國一道,大踏步走在通往全面小康之路上。
下好精準這盤棋 鼓起群眾錢袋子
2020年6月底,張北縣德勝村最後1戶貧困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可就在幾年前,這個擁有443戶1176人的村子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44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7.8%。
村裏的老百姓説,真想給總書記捎句話——德勝村“得勝”了。
2017年1月24日,臨近年根,已是北方最寒冷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德勝村,親切看望慰問貧困戶,同基層幹部群眾一起算扶貧賬。總書記強調,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做好這項工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準”這盤棋,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産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
三年多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群眾奮鬥拼搏、苦幹實幹。各地找準癥結、精準發力,有針對性地採取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等措施,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可持續發展能力。
産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德勝村建起光伏電站、種植微型薯、發展旅遊業,2019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00元,村集體收入實現133萬元。
一村一品,扶貧産業在張承保深度貧困地區結出碩果。
張家口市圍繞産業就業全覆蓋這一目標,培強一批傳統産業、培優一批特色産業、培育一批新興産業、做實一批生態産業。截至2020年8月底,産業扶貧項目對貧困村覆蓋率達到100%,對貧困戶覆蓋率達到94.8%。
承德市發展壯大9大特色扶貧産業,打造“五個百萬基地”,實施“一村一品”行動,提升産業有效扶持覆蓋面和産業增收佔比。完善聯貧帶貧利益聯結機制,培育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04家、扶貧産業園區63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3萬個。
保定市重點打造特色農林、綠色能源、旅遊休閒、家庭手工業四大特色扶貧産業。2014年至2019年,全市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3.16億元,謀劃實施産業項目6561個,累計帶動貧困戶50萬餘戶、近120萬人,2019年人均增收4061元。目前,全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2個以上高品質産業全覆蓋。
就業扶貧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在張家口市,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該市立足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功能定位,通過組建造林、草牧業等生態建設扶貧專業合作社,增加河湖巡查員、生態護林員等生態管護崗位,讓4.5萬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在承德市,縣鄉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正在發揮作用。該市落實促進就業創業13條措施,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發村級公益事業,拓展靈活用工形式,對接京津對口幫扶地區,全市實現16.5萬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在保定市,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與國內4家知名車企合作創辦夢翔汽車培訓基地,優先招收貧困家庭學生,實現學生定向就業。該市發揮白溝等地勞動密集型企業多的優勢,鼓勵貧困地區積極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通過扶貧車間吸納、京保協作勞務轉移等途徑,全市10.48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塊地,因為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樣。
保定市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支持農業創新驛站建設,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率先在驛站轉化落地。如今,太行山區遍佈著50個這樣的創新驛站,30.27萬貧困人口在創新驛站帶動下襬脫貧困。
張家口市百名科技人員幫助貧困戶辦理良種購置、育苗栽培、大棚建設等實事180多項。全市掛牌成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110個,開展講習160多場次,培訓7000多人次;舉辦科技下鄉培訓班755次,累計培訓3.6萬人次。
承德市大力推進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組建河北省中藥材、馬鈴薯等8個戰略聯盟,建成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11個、農業創新驛站16個、“星創天地”39家,組建12個專家服務團,選派110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開展科技服務。
“搬”出窮窩窩,“遷”來好生活。對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地區,我省則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經過近四年大規模建設,我省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截至2019年11月,涉及7市35縣(區)的10.5萬戶、30.2萬名搬遷群眾全部實現搬遷安置,其中深度貧困地區18.3萬人。目前,全省規劃的632個扶貧産業園區已全部建成。110個集中安置項目配建了扶貧光伏,成為貧困戶穩定、重要的收入來源。
全力打好組合拳 啃下最後的“硬骨頭”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實踐證明,深度貧困並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紮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河北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以補短板為突破口,強化支撐保障,加大政策傾斜,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戰。
——強化項目落地。以10個深度貧困縣的206個深度貧困村為重點,我省深入實施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工程。2018年以來,累計投資24.5億元,建成項目2700余個,從根本上改觀了深度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
——強化幫扶措施。2017年以來,我省對10個深度貧困縣實行“五包一”幫扶,每縣明確一名省領導聯繫指導,安排一個省直廳局、一個經濟強縣(市、區)、一家省屬大型企業、一家金融機構共同幫扶。
對206個深度貧困村實行“三包一”幫扶。每村一名省直部門廳級幹部聯繫,一支省直駐村工作組、一家市域內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進行幫扶,增強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對10個縣的其他貧困村,統籌整合相關資源,加大幫扶力度。
——匯集眾力,唱響脫貧攻堅協奏曲。
讓各類資源更多地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我省紮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駐冀部隊幫扶、“千企幫千村”行動,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從2016年起,京津兩市陸續對口幫扶張承保3市28個縣,累計實施幫扶項目2417個、落實幫扶資金62.6億元。截至2019年,京津兩市幫扶我省的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受援縣貧困人口累計減少126.33萬人。
5年來,扶貧協作模式遍地開花,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典型經驗——首農“雙創”中心賣出了一批又一批河北農産品,天津食品集團在圍場實施了百萬隻優質肉羊産業化項目,阜平硒鴿健康産業園讓大山裏飛出“扶貧鴿”……
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匯入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洪流。
河北“千企幫千村”行動參與企業數量、受幫扶村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對包括206個深度貧困村在內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村企結對幫扶全覆蓋。
在塞北高原,弘基集團依託自身馬鈴薯産業優勢,與沽源縣長梁鄉六道溝村、豐源店鄉興順店村和赤城縣馬營鄉墩上村、南夭子村結對精準幫扶,建成3個馬鈴薯種植扶貧基地,托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
在壩上草原,千喜鶴集團雲泉牧業公司投入5300余萬元,在隆化縣荒地鄉建成佔地82畝的養牛場及配套設施,年可出欄成品肉牛9600頭,與28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了扶貧脫貧聯接機制。
在太行深處,淶源縣河北桃木疙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流轉土地300多畝,帶動9個村818戶貧困戶發展生態太行雞養殖,解決就業100多人,覆蓋貧困人口2000人。
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好日子如約而至。
目前,10個深度貧困縣全部退出,206個深度貧困村全部出列,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條件,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然而,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特別是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我省分區分級精準施策,研究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關於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的十三條措施》等20多個政策文件,千方百計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務工和扶貧企業項目復産復工。
千難萬險何所懼,大戰大考煉真金。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2020年計劃實施的16638個扶貧項目已全部開工;扶貧龍頭企業、規範認定的扶貧車間復工率均達100%,吸納和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52萬人;全省貧困勞動力務工77.05萬人,佔2019年務工總人口的110.90%。
奔向全面小康的腳步一刻沒停,鞏固脫貧成果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
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我省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精準防貧是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亮點。
2019年9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的意見》,國務院扶貧辦將我省文件轉發各省(區、市)學習借鑒。全省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都建立了防返貧防致貧長效機制。
在張家口市,8785戶17540人納入防貧臺賬管理。對納入救助對象的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該市綜合運用産業就業扶持、教育資助、醫療補助、防貧保險等措施精準幫扶。
承德市建立“七有”防貧機制,實現事前預防、事中救助、事後跟蹤。目前,全市共納入防貧監測對象1.15萬戶、2.88萬人,累計使用防貧資金3200萬元,幫扶救助2.48萬人次。
保定全市22個縣(市、區)全部設立防貧保險,共監測脫貧不穩定戶和非建檔立卡邊緣戶兩類防貧對象4487戶10613人,實施救助6573戶次12900人次,救助總金額2506.05萬元。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打牢高品質脫貧攻堅“基礎版”,啟動鄉村振興“升級版”。我省切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全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
讓我們在取得決定性勝利基礎上,進一步堅定信心,加大力度,壓實責任,攻堅克難,確保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圓滿收官。(河北日報記者潘文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