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健”識早知道 警惕五徵兆、做好四細節 助你打贏生活“保胃戰”
2021-04-08 09:19:26來源: 人民網編輯: 王珊珊責編: 曲浩

  3月28日晚,中國香港知名演員廖啟智病逝。據了解,2020年12月,廖啟智就因胃部發脹前往醫院做檢查,後確診患上胃癌。眾多網友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紛紛開始警惕。

  俗語説“十胃九病”,胃病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那麼,胃病是否會轉變為胃癌?轉變時,又是否有徵兆?平時,我們又該如何對胃好一些呢?

  胃病向胃癌轉變有五個徵兆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壽儒和張光倩介紹,胃病向胃癌轉變,會有五個徵兆。

  一是疼痛性質改變。無論是胃炎還是胃潰瘍,發病時的腹痛都有各自特點。以胃潰瘍為例,正常來説,患者在飯後一小時左右會出現痛感,一旦這種疼痛持續且毫無規律,就應該要警惕癌變的發生。

  二是上腹出現腫塊。平時,大家一定要多留意腹部情況。如果在心窩能摸到質地堅硬、擠壓疼痛的包塊,就要引起注意。否則隨著包塊增大,會累及背部、胸部甚至是胸骨後,導致不適感加劇。

  三是燒心泛酸。燒心一般在胸骨下部的位置,也就是常説的心窩有燒灼感。眾所週知,胃裏會分泌胃酸,胃酸“跑”到食管後,就會腐蝕食管黏膜,嚴重者可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狹窄,甚至癌變。

  四是體重驟降。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減弱,易出現食欲減退、腹瀉、乏力等症狀。但如果在短期內體重快速下降,又有明顯消瘦,而且吃藥也無法緩解病情,就有可能是癌變的信號。

  五是大便發黑。一些食物、藥物或便秘都會改變大便顏色,這些是有跡可循的。如果發現無法解釋的黑便,説明胃潰瘍正在發生癌變,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確診。

  別做這七件傷胃的事

  如今,有不少人擔心自己會突然得上癌症。實際上,胃癌是在長期過程中演變而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好日常防護,別再做這些傷胃的事了。

  一是邊吃邊説話。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吃得太快容易造成食物燙傷口腔和食管黏膜,會造成口腔癌和食管癌的隱患。而且,如果邊吃邊説話或大口吞咽,則會咽下很多氣體,容易有噯氣等消化不良的表現。所以,吃東西時少説話,不但能護胃,還能防止嗆到。

  二是偏好重口味飲食。高鹽食物會損傷胃黏膜,其中“鹹菜和燒烤”除含鹽量高外,還可在體內産生大量亞硝基化合物,增加胃癌發病率。所以,飲食儘量避免鹹菜、烤制以及其他高鹽加工食品,適當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三是吃水果不講究。吃新鮮水果對身體有益,但有些水果也會傷胃。例如柿子、山楂、棗等水果含豐富的鞣質,鞣質會在胃內形成膠凍樣物質。如果有胃排空障礙的情況,這種膠凍在胃內會形成胃石,進而導致胃潰瘍甚至大出血。因此,對於胃排空較慢的中老年人,不要空腹吃大量的柿子、山楂和棗。

  四是愛喝酒,尤其是高度酒。酒精作為一級致癌物,會對身體多方面造成傷害。飲用酒精後,會損傷胃黏膜,還可能導致急性腹痛和胃出血。所以在喝酒時應儘量選擇低度酒,並且不要過量。

  五是常服胃刺激藥物。非甾體消炎藥、布洛芬等藥物都會對胃有刺激性。所以,若因病情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記得同時要衡量胃是否耐受,必要時聯合使用胃保護性藥物。

  六是飲食不注意衛生。食用帶有病原體的食物後可能導致急性胃腸道炎症,甚至還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因此,切記不飲生水,不吃生食。

  七是胃疼、腹脹時吃止痛藥。很多人對胃部隱痛、腹脹等狀況不重視,認為能忍就忍,實在忍不了就吃上一片止痛藥救急。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胃部不適都可能是身體在報警,一定要及時就診,別把小病拖成大病。

  七類人最易“招”胃癌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胃腸鏡門診主任申玉翠提出,胃腸道腫瘤雖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但並不是不治之症,早期診治可使5年生存率超過90%。

  胃癌一般會經過“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一演變過程。如今,可以通過胃鏡直接夾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阻斷胃癌發生。

  申玉翠提醒七類“胃癌高風險人群”,在做檢查時一定要注意。

  一是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者;二是接受過胃部分切除手術、有胃息肉和有胃癌前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者;三是感染幽門螺桿菌者;四是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飲食不規律、吃霉變食物、吃飯速度快、喜食腌制和熏制食品、高鹽飲食、少食新鮮蔬菜者;五是惡性貧血的患者;六是長期酗酒、吸煙者;七是精神受刺激和愛生悶氣者。

  養胃最該做好四個細節

  養胃需要長期堅持,規律生活、減緩壓力、戒煙限酒、不濫用藥物、少吃路邊攤等生活方式都可以保護胃部。所以,注意以下細節能讓您的胃更健康。

  一是細嚼慢咽。胃喜歡細碎的食物,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反復咀嚼,堅持幾十年,您的健康狀況會明顯好于同齡人。建議最好每口達到30下左右,有助於消化。

  二是忌生、忌冷、忌撐。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將寒氣帶入身體,容易傷及脾胃;饑一頓、飽一頓也會傷害脾胃,為減少胃部負擔,晚餐一定不要吃太晚、不要吃太多。

  三是平時備點蘇打餅乾。蘇打餅乾可中和胃酸,在不能按時吃飯時,吃上兩塊既能緩解饑餓,還能防止胃酸傷害。

  四是吃辣、喝酒前來杯牛奶。牛奶可在胃裏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酒精或辣食直接接觸胃壁,從而降低傷害。

  常吃五種食物可養胃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楊力提出,當今,由於壓力大等問題,胃是人體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器官之一。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意識到了養胃的重要性,並記載下了一些能夠養胃的食物。隨後,她重點介紹了5種食物。

  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它不僅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鈣和磷等成分,而且其中的果膠可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適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其他含有的物質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小米味甘性平,入腎、脾、胃經。它的鐵和維生素B1含量優於小麥、大米和玉米,適合孕婦、哺乳期女性食用。它的膳食纖維含量在粗糧中屬於偏低,口感細膩容易消化。

  紅薯。據《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紅薯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其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幫助刺激腸胃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保護腸胃。此外,它還富含大量的胡蘿蔔素、鉀、鐵和維生素B6等。

  山藥性平、味甘,歸肺、脾、胃、腎經。《本草綱目》中提到,山藥益腎氣、健脾胃。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能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

  薑汁味辛、性溫,入肺、胃、脾經。《食療本草》説它“止逆,散煩悶,開胃氣”;《本草拾遺》記載它可“去冷除痰,開胃”。在中藥中常用以治療噁心、嘔吐,對胃病患者很有幫助。姜富含的姜辣素能刺激消化道的神經末梢,引起胃腸蠕動,增加唾液、胃液和腸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健脾胃、增食欲。(來源:生命時報、健康時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