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2021-11-04 09:38:33來源: 河北新聞網編輯: 王闊責編: 魏文林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牛細婷、王瑩) 金秋時節,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清漳河河畔,一幅用四色水稻打造的“女媧補天”巨型稻田畫以其獨特的風韻成為秋季最火的網紅打卡地之一,也成為涉縣打造休閒農業的一張“新名片”。田間的五彩圖畫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你知道這輻巨型田間美圖是如何製作的嗎?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女媧補天”巨型稻田畫全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據悉,這幅“女媧補天”巨型稻田畫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聯合濱海農業研究所水稻專家,一同與涉縣農業農村局傾力合作而成。這樣一幅“稻田畫”的種植,大致要經過圖案設計、定點測繪、人工栽種、田間管理等環節才能成畫,其難度、複雜度可想而知。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規劃團隊凝心聚力,大膽創新,合力攻關,將稻田與藝術完美結合。

  挖掘文化 選定主題

  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故事深入人心,傳述數千年。涉縣媧皇宮作為全國五大祭祖聖地之一,是全國規模最大、創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 為弘揚涉縣根祖文化,規劃團隊經與多方商議,將稻田畫的主題確定為“女媧補天”。圖案的構成隨山就勢,女媧形象靈動優美,是涉縣文化符號的體現,也契合休閒農旅産業發展的主旨。

  突破難點 科學設計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規劃團隊在觀景臺規劃地塊。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牛細婷介紹,“女媧補天”稻田畫處於涉縣文化旅遊經濟帶核心位置,在1800余畝的太行紅河谷濕地區域,觀賞點在東山天塹攬勝閣,與稻田高差260米,高於普通稻田畫觀賞高度20多倍,對於稻田畫的設計製作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規劃團隊深入涉縣,與地方對接研討,實地勘測地形,分析觀賞角度,自2020年3月開始初步規劃,當年完成了佔地260畝的“女媧補天”稻田畫,取得了製作經驗。面對2021年圖案變大和角度變化的新要求,春季又加種了一季春油菜做畫,為秋季製作巨幅女媧補天稻田畫提供了新數據。

  精巧佈局 美景呈現

  600畝的稻田組成一幅單體畫,涉及幾十塊地,地塊之間遍佈道路、溝渠、地埂,不可避免地成為稻田畫的干擾因素,設計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採用電腦製圖與田間勘察相結合的方法,儘量避免路渠對整體畫面的影響。整理出上千個點位、通過GPS定位確定坐標點,在田間放線,依據圖案和線條插秧的方法完成。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規劃團隊在田間勘測放線。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規劃團隊在田間定位插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經過1個月的放線插秧,長1250米寬 320米,單幅佔地600畝的“女媧補天”巨幅稻田畫驚艷亮相。不加任何修飾,水稻生産所必需的路、溝、渠不受破壞,成為稻田畫的組成部分,畫面渾然天成,站在東山攬勝閣鳥瞰“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科技支撐 綠色生産

  稻田畫的成功展現,除了精美的圖案設計和田間佈置,還需要雄厚的水稻專業技術支持。水稻長勢茁壯,畫面才能飽滿艷麗。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規劃團隊在現場對彩色水稻育秧技術進行討論。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科學+創意 揭秘河北涉縣網紅景點“女媧補天”稻田畫

彩色水稻按照精確定位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信息與經濟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濱海農業研究所領導全力支持。規劃團隊依據稻田畫佔地面積,精確計算各色水稻用種量,引進濱海所優質紫色、黃色、白色水稻種子及秧苗。水稻專家克服疫情影響,多次親臨涉縣現場開展種植指導,解決了水稻育秧、稻田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全程實施綠色標準化生産。施用有機肥、澆灌清漳水的四種顏色水稻都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稻花飄香,豐收在望。

  農文融合 産業振興

  巍巍太行山,潺潺清漳水,飛天女媧美,五彩稻花香。靈動飄逸的女媧形象,展示了涉縣“女媧文化之鄉”的地域文化特徵,將文化創意融入農業,把稻田變成風景。“賞盡千畝稻霓裳,收穫萬石有機糧!”據牛細婷介紹,“女媧補天”稻米收穫時,在地頭就被搶購一空,每斤濕稻米賣價1.1元,供不應求。以“美”致富,涉縣“女媧補天”稻田畫不僅保護了綠水青山,而且通過賦予農田全新創意,提升了水稻種植效益,催生了新業態,有力促進了産業融合升級和農民增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