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水潤燕趙文脈興——京冀通航助推大運河“活”起來
2022-07-07 11:27:44來源: 河北日報編輯: 李雨馨責編: 馮薇薇

水潤燕趙文脈興——京冀通航助推大運河“活”起來

  6月24日,北京通州遊船與廊坊香河遊船一起通過楊洼閘,首次駛入對方水域。當日,京冀北運河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本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整整八週年。2022年4月,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6月24日,古老運河再次迎來世紀復蘇——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譜寫下“流動的文化”的鮮活樂章。

  一水連南北,文脈貫古今。大運河,這條奔流不息的歷史瑰寶,孕育多彩的文化遺産,持續滋養運河沿岸的城鎮和百姓。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是歷史的重托,是時代的呼喚。

  保護修繕,運河遺跡續傳奇

  “開船嘍!”6月24日,在響亮的汽笛聲中,來自通州、香河的遊船,相向駛過北運河楊洼船閘。

  北運河上,楊洼閘地理位置特殊。左岸是北京,右岸在河北,是名副其實的“京畿水上門戶”。香河縣文旅局副局長王建軍告訴記者,新建成的船閘正是以“楊洼千帆”為設計主題,靈感來自古時北運河漕船穿梭、商賈繁茂的盛景。閘區內建築風格與攔河閘相呼應,著重展示“城墻”“城門”元素,突顯水上門戶特點。

  運河文化和現代理念,在歷史時空中形成了一次交匯。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大運河河北段的滄州—衡水—德州段、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兩點一段”被列入其中。

  為了保護好目前大運河堤壩防洪設施的典型代表——連鎮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河北省堅持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在汲取古人修造智慧的同時提升現代工程技術,對謝家壩險工進行加固。技術人員試驗不下百次,最後在灰土裏摻上糯米漿打成坯狀,等坯晾幹後補到壩體上,再用“糯米灰漿”填補縫隙。古代神秘的“糯米灰漿”築壩技術得到部分恢復。針對景縣安陵鎮華家口夯土險工出現的壩體整體下沉、局部開始風化酥鹼等情況,則專門進行壩體整修加固。

  “河北省運河沿線物質文化遺産類型多樣、分佈廣泛、文化價值高,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的特徵。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方面,河北省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河北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張立方説,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余公里,由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組成,承載著體現河北文化活力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邯鄲市、邢臺市先後開展永濟渠遺址勘探試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大清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考古勘探工作。為了重點保護大運河文物本體、兩岸地上文物遺存和重要遺址遺跡,河北省還努力推進大運河沿岸文物修繕項目實施,先後開展泊頭清真寺望月樓、青縣給水所等修繕項目……如今,還在持續推進大名府故城、貝州城遺址、館陶徐萬倉考古調查勘探,推動鄭口挑水壩、朱唐口險工等工程。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利用。不久前,河北省還正式實施《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條例》,為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忠偉説,這是河北省首次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立法。不僅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大運河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還要求建立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協調機制,由文物、水行政、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加強物質文化遺産安全檢查和執法巡查,建立健全預警處置機制。

  傳承完善,多彩非遺綻新顏

  “遠看通州城呀,好大一條船。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桿……”6月24日,在京杭大運河京冀遊船通航儀式上,一曲“運河號子”喚醒無限回憶。香河縣大運河研究會會長王愛民激動不已:“運河變美了,號子唱起來了,我仿佛也年輕了。”

  一條運河水,浪花朵朵,見證多彩非遺。大運河河北段依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17個縣(市、區),是連接雄安、承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域,具有顯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孕育了和運河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老技藝、老手藝……成為奔騰在運河人心靈河床上的精神洪流。

  北運河吹歌生動活潑,五行通臂拳“冷彈脆快硬”,安頭屯中幡騰挪飛舞……為了保護傳承運河非遺文化,2022年,香河不僅在運河沿岸謀劃民俗風情小鎮建設,還集中打造民俗體驗、文化創意等板塊,再現運河盛景,講述“香河往事”。

  臨西大運河畔,曾發現明清貢磚窯址20座。而今,在陳窯村運河邊,窯火再度點燃。貢磚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復原18道傳統古法技藝,將貢磚名氣再度打響。

  地方戲曲、民間傳説、民俗……圍繞運河沿線非遺,衡水積極整理和傳承,蒐集整理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故城運河架鼓等非遺。對運河沿線故城縣、景縣、阜城縣涉及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情況開展普查記錄,完成檔案資料和信息資源的數據化。

  吳橋境內,雜技藝人登上運河船,走南闖北,甚至遠涉重洋,架起了東西方雜技藝術交流的橋梁。而今,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和巴黎“明日與未來”世界馬戲節齊名的世界三大雜技賽場之一,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節目參賽。薪火相傳,中國雜技藝術之花香飄萬里。

  以河相連,因河而融,與河共生。

  “最近,河北省公佈實施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條例,著眼于文化空間和整體性,明確提出‘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這對運河非遺保護而言,是一次有益嘗試。”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黨總支書記、館長解欣説,目前河北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已實施運河非遺記錄工程。未來,將繼續開展非遺田野調查,打造集管理、統計、展示、監測等功能為一體的“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

  文旅融合,運河古村“火”起來

  蜿蜒于河北境內的運河,所承載的不僅有自然風光、民間文化遺産,還有運河兒女的鄉愁。運河沿岸一座座村鎮和城市,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盛,就像鑲嵌在運河岸邊的一顆顆珍珠,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一部滄州史,就是一部運河史。走進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展”展廳,眼前仿佛鋪開一幅悠遠的大運河畫卷:序廳、韆鞦運河、至珍千里、禦河流畔、緣于運河、申遺之路……滄州博物館副館長王瑋説,滄州運河遺産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通過採用藝術化的設計理念,將互動體驗與實物展示相結合,讓更多人“看得見運河歷史,留得住城市記憶”。

  “大運河是通道也是紐帶,促進著區域間的交流互融。”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強説,近年,滄州市圍繞以“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的融合發展思路,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産業帶,在運河沿線精心打造特色文旅項目。

  邢臺借助大運河發展觀光、採摘等鄉村旅遊;衡水串聯故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景縣安陵運河文化小鎮、阜城運河水鄉小鎮等項目,推出衡水運河風情遊精品旅遊線路,全方位展示運河獨特魅力……

  “暖風輕,麥浪香,糧畫小鎮姑娘忙……”邯鄲市館陶縣糧畫小鎮壽東村以“糧食畫”聞名。壽東村黨支部書記張付仁説,以糧畫小鎮為龍頭,館陶縣建設了一批“小而特”的特色小鎮,將大運河文化等融入鄉村旅遊中,促進産業融合發展,帶動村鎮迸發活力,很多運河村鎮正在“火”起來。

  “古村古鎮古城,都是歷史印記。大運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做好運河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必將為沿線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河北省文旅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部門有關負責人説,統籌利用各類資源,優化城鎮發展空間格局,帶動城鄉在産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方面協同推進,將持續推動古老的大運河“活”起來。(河北日報 記者龔正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