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2022-07-18 11:49:42來源:人民網編輯:李雨馨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河北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三【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人民網石家莊7月15日電(商帆)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河北省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糧食生産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多措並舉守住耕地紅線,升級做強農業“晶片”,讓智慧農業紮根田間,確保面積和産量不降低。

  建設高標準農田4862萬畝;202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9642.9萬畝,糧食總産量達到765億斤,連續9年超過700億斤,比2012年增加382.4萬噸;平均畝産396.7公斤,比2012年增加46.5公斤;節水小麥、強筋小麥育種保持全國領先,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優質專用品種和綠色高産高效集成技術推廣基本實現全覆蓋……

  十年接力,冀域糧倉交出驕人的“成績單”,讓“中國碗”裝上更多“河北糧”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河北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三【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7月15日,農民在河北省玉田縣石臼窩鎮王家樓村稻田勞作。張仁傑攝

  守住耕地紅線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稻禾繞村苗鬱鬱。”盛夏時節,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站在村路上向田間瞭望,連片的農田似一塊巨大的碧玉,甚是養眼。

  玉田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擁有1170平方公里土地、8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和2.2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2021年11月份,玉田縣在河北省率先全面推行田長制,縣、鄉、村主要領導擔任田長,初步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田長制”體系,構建了“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監管格局。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玉田縣多措並舉守住耕地紅線便是河北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生動一頁。為守住耕地紅線,河北各地亮“實招”。河北省保定市開展打擊違法違規用地“春雷行動”專項整治,對其涉嫌破壞耕地行為移送公安機關;鹿泉則探索編制了耕地年度“進出平衡”方案,將違規佔用耕地後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難以恢復的作為重點整治對象。

  出臺《2022年河北省耕地保護專項行動方案》、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田長制,全面實行耕地“進出平衡”,改進規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2022年以來,河北省通過集中開展耕地保護專項行動和違法違規佔用耕地專項整治行動,落實耕地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據統計,2012年以來,河北劃定4500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300萬畝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4862萬畝,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

“河北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三【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河北省張家口農科院試驗田中的“張雜谷”正在茂盛生長。受訪者供圖

  升級農業“晶片” 種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現在正是‘張雜谷’的抽穗期,你看它們長得多好啊!”望著試驗田裏的雜交穀子,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雜交穀子研究專家趙治海自豪地説,“40餘年心血都在這裡了,我們的穀子從之前畝産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還很省水,值了!”

  時間撥回1982年,本著“為家鄉父老做點事”的心情,以優異成績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的趙治海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生活,來到張家口壩下農科所。播種、出苗、抽穗、灌漿……穀子在哪生長,趙治海就在哪工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經歷了數以萬計的試驗,終於培育出世界上首例穀子光溫敏兩係雜交種——“張雜谷1號”。如今,“張雜谷”系列品種在14個省份得到推廣,將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穀子畝産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佔北方穀子播種面積的1/3左右。“張雜谷”系列雜交穀子新品種更是創造了世界穀子單産的最高紀錄。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作物産業鏈的起點。十年來,正是有無數像趙治海這樣的專家,河北種業創新能力才得以明顯提升——

  目前,河北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全省農作物種子生産經營企業448家,三北、國欣、雪川、巡天4家企業評為2020年中國種業信用骨幹企業;

  節水小麥、強筋小麥育種保持全國領先,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2021年優質強筋小麥麵積達到500萬畝,實現100%訂單生産,藁城區強筋麥種植面積40多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強筋麥集散地;

  “十四五”時期,河北將整合全省優勢創新資源,組建20支左右體現河北特色的高水準育種創新團隊,連續5年給予穩定支持,將重點圍繞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現代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研發、突破性標誌品種培育開展聯合攻關,集中力量攻克種源“卡脖子”技術。

“河北這十年”系列報道之三【冀域糧倉篇】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

  2022年6月,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碼頭鎮戈家墳村的麥田裏,大型聯合收割機“組團”作業。苗鳳強攝

  智慧科技賦能 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新模式

  “現在種植,只要手裏一部智慧手機,眼前就出現一幅‘田管圖’,我無論出門或在家裏,打開智農APP,就能看到整個農田的情況,莊稼長勢一目了然。”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的種植大戶張巧英談及2022年的收成,心裏樂開了花。

  2022年“三夏”期間,武強縣依託智農現代農業管理平臺,為農戶提供精準氣象、農事提醒、遙桿服務、病害蟲識別與預警,實現農技服務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讓農戶種地省心又放心。

  河北武強縣的智農現代農業管理平臺為河北聚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寫下生動註腳。無人駕駛收割機、植保無人機、農業物聯網……這些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在燕趙大地上馳騁、飛翔,讓種糧農民挑上“金扁擔”,為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抓好糧食生産,重中之重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見效。十年來,河北步履不停,不斷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已初顯成效——

  建設小麥等23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打造223個集科研、孵化、中試、應用、推廣于一體農業創新驛站,基本實現農業縣全覆蓋;

  2021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首次突破8000萬千瓦,達到8096.81萬千瓦,佔全國總動力的7.66%;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4.25%,小麥、玉米基本實現生産全程機械化,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

  以智慧農業一張圖平臺為基礎,通過建立農業農村基礎大數據支撐平臺和地理空間數據服務支撐系統,實現全省農業農村領域重要數據信息的融合、共享和利用;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品質發展。2021年底,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0.92萬家,比2012年增加7.92萬家;家庭農場達5.95萬家;全省託管服務組織3.1萬家,服務面積超過2.2億畝次。

  ……

  十年拼搏奏華章,賦能蓄力譜新篇。河北人用沉穩有力的雙手托起飯碗,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穩穩噹噹地寫實在廣袤的田野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