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塞罕壩 世界最大人工林踏上“二次創業”路
蒼翠連綿綠波涌動的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 攝
【綠色名片】
從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到如今“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人一代接著一代幹,建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稱讚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同年12月,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2021年9月,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綠色實踐】
前不久,由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在承德市舉辦的塞罕壩降碳産品價值實現暨金融機構授信簽約儀式上,12家企業購買塞罕壩機械林場等8個降碳産品,實現價值轉化2460.59萬元。
“塞罕壩的變遷充分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説,“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一心一意地種樹。”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也曾水草豐美、森林茂密。後因開圍放墾、連年戰火,千里松林幾乎蕩然無存。1962年,369名林場創業者從四面八方來到塞罕壩,開始了戰天鬥地的拓荒之路。
“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裏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鹹菜。”林場第一代建設者陳彥嫻如今已滿頭銀發,但每次看到自己當年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吃過的苦也就變成了甜。
2017年,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陳彥嫻是領獎代表之一。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內心仍難掩激動,“很多不認識的外國人主動走到我們身邊祝賀,有的還現場和我們探討起在荒山沙地種樹的方法。”
近幾年,塞罕壩人又在造林難度更大的石質陽坡上進行“攻堅造林”。“這些地方都是‘頭皮土’,土層只有幾釐米厚,不規則的碎石一塊挨一塊地擠在土層下,小樟子松就是在這樣的石頭縫兒裏種活的。”安長明代表説,2022年塞罕壩完成造林6657畝,其中就包括1700余畝“攻堅造林”。
咬定青山不放鬆。2021年9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再次贏得世界掌聲。
“習近平總書記囑咐我們,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安長明代表説,這既為林場今後發展指明瞭方向,又給他們增添了巨大動力。
珍視榮譽、繼續奮鬥。老一代塞罕壩人攻克了引種關、育苗關、造林關。如今,新一代塞罕壩人依然在闖關:良種引育關、資源結構優化關、森林品質提升關……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正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安長明代表説,塞罕壩將全面推進“二次創業”,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更好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目標。
【綠色成績單】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面積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82%,活立木蓄積1036.8萬立方米,每年可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森林資産總價值達231.2億元。依託百萬畝森林資源,周邊4萬多名百姓受益。(河北日報 記者張懷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