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不長,南北540米,也不算大,核心保護區1.06公頃。這片面積有限的土地蘊含著綿長的故事,沉積著複雜的情愫,銘記著古城三千年滄桑。
這一街區位於邯鄲市叢臺區,處於古代邯鄲道的重要位置。在明清邯鄲古城,它是南門通北門的核心街道,稱南北大街,民國稱西大街,新中國成立後稱城內中街。
現代化的邯鄲城早已將明清古城“淹沒”,城內中街也不再是城區交通要道,但在歷史上,它是華北平原南北大道繞不開的節點。這條道被稱為太行山東麓大道,是華北平原上最早形成,也是使用最頻繁的南北大道。至今京廣鐵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仍走這條線。歷史上,邯鄲城一直是這條大道上的重要經停點,這個點落在如今的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一帶。
三千年來邯鄲城池多次疊壓,戰國時的趙都邯鄲城,現在已處於地表之下6至11米處,但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位置一直是城址中的南北軸線。漢唐以後,這一帶先後屬於邯鄲道、長安道、禦道,始終居於邯鄲古城的核心位置。
行走在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路過回車巷、平原君府、邯鄲驛、慈禧行宮、邯鄲書院……三千年風雲際會,八千里驛動情懷,在這一瞬間相遇。
小巷之戰國風雲
回車巷距平原君府不遠,兩處史跡隱含著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盛衰變化。
回車巷是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南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巷子,長75米、寬3米。因回車巷最有名,街區也以之為名。
回車巷的故事,主角是趙國文臣藺相如和武將廉頗,這個故事被載入《史記》,説有一天藺相如乘車,在路上望見廉頗的車,就讓車夫到巷子裏回避。之前藺相如在秦趙兩國國君澠池會上,不畏強秦,維護了趙惠文王趙何的尊嚴,被拜為上卿,地位高於廉頗,這讓廉頗很不服氣,聲言要給藺相如難堪。藺相如避讓後,身邊人不平,説這太沒面子了。藺相如説,自己連驕橫的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頗,只是擔心兩人鬧矛盾影響國家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知,負荊請罪。
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一帶是當時趙都邯鄲的主要街道,二人的車或是在這裡相遇。當然,真正遺跡在地表之下。現在的回車巷是從明代邯鄲古城中遺留下來的,巷口有石刻“藺相如回車巷”六個大字,是1584年(明萬曆十二年),時任邯鄲知縣蕭察所書。1981年,政府進行維修並建立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文介紹了回車巷歷史,碑額上“藺相如回車巷”為河北省原省長李爾重書寫。
碑文對藺相如頗為褒揚,這自是不錯。不過,弱國無外交,藺相如能在西元前279年的澠池會上,逼秦昭王為趙惠文王擊缻,並最終使趙惠文王全身而退,從根本上説,還是趙國當時兵力可以和秦相抗衡,有武力保障才有外交底氣。藺相如的應變能力和勇氣當然可貴,但“秦不敢動”的根源在於“趙亦盛設兵以待秦”,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寫出了澠池會和平收場的內在原因。
趙國自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滅中山,逐三胡,軍力強盛,本可和強秦一爭天下。可惜,西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的兩個兒子趙何與趙章相爭,使武靈王困死沙丘宮,霸業落空。但趙國的軍事實力仍在,外交地位要靠軍事實力,廉頗不服不是沒道理,但藺相如相忍為國更值得稱讚。趙何、趙章兄弟之爭使趙國稱霸夢破,藺相如、廉頗將相和使趙國繼續維持強國地位。
但也沒能一直維持下去。歷史文化街區中有平原君府,為復建的四層閣樓。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之弟,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史料記載,平原君家樓為當時天下第一高樓。平原君最有名的門客叫毛遂。
毛遂自薦,説的是西元前257年秦軍攻打趙國,趙王命令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救,門客毛遂自薦隨行。平原君和楚王説了半天沒有效果,毛遂持劍上殿,説動楚王出兵抗秦救趙。
從澠池會到毛遂自薦,22年時間,從自己“盛設兵”就可以拒秦,到需去別國求救才能解圍,趙國何以淪落至此?
有史家指出,一個重要原因是以藺相如、廉頗為代表的新興官僚集團被排擠削弱,而宗族貴族佔據要津,在趙國政治舞臺上發揮主導作用,其代表就是平原君。宗族貴族掌權後,為維護自身利益,大力排擠新興官僚集團中的能臣。趙孝成王即位後,平原君出任相國,宗族貴族完全控制了朝政,藺相如等能臣失去了話語權。
高大張揚的平原君家樓遮蔽了謙讓低調的回車巷。
這在趙國的滅頂之災長平之戰前後表現得很清楚。西元前262年,在討論是否接受韓國獻給的上黨之地時,趙孝成王只聽取了平原君等宗族貴族的意見,沒理會藺相如和廉頗,結果引發長平之戰。戰事開始後,孝成王聽信秦國間諜的謠言,以宗族貴族趙括取代廉頗為主將。藺相如聞訊極力勸阻,説用趙括是膠柱鼓瑟,但孝成王根本不聽,結果造成40萬趙軍被坑殺的慘劇,趙國再無力與秦抗衡。
自此以後,廉頗老矣。
西元前222年,秦滅趙。次年秦王稱帝,為秦始皇。
秦始皇出生在邯鄲。有研究者認為,秦始皇出生地就在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一帶,這裡是當時貴族、大臣和富豪們的居住區,秦始皇之父所居的質子府應置於此。在文化街區附近的叢臺公園裏,新建了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
但無論是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還是平原君家樓,都不如回車巷知名度高,權勢的氣焰終究掩蓋不了美德的光輝。
古道之驛動的心
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裏,復建了邯鄲驛。
邯鄲驛,作為華北平原上最早形成交通要道的節點,數千年來,有多少人曾在此經過,多少驛動的心曾在此搖蕩,多少複雜思緒曾在此飛揚,無從得知。
隨手翻看漢唐至明清的文人作品集,不少集子中都有關於邯鄲的詩文或記錄。
這不奇怪。行行重行行,古人曉行夜宿,總要到節點上歇腳。走太行山東麓大道,邯鄲投宿是個必選項。邯鄲有諸多趙國遺跡,還有表達人生如夢的黃粱夢,自不乏觸動文人墨客興奮點的題材。長夜漫漫,邯鄲驛墻上的題詩應有很多吧。
邯鄲自古出美酒。魯酒薄而邯鄲圍,《淮南子》中説,魯國和趙國同時給楚王獻酒,魯酒薄而趙酒淳厚,楚國管事者向趙使索酒被拒,就把兩國的酒調換,楚王怒趙酒薄而發兵圍邯鄲。
一路風塵,無論是訪古傷懷,還是及時行樂,慰藉遊子心緒,少不了酒。這在唐詩中有記錄。
岑參《邯鄲客舍歌》:“客從長安來,驅馬邯鄲道。傷心叢台下,一旦生蔓草。客舍門臨漳水邊,垂楊下係釣魚船。邯鄲女兒夜沽酒,對客挑燈誇數錢。酩酊醉時日正午,一曲狂歌壚上眠。”
李白《邯鄲南亭觀妓》:“歌鼓燕趙兒,魏姝弄鳴絲。粉色艷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顧美人,請歌邯鄲詞……”
王建《邯鄲主人》:“遠客無主人,夜投邯鄲市。飛蛾繞殘燭,半夜人醉起。壚邊酒家女,遺我緗綺被。合成雙鳳花,宛轉不相離……”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從洛陽北上,到邯鄲就算進入燕趙了,俠義之氣也是唐代詩人邯鄲行吟的一個主題。
“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裏。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這是高適的《邯鄲少年行》。邯鄲城南即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南頭,平原君府原在附近。
“秋風鳴桑條,草白狐兔驕。邯鄲飲來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殺空營兩騰虎,回身卻月佩弓弰。”這是王昌齡的《城傍曲》。
長河落日,寂寞孤旅,思鄉是永恒的主題。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解説詞中,引用了一首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著遠行人。”
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劇情從金朝使者在南宋被殺引起。宋金對峙百餘年,多數時間和平相處,外交使者往來頻繁。每年正月初一要互派使節向對方祝賀,雙方皇帝、太后生辰也要遣使祝賀,來來回回都要經過太行山東麓大道,也總要在邯鄲過夜。南宋使臣的詩文中留下不少關於邯鄲的記錄。
樓鑰在1169年作《北行日錄》,去時寫道,邯鄲的城和樓都很高大,是北宋留下的,能看到趙國都城的舊址和叢臺,叢臺上有亭榭。返程寫道,在邯鄲能看到太行山色,城裏沿街做燈洞,很可觀。
范成大在1170年所作的《攬轡錄》中寫道,趙都故城綿延數十里,有靈臺坡池,邯鄲人春天傾城出祭趙王,在其上歌舞。邯鄲城邊上有藺相如、廉頗墓。邯鄲人雄健尚武,曾截殺南征宋朝失敗的金軍以待王師(宋軍)。他還作《邯鄲驛》:“長安大道走邯鄲,倚瑟佳人悵望間。若見膻腥似今日,漢宮何用憶關山。”
當時的邯鄲人也有自己的詩句。1159年生於磁州(今邯鄲磁縣)的趙秉文是金朝重臣,他有首《過邯鄲》:“十五年來黍一炊,叢臺重覓舊題詩。而今馬上行人老,不似當初過趙時。”感嘆時光流逝。
趙秉文的門生元好問有《過邯鄲》四首,其一寫道:“富貴榮華一嘆嗟,依然夢裏説韶華。千年幾度山河改,空指遺臺是趙家。”多了滄桑之感。
元明清時期邯鄲道是重要的進京通道,明代何景明的《邯鄲行》中寫道:“邯鄲道上車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邯鄲女兒年十五,能彈琵琶善歌舞。青燈朱戶夜當壚,壚頭酒熟喚客沽。玉壺有絲為君係,不妨醉向邯鄲途……”
1664年(清康熙三年),81歲的學者孫奇逢受一樁文字獄影響,要從河南去北京申辯,農曆四月十八經過邯鄲,這天他作了三首詩,其一為《邯鄲道中》:“邯鄲古道直如矢,馬足車塵無刻止。但得能逢俠少年,雖耄願結為知己。”還有首《與隨行對語》:“驚濤共爾泛危舟,此日波恬汗漫遊。患難經多平等事,莫愁樹葉破人頭。”兩詩顯示出老者的豪情和淡定。
次日,孫奇逢還寫了首《旅店題壁者過憤》:“世事無庸不太平,華山頂上有人行。不經險處真不見,大道無言自化生。”當時邯鄲驛中的題詩應不少,不知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語句,引發老人書寫感悟。
古祠之人生感慨
唐代以後,詩人在邯鄲抒發的人生感慨多與黃粱夢有關。
黃粱夢的故事,始於唐傳奇《枕中記》,作者沈既濟。説的是719年(唐開元七年),邯鄲道上,落魄士子盧生遇道士呂翁,在其幫助下做了個夢,夢見自己飛黃騰達,盡享人間富貴,歷經宦海風波而善終,醒後發現一鍋黃粱飯尚未做熟,遂感嘆人生如夢。
元代馬致遠將其改編為雜劇《黃粱夢》,明代湯顯祖又改編為戲劇《邯鄲記》,為其《臨川四夢》之一。他們演繹情節,深化主題,使這一故事廣為流傳。
在文藝作品的影響下,邯鄲道上有了呂仙祠和黃粱夢,而今黃粱夢是叢臺區所轄的一個鎮,呂仙祠是邯鄲有名的景點之一。
呂仙祠也稱盧生廟,始建於北宋,明清和當代均有大規模重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約1.4萬平方米,有呂祖殿、盧生殿等殿宇房舍180多間,其中盧生殿中有盧生睡像和黃粱夢故事壁畫。壁畫畫滿了三面墻,展示盧生從入夢到夢醒經歷的榮華富貴和仕途浮沉。盧生睡像石雕而成,當地傳説摸一下盧生的頭和腳會有好運氣,這兩處被摸得锃亮。
北宋以來,黃粱夢是吟咏邯鄲的一個主題詞。
北宋名臣王安石《與耿天陟會話》:“邯鄲四十餘年夢,相對黃粱欲熟時。萬事只如空鳥跡,怪君強記尚能追。”他還有《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將邯鄲道和夢聯繫在一起。
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使金朝途中還作了《邯鄲道》:“薄晚霜侵使者車,邯鄲阪峻且徐驅。困來也作黃粱夢,不夢封侯夢石湖。”石湖是蘇州旁的名勝,傳春秋時範蠡攜西施自此歸隱。
金代文人元好問曾作詩稱:“死去生來不一身,定知誰妄復誰真。邯鄲今日題詩客,猶是黃粱夢裏人。”元好問少時有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青壯年曆經元軍攻滅金朝的戰亂流離,老來經行邯鄲,一生苦痛傷情,濃縮在一句“猶是黃粱夢裏人”中。
郝經是元好問的晚輩兼好友,元好問客死河北鹿泉山居,郝經為其料理後事,作詩云:“殘山繞荒城,慘淡帶余雪……空床一束書,不見文章伯。”郝經有《宿邯鄲》:“青蔬白飯力加餐,且慰行人行路難。莫向夢中還説夢,世間何處不邯鄲?”結尾頗有意味,表達出人生如夢的幻滅。
元代詩人陳孚《邯鄲懷古》:“數點寒峰擁翠嵐,叢臺落日見漳南。火枯襄子殘銅鬥,土蝕平原舊玉簪。宮閉沙丘空有雀,兵吞函谷已如蠶。回仙逆旅今存否?世上黃粱夢正酣。”回顧戰國往事,感慨世事虛幻。
呂仙祠是北方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之一。信奉道教的明代嘉靖皇帝1529年經過邯鄲時,賜呂仙祠“風雷隆一仙宮”匾額一塊,並命禮部尚書顧可學撰勒。
呂仙祠有一處影壁,刻有“蓬萊仙境”四個大字,傳説前三字為呂洞賓親筆書寫,後一個字是清代乾隆皇帝所書。
傳説真偽不可考,乾隆確曾到過邯鄲,還留了詩。
1750年乾隆經邯鄲作詩云:“傳聞好事説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咏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叢臺上有這首詩的碑刻。
作為南北要道上的重鎮,在1906年盧漢鐵路全線通車前,人們常要在邯鄲留宿。據劉文鵬《清代驛站考》記載,邯鄲驛有“馬七十五匹,馬伕三十七名半,驢二十頭,驢夫四名,扛轎等夫一百三十名,驛書一名,驛皂三十二名,獸醫一名”,屬“極衝大驛,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
1901年慈禧自西安回鑾返京經邯鄲,之後到正定坐火車入京。正定的行宮在大佛寺邊上。邯鄲的行宮在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這是個兩進的四合院,1995年被邯鄲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街區之滄桑變化
回車巷碑亭也是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尋訪回車巷,記得巷口有“藺相如回車巷”的石刻和石碑,但周圍多是當代的建築,和城市其他街道沒有多少區別,感覺不到什麼古意。
戰國時的邯鄲城已在地表之下,明清時的邯鄲城也沒有多少痕跡了。
明代邯鄲城“要燕趙之道,為京師鎖鑰地”,位置重要,多次整修。明初為四門,北門在觀音閣口,南門在斜街口。所謂南不過斜街口,北不過觀音閣。成化年間開始,城池範圍向南北外拓,並多次修建。嘉靖年間將叢臺與城墻連接,形成邯鄲古城的基本格局。城墻基厚三丈高三丈並裝飾以磚,城顛寬一丈五尺,共1589垛女墻,城門裏外包砌,定名南門為帶河門,東門為瞻岱門,西門為環沁門,北門為拱極門。
隨著時間的流逝,古城面貌不斷演化,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一帶的情況也隨時代而變,它的歷史文化底蘊逐漸得到重視和保護開發。1953年邯鄲編制第一期城市總體規劃時,根據侯仁之教授等的建議,將邯鄲古城的保護列入了規劃大綱。1988年邯鄲開始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手進行保護規劃編制,後多次進行了完善和補充。2011年按住建部規範要求,重新編制了《邯鄲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7年編制了《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詳細規劃》。也是在這一年,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更新一期工程啟動。
據叢臺區融媒體中心主任李敏介紹,這一工程投資約4.81億元,重點保護與修繕沿街東西兩側各40米左右範圍,共徵收364戶房産,整合為103座院落,建築面積達21476平方米。作為邯鄲古城唯一的文化載體,整個街區的規劃定位以清末民初傳統冀南民居建築風貌為主,趙文化風格為內涵的新中式風格建築為輔。重點打造邯山書院、慈禧行宮、邯鄲行署、回車巷四個文物建築節點,以及江西三姓、萬賓樓、冀南銀行舊址、天主教堂、行署樓等歷史風貌建築。
在整修後的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一批歷經滄桑的老建築喚回城市久疏的記憶。
邯山書院,始建於1745年(清乾隆十年),是邯鄲舊時最高學府。書院産生於唐代,是擁有較多書籍的文化教育組織。明代全國有書院1962所,出現文人依託書院議論朝政的現象。邯山書院的建立是應運而生。清初朝廷擔心書院聚集反清力量,採取抑制政策。社會趨於穩定後,開始加強書院建設。乾隆著力構建上下一統、制度完善、定性明確的官辦書院體系,寓控制于支持。
乾隆在位期間新建修復書院1298所,數量之多,沒有哪個皇帝可以相比。邯山書院即是其中之一,佔地南北56米、東西52米,建築面積863平方米。現存大殿面寬11.9米、深8.5米、高6.7米,為五架梁前後廊磚木結構布瓦頂。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知縣龔彥師呈請邯山書院改為邯鄲縣立高等小學堂,招生297人,這是邯鄲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推廣了新的文化知識和教學辦法,在邯鄲現代教育發展上作出很大貢獻。
江西三姓,包括萬春堂藥鋪、程氏照相館和晉德樓銀匠舖,是清末姚氏、趙氏、程氏三家人從江西遷到邯鄲後所建,三家人友好相處,生意興隆。
萬賓樓呈一個凹字形,佔地1400平方米,是民國時期邯鄲最好的酒樓,接待過許多要人。修繕後依舊保留原來的風格和功能,是高端茶樓和餐飲的集合體。
行署樓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建築,為人字形屋頂、單面廊,西式化的體量加上中式裝飾構件的設計手法,是以前邯鄲地區行署機構所在地。
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南入口,是邯鄲明清古城的南城門,抬頭可見“帶河”二字,這是南門原來的名字。邯鄲明清古城在城區擴張中逐漸被湮沒,護城河先後成為城南街、陵西大街等,“四門通達,環池河”的古城格局消失在現代化城市之中,而今,原址復建了南城門。
歷經三千年風霜雪雨,邯鄲道重現歷史“容顏”。(記者王文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