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傳承紅陶文化40年 非遺傳承人用創新帶火老技藝
2023-09-07 16:11:24來源: 掌上邢臺編輯: 徐文龍責編: 馮薇薇

  9月5日,走進邢臺市任澤區永福莊鄉吳鐵莊村的土窯制陶作坊,56歲的紅泥陶藝技藝傳承人王青雪正在進行手工拉坯。在拉坯機旋轉帶動下,一塊陶泥在他的手中不斷變化……

傳承紅陶文化40年 非遺傳承人用創新帶火老技藝

  地處黑龍港流域的吳鐵莊村有著豐富的紅膠泥資源,當地燒制瓦盆起源於清代,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依靠本地紅膠泥資源優勢,很多百姓都學會了瓦盆、陶罐、水缸的製作技藝,並靠著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産業。受家庭影響,王青雪11歲就開始學習陶藝製作,他做出的器物表面光滑、造型美觀,用手指輕輕敲擊,還能發出悅耳的金石之聲。

傳承紅陶文化40年 非遺傳承人用創新帶火老技藝

  當日,王青雪向記者展示制坯工藝。只見他將和好的泥巴放在案板上,雙手不停摔打,將泥揉捏至軟硬適中後,便用手邊旋轉坯板,邊不停交替使用形狀各異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對坯體進行加工。手隨泥走,泥隨手變,在一圈圈旋轉中,泥坯逐漸成型。

  “拉坯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關,坯體軟了立不起來,硬了連接不上,不下幾年功夫是學不成的。” 王青雪説,紅陶從泥到器,需要經過選土、淋泥、拉坯、整形、晾曬、燒制等十多道工序,一步都不得馬虎,極其考驗一個人的功底。

傳承紅陶文化40年 非遺傳承人用創新帶火老技藝

  2018年,任澤區紅泥陶藝技藝被列入邢臺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紅極一時的紅陶製品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其技藝卻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做紅陶的手藝人也紛紛另謀出路,陶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挑戰。這一切,王青雪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他也開始思索如何創新。

  傳統的紅陶器物,主要為陶罐、陶盆、水缸等,但現在已逐漸被塑膠、金屬器物代替。王青雪另辟蹊徑,開始了紅陶器物精細化之路。在他的努力下,筆筒、水杯、蛐蛐罐等紅陶器物相繼問世,再配以精美的雕刻圖案,讓這些器物呈現出一種典雅大方,又不失古樸厚重的獨特韻味,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客商,以及喜歡收藏紅陶的愛好者慕名而來。看著傳統技藝再次被人們認可,王青雪臉上難掩激動。

傳承紅陶文化40年 非遺傳承人用創新帶火老技藝

  “下一步我想結合邢窯白瓷,創建一個新的陶瓷基地,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傳承、學習咱們的傳統技藝。”王青雪説,傳統技藝是個寶,只有守好這份“家業”,讓它永遠傳下去,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今,王青雪的邢臺王氏工藝品製造有限公司,已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復興傳統技藝的行列中來,並帶動了更多群眾就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