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希望之城説雄安
2023-10-26 15:00:38來源: 河北日報編輯: 李雨馨責編: 馮薇薇

希望之城説雄安

7月18日拍攝的“雄安之眼”——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河北日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耿輝 攝

  雄安,承載著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

  2017年4月1日,新華通訊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規劃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

  雄安因何而得名?雄安三縣的歷史地名裏蘊含著怎樣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近年來,雄安還投入使用了哪些新地名?

  雄安地名千年傳承

  每晚8時30分,位於雄安商務服務中心西側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燈光都會被準時點亮。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作為雄安城市大腦,是新區數字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遠遠望去,被點亮的城市計算中心拱形東立面與水面中的倒影融合,就像美麗、明亮、有靈氣的“大眼睛”,因而得名“雄安之眼”。如今的“雄安之眼”,已經成為新區著名地標建築和網紅“打卡”地。

  時間回到6年多前。

  2017年4月1日,新華通訊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消息一齣,猶如平地春雷,響徹大江南北。

  “雄安”,這個未來之城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個朗朗上口、聲名遠揚的地名,是如何確定的呢?

  關於“雄安”之得名,新華社在一篇關於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長篇通訊中這樣寫道:

  “雄安”,取自“雄縣、安新縣”各一字——“雄”字意味宏偉、陽剛、英雄,“安”字包含穩定、牢固、安康。

  “雄安”這一地名既尊重歷史,又寓意吉祥,體現了地域特色,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契合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雄安所轄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其地名都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曆史。

  三縣中作為地名出現最早的,是位於安新以北、雄縣以西的容城。

  考古研究證明,容城之説,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1984年河南新鄭市鄭韓故城出土的戰國時期陶盆有“容成”戳印文,經專家考證,古代“成”與“城”兩字相通,此“容成”指的就是今天的容城。

  秦朝建立後,推行郡縣制,置容城縣,屬廣陽郡。自此,容城正式作為一個建制縣登上歷史舞臺。

  漢代仍置容城縣,隸屬於涿郡,治所在今容城縣西北城子村一帶。

  三國時期,容城縣曾改置為容城侯國。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又廢容城縣,併入范陽縣(今定興縣)。

  此後近200年時間裏,此地建制幾經更改、裁撤,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才恢復容城縣,屬上谷郡。

  宋金時期,由於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並存,地處戰略要衝的容城曾先後隸屬於契丹、宋、金。

  元代完成統一後,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容城屬保定路雄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雄州改縣,廢容城入雄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容城縣,屬保定府。清代,容城縣隸屬直隸省保定府。

  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容城隸屬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建立後,根據抗戰需要,容城先後與鄰縣設置聯合縣。直至抗戰勝利,聯合縣撤銷,恢復容城縣建制。

  1949年,容城縣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58年,曾一部分劃歸定興縣,一部分歸雄縣,同年又劃歸徐水縣(今徐水區)。1962年1月恢復容城建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容城縣屬保定市。

  雄縣的地名變化則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即易縣時期、歸義縣時期、雄州時期、雄縣時期。

  雄縣最古老的地名為“易”。周莊王三年(西元前694年),燕桓侯將國都遷至此地,稱臨易(今容城縣古賢村,原屬雄縣),取瀕臨易水之意。

  秦統一後,在此地置易縣,兩漢時期沿用此建制。

  南北朝時,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易縣併入鄚縣,易的名稱隨之廢棄。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原易縣屬地設立歸義縣。雄縣歷史地名從此進入歸義縣時期。

  唐朝末年,戰亂頻仍,此地成為拱衛中原的險要之地。因此,朝廷在歸義縣境內白溝河上(即大清河)設立了瓦橋關(今雄縣南關),建立軍事要塞。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率兵伐遼,攻取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班師回朝前,為加固邊防,詔令在瓦橋關設置雄州。根據專家考證,雄,既體現“威武”,又含形勢險要之意,凸顯此地的戰略位置。

  這是“雄”字第一次出現在雄縣歷史地名中。

  宋金時期,雄州先後隸屬於宋和金。元朝統一後,雄州隸屬大都路(北京)。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雄州改屬保定路管轄,雄州和保定的隸屬關係始於此。

  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為雄縣。雄縣之名自此出現,並保留至今。

  三縣中地理位置最靠南的安新縣,歷史同樣悠久。

  安新縣最早的建制也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早期,燕國在此地築阿邑,阿邑又名葛城,也稱“安邑”,治所在今安新縣西。這是“安”字第一次出現在安新歷史地名中。

  秦代,安新地處廣陽、鉅鹿兩郡交界處。西漢至隋代,安新縣建置較為複雜,其所在區域大多屬高陽、容城兩縣轄域。

  唐至五代,此地曾四易縣名——唐如意元年(692年),在葛城(今安新縣安州鎮)置武昌縣;神龍元年(705年)改為武興縣;代宗廣德二年(764年)置唐興縣;五代時,唐興縣于後晉初年改為宜川縣。

  宋代,在此地建順安軍,後移軍治于高陽縣(今高陽舊城),並升順安軍為安州。

  元代,安州領渥城、葛城二縣。至元二年(1265年),州縣俱廢為鎮,將渥城改為新安鎮。這是“新”字第一次出現在安新歷史地名中。

  明代,安州和新安縣同屬保定府所轄。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廢新安縣入安州。

  1913年,降安州為安縣。1914年,安縣改名安新縣,以安縣、新安兩縣首字合稱而得名。

  自此,安新正式作為地名被使用,並沿用至今。

  “華北明珠”的地名演變

  10月1日,秋日的白洋淀,水鳥飛翔,遊船穿梭。

  橫跨安新縣和雄縣的白洋淀,面積366平方公里,現有大小淀泊143個,以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淀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

  作為華北平原地區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是怎樣形成的?其地名又經過了怎樣的演變過程?

  約在一萬年以前,這片土地在永定河、滹沱河共同沖積作用下,形成了冀中古湖盆洼地。

  西元前314年,燕昭王沿古黃河流經的白洋淀北岸,築起了一道長度500余裏的長城,稱為“燕長城”。“燕長城”一可阻淀水北泛,二可防敵國入侵,白洋淀北界由此奠定。

  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古黃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積在這片洼地,形成較大面積的水域。

  目前發現最早關於白洋淀的記錄,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文中寫道:“掘鯉之淀,蓋節之淵。”據考證,“掘鯉之淀”就是今天的白洋淀,淀的意思是淺水湖泊。

  白洋淀的“淀”由此而來。

  考古資料顯示,當時的白洋淀淀泊分佈較為分散,並不是今天人們看到的淀淀相連的廣闊水域。白洋淀的真正形成,源於宋遼對峙時期的軍事需要。

  宋遼對峙時期,雙方以白溝沿線為國界。為抵禦遼兵的進犯,宋朝採納大臣何承矩的建議,構築塘泊防線。隨著宋在界河沿途設塞屯兵,圍堤屯田工程不斷擴大,宋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縣、霸州,直至青縣附近開闢許多塘泊,並利用這裡地勢低窪的特點,把一些河流與淀泊連接起來,引水灌溉,“廣開水,以限戎馬”,構成一條完整的塘泊防線,形成由河網、溝壕、水田、淀泊組成的“水長城”。

  對於這段歷史,《宋史·河渠志》中有相關記載,並提到了“白羊淀”“邊吳淀”“澇淀”等淀泊的名稱。

  這是“白羊淀”作為地名,第一次出現在史籍中。

  “白羊淀”即如今的白洋淀。至於為何寫作“羊”,有人認為,當時白洋淀水勢浩大,大風捲起層層波浪,像奔跑的羊群,因而以之命名。

  明代弘治年間,白洋淀淤積。到正德年間,白洋淀重新蓄水,出現了“汪洋浩淼,勢連天際”的景觀。於是,人們將“羊”字,換成了汪洋的“洋”字。

  明弘治《保定郡志》記載,“白洋淀,在郡治東九十里,新安縣南十五里,以水勢汪洋”。白洋淀這一地名正式形成,並沿用至今。

  作為雄安新區最重要的生態水體,白洋淀對周邊區域地名命名和演變也産生了很深的影響。

  白洋淀地區在歷史上被稱為九河下梢,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大部分河流匯集於此。正因如此,大量帶有“淀”“河”“堤”“口”等字的地名,成為白洋淀一帶村落的顯著特點。

  例如,安新縣南河、河西莊,容城縣大河、羅河,雄縣北淶河、岔河等地名,均因古河道而得名;容城縣北河照、東河則因毗鄰南拒馬河而得名,雄縣楊臨河、大臨河因毗鄰趙王河而得名。

  以“口”命名的村落多坐落于河口地帶。如安新縣趙北口,為戰國時燕國、趙國交界處,又為白洋淀諸水東流之咽喉,故取名趙北口。容城縣黑龍口,因古時此處為萍河渡口,傳説水中有一條黑龍,故名黑龍口。

  因此地多水,還引申出不少以龍命名的村落,取龍治水之意,以期能減少水患。如容城縣白龍村、雄縣龍灣鎮等。

  在白洋淀主體所在的安新縣,受淀泊文化影響産生的特色地名還有很多。

  圈頭村,隸屬安新縣圈頭鄉,地處白洋淀中心地帶,四週被淀水包圍,村內羊腸小路縱橫,因其獨特而秀美的自然風光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圈頭村之得名,是因它在白洋淀30多個純水區村中,無論面積還是人口,都是大村,被稱為“白洋淀圈之頭”,簡稱圈頭。與圈頭村類似的地名,還有大淀頭,因其地處郝淀、輝淀、正淀等八個大淀的西北頭而得名。

  提到以“淀”命名的地名,就不能不提著名作家孫犁筆下的荷花淀。

  “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這是孫犁代表作《荷花淀》中的一段描述。

  蘆葦蕩、荷花淀,構成了很多人對白洋淀的第一印象。人們不禁好奇,荷花淀究竟在哪?

  “根據考證,荷花淀是白洋淀群眾對淀區夏日隨處可見的荷花塘的代指和統稱。因孫犁及其作品的影響力,荷花淀如今已經成為白洋淀的一個抽象地名。”多年從事白洋淀文化研究的安新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李衛東介紹。

  因文學作品而廣為人知的淀區地名,還有安新縣採蒲臺村。

  採蒲臺,位於白洋淀東南區域,是一個典型的淀中村。明永樂年間,山西省洪洞縣郭氏一家在此落戶,因居住在一處較高的土臺子上,周圍長滿蒲草,採蒲草的人經常在此休息,故而得名採蒲臺。

  1947年,孫犁以抗日戰爭時期的白洋淀地區為背景,創作了抒情散文《採蒲臺的葦》。在文中,作者以質樸的筆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軍民抗日故事,借堅韌不拔的“葦”來表現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氣概。

  歷史悠久的採蒲臺,從此被打上了紅色烙印。

  白洋淀地區的紅色地名,不止採蒲臺一個。抗日戰爭時期,在白洋淀地區活躍著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因火槍和大抬桿(一種土槍)引火處容易被打濕,常用雁翎堵塞,雁翎隊因此得名。

  《白洋淀志》中有這樣一段話:“抗戰期間,雁翎隊歷經大小戰鬥近百次,擊斃、俘虜日偽軍近千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雁翎大街、雁翎體育館、雁翎小學……今天這些以雁翎隊命名的紅色地名,正是對那段歷史的緬懷與紀念。

  千余新地名已投入使用

  10月15日上午,秋高氣爽,2023雄安馬拉松在雄安城市計算中心鳴槍開跑,共吸引了1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跑者參加。

  根據今年的馬拉松路線和半程馬拉松路線安排,跑者們不但可以首次途經雄安新區啟動區,還路過了作為啟動區骨幹路網之一的海岳大街。

  今年6月通車的海岳大街,以雄安新區“左攬滄海、右擁太行”的地理特點,取“海”“岳”二字命名。

  作為一條東西貫穿雄安新區的景觀大道,海岳大街是起步區城市主幹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起步區規劃建設“四橫十二縱”組團連接路網中最北側的第一橫。

  “海岳大街不但平坦開闊、景色優美,名字也很好聽,有‘未來之城’主幹路的氣勢。”對這條新命名、新通車的大街,跑者們紛紛點讚。

  事實上,海岳大街只是雄安新區近年來落地使用的千余新地名中的一個。

  “地名作為地理實體的標誌,是社會的基礎公共信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了解決新區規劃體系中地名不統一的問題,2018年起,民政部主動對接支持新區地名命名工作,指導新區編制了地名命名規劃。”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局長高立春介紹。

  高立春告訴記者,2020年4月,河北省政府批復同意雄安新區呈報的命名規範和命名方案。命名方案批復後,在民政部和省民政廳指導下,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按照《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和命名規則要求,新命名了1177個地名,其中1012個已有序投入使用,主要涉及起步區、啟動區、容東片區、容西片區、昝崗片區、雄安站樞紐片區等道路、住宅區名稱。

  作為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在新地名命名過程中秉持了哪些原則?這些新地名又有什麼特點?

  “為了讓新地名適應雄安新區未來發展、生産生活和對外交往需要,我們在地名命名過程中主要堅持了四方面原則。”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張清華研究員介紹。

  一是堅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比如命名了九河大街、燕趙大街;二是堅持體現規劃設計理念,比如命名了智源路、慧谷路;三是堅持吸納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命名了崇文路、尚德路;四是堅持保留鄉愁“接地氣”,比如命名了羅莊街、八于街等。

  在以上“四個堅持”的總原則下,有關部門針對新區不同區域的不同特點,又採用了不同的命名理念和命名方式。

  “首先是新區不同片區在地名命名意境上的不同。”張清華介紹,“拿起步區來説,它是新區‘一主五輔’的主城區,是將來的雄安核心區域所在,因此我們在地名命名過程中採用了不少大氣磅薄、比較具有儀式感的地名。”

  具體來説,起步區地名命名主要考慮了“兩個突出”:一是突出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兩條軸線,分別以雄安大街和復興大道來命名,旨在展示偉大新時代的時代特徵和雄安新區文化特質。二是突出主幹道命名,以海岳大街、易寧大街、雁翎大街、燕趙大街、九河大街、淀安大街等命名,分別展示新區的地理大勢、歷史文化、雁翎精神、燕趙風骨、建城環境和淀泊文化等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專家認為,起步區的這些新地名,將雄安放在了廣闊的地理空間、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紅色底色之中,不僅可以凝聚人心、提振精神,也為人們閱讀和理解這座未來之城提供了重要入口和媒介。

  “和起步區有所不同,容東片區作為原有居民回遷且兼顧其他功能的片區,其新地名在命名意境上則顯得更加親民、具體、直觀。”張清華表示。

  據介紹,在容東片區新地名命名過程中,有關部門主要考慮了“三個著重”。

  首先是著重構建相互伴生,方便群眾好找易記。比如,優先命名了金湖、春明湖、秋朗湖以及金源河等水系名稱,繼而派生出金湖南街、金湖北街、金湖東路、金湖西路及秋朗東路、秋朗西路等路名。

  “通過先有湖再有路的命名方式,形成了地名逐漸生長的內在過程,增強了地名本身聯繫。特別是有規律地使用東、西、南、北方位詞,形成小的地名群組,讓地名就像一串緊密聯繫的葡萄,而不是一袋互不相關的馬鈴薯,指位性強,好找易記。”張清華分析。

  其次是著重挖掘歷史地名,實現地名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根據當地在明清時期的兩個歷史地名樂安裏和興賢裏,分別命名樂安街和興賢路,不但與容東片區的樂業安居和廣興賢良相呼應,還營造出濃厚的鄰裡守望氛圍,實現了真正的古為今用。

  最後是著重用好原有村名,留住鄉愁和記憶。

  “我們保留了新區部分原有村名,用以命名道路名稱,比如文營路、八于街等。特別是將原有村名用在了社區名稱,比如南文營社區。我們還在村名使用上儘量接近原來村子的位置,目的是讓城市留住歷史,讓人們記住鄉愁,使人們在回遷的嶄新環境中有親切感,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融入新生活。”張清華説。

  為了讓新地名使用更加方便,有關部門在命名過程中還堅持了一些其他原則。

  比如,在命名規則中明確東西走向道路稱“街”,主幹線稱“大街”;南北走向道路稱“路”,主幹線稱“大道”;小街道稱“巷”。

  再比如,當道路臨近或指向特別重要的地域文化資源時,優先以這些資源命名,如白洋淀路(通往新區標誌性自然景觀白洋淀的主要道路)、臨淀路(道路臨近白洋淀)等等。

  “新區命名的一系列新地名,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展現了時代精神,還兼顧了城市總體規劃佈局、區域功能等方面,不但對於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高標準、高品質推進雄安新區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高立春表示。(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朱艷冰 郭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