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新華藥 新在哪兒
2023-12-28 11:36:37來源: 河北日報編輯: 徐文龍責編: 馮薇薇

新華藥,新在哪兒

5月10日拍攝的華北制藥金坦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場景。(本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雖然都是生物醫藥,可老華藥和新華藥,大不一樣嘍!”12月9日,當記者趕到1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湖州,見到曾參加華藥建設勞動的胡教平老人,91歲的他心潮難平。

  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被譽為“共和國醫藥長子”的華藥,自1953年誕生起就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今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華藥就在第一個展臺。展廳裏,總書記強調:“把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70年滄海桑田。新華藥,新在哪兒?

  12月22日,在石家莊,記者繼續向胡教平老人的兒子、華北制藥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衛國詢問答案。“地方變了,廠房變了,産品也變了,是這些,也不全是這些。”他笑瞇瞇地反問記者,“採訪了這些天,你們説它新在哪兒?”

  新在品種?

  什麼産品最能代表華藥?同一個問題,父子兩代人卻有不同答案。

  “當然是青黴素!”胡教平老人脫口而出。青黴素是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産的,華藥在上世紀50年代生産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讓貴比黃金的藥降為幾毛錢一支。憑這“一招鮮”,華藥成為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産基地,全國每7支抗生素中,就有1支華藥産。他的父親胡孝心就是受益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支支寄回浙江寧海老家的救命藥,給身患老肺病的老人帶來生的希望。

  可在53歲的兒子胡衛國眼裏,從一藥難求到琳琅滿目,生物醫藥的品種早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的華藥,已經從以抗生素為主,發展成涵蓋抗感染、心腦血管、免疫調節等領域的大型現代生物醫藥企業,一共有700多個品規呢。”他介紹起來滔滔不絕。

  上世紀90年代,靠青黴素一個品種“躺贏”的好日子到頭了。你降一毛、我降一毛,價格戰愈演愈烈,華藥利潤斷崖式下降。轉型迫在眉睫,華藥把目光投向了現代生物醫藥。一來,多年積累的生物醫藥技術,更能凸顯優勢,更重要的是,長遠來看生物醫藥大有可為。

  1998年4月,華藥毅然投資3億元上馬金坦項目。金坦,是基因技術(GeneTech)音譯。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水準最高的生物技術藥物産業化基地。然而,金坦之路並不平坦,連續出現虧損。虧了6年,華藥補了6年,咬牙挺過去,終於邁入生物醫藥新賽道,如今金坦已成為利潤大戶。

  金坦、華民、新製劑……2017年,老華藥停産搬遷的時候,一個現代生物醫藥的新華藥早已崛起。現在,華藥業務已從原料藥轉為製劑藥為主,生物技術藥物貢獻利潤。

  “現在每家藥廠生物醫藥品種都密集‘上新’,如果僅僅看這一項,又很難代表華藥之新。”胡衛國説。

  新在技術?

  華藥工業文化展陳區裏,一架笨重的鑄鐵搖床分外顯眼。1958年,就是靠這架搖床,選育出了中國第一株生産用青黴素菌種。

  那時候想用菌種,要從蘇聯“打飛的”進口,不光效價低,價格還高。“華藥必須選育自己的菌種!”一次次試,一步步改,他們終於打破國外壟斷,結束了我國青黴素、鏈黴素依賴進口的歷史。

  “刻骨銘心啊!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胡教平的語氣沉重而堅定。

  “今天,雖然還是生物醫藥,但技術早就不一樣了。”胡衛國介紹,我們有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抗體藥物研製國家重點實驗室、抗生素酶催化及結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有高通量篩選、基因編輯、AI技術等一大批前沿技術。技術不斷迭代,只為一個目的:研發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

  在華藥,如果問起生物藥,人們一定會告訴你奧木替韋單抗注射液。這是華藥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國家Ⅰ類新藥,用了整整17年。從一個狂犬病毒抗體基因序列開始,科研團隊夜以繼日攻關,硬是靠自主創新衝破技術壁壘,研發出中國首個重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單克隆抗體。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重組乙肝疫苗,是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Ⅰ類新藥,為摘掉乙肝大國帽子作出重大貢獻;免疫製劑環孢素,打破器官移植免疫抑製劑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這些年來,華藥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

  不過,在胡衛國看來,光靠一項技術,很難永遠保持領先地位,只有持續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創新,才能有層出不窮的新産品、新技術,才能不斷為新華藥注入新動能。

  新在路徑?

  把科研團隊派到“國家隊”創新平臺,成了華藥的新時髦。

  近日,在位於天津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熱氣騰騰的氛圍裏,雙方正一起孕育合成生物的“新夢想”。“每一分鐘都有新收穫。”一桌圍坐的,是行業“大咖”、海歸博士,創新的火花四濺。

  共享廚房、共享廚師、合作開發,這裡已經成為華藥的“創新源頭”。“工業菌種是生物製造的‘晶片’,有一個先進的工業菌種,就可能是一個未來的單項冠軍。”胡衛國期待滿滿。

  “建廠時只有一條路,就是靠蘇聯專家援建,現在合作方式越來越多了,讓創新如虎添翼。”這個新變化,讓胡教平不住點讚。

  華藥的“朋友圈”,已經從技術擴展到産業鏈,從國內拓展到國外。與清華大學共建國家創新平臺,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等合作研發,解決“卡脖子”難題;與國際知名企業開展深層次合作,重點推進生物技術發展。

  “開放合作可以為企業創新賦能,但關鍵還得靠自主創新。可以肯定,決定華藥之新的,絕對不僅僅是越來越大的‘朋友圈’。”胡衛國深有感觸。

  新在頭腦!

  新華藥,到底新在哪兒?“在我看來,品種、技術、路徑,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新在頭腦。”胡衛國思考再三説。

  這是胡衛國的答案,也是記者的深切感受:華藥的轉變,根源在於思想的轉變。

  從青黴素起家的華藥,沒有把傳統産業當包袱,而是創新思維方式,在老産業基礎上向新求變,一步步發展成新興産業;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合作,努力探索前沿技術,未來産業“超前”發展。

  經歷轉型之痛,胡衛國更加懂得:“堅持創新發展,傳統産業也可以形成新質生産力。”

  當今世界,生物醫藥産業風起雲湧。在貌似平靜的醫藥市場背後,一場事關國家安全的較量,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別小看生物醫藥,它可是戰略性新興産業,事關人類生命健康,更是中國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核心領域。放眼全球,輝瑞、強生、羅氏等制藥巨頭,正加緊佈局AI制藥、生物製造等關鍵技術,加快生物醫藥數字化、智慧化步伐。

  華藥,再一次來到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解放思想、創新驅動,是在生物醫藥領域制勝的法寶。”胡衛國堅信不疑,顛覆性技術是實現新跨越的“戰略必爭”領域,一分鐘都耽誤不得。現在,他和研發團隊正爭分奪秒開展新型疫苗、抗體、細胞因子等創新生物藥前沿研發,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培育新的“核爆點”。

  突圍艱難,但胡衛國不氣餒:“要加快奔跑,努力攀上生物醫藥的‘珠峰’,就像當初開創抗生素工業化生産新紀元那樣,只有這樣,才能‘把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一縷溫暖的陽光灑進江南小院,金黃的柚子沉甸甸挂滿枝頭,胡教平摘下一個給記者:“這棵樹在這裡生長了幾十年了,你看,現在還是枝繁葉茂,果實纍纍。”(河北日報記者 張文君 周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