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賦能,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7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工作人員在試驗田測量土壤含水量。記者 張昊 攝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綠意盎然。8月3日,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鹽鹼地裏,一株株玉米長勢喜人。
站在地頭,後仙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志亮説:“鹽鹼地上種糧食太不容易了,原先畝産只有幾十公斤。這些年政策越來越好,國家投入多了,新技術用得多了,糧食産量也上去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國鹽鹼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鹼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鹼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牢記總書記囑託,河北省堅持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把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擺上重要位置,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政策保障、科技支撐、試點引領,充分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加強鹽鹼地綜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鹼地漸成沃野良田。
治水改土——分區分類開展鹽鹼耕地治理改良
在滄州市,當地老百姓口中的旱鹼地,就是人們熟知的鹽鹼地,它被稱為“地球之癬”,治理難度大。位於這裡的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是“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的核心技術發源地,長期致力於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
“過去主要通過修水渠、挖排水溝等措施,以強灌強排的方式淋洗地表鹽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郭凱説,滄州瀕臨渤海,雖然淡水資源缺乏,但富含淺層地下鹹水。他們成功研發出冬季鹹水結冰灌溉改良濱海重鹽鹼地技術,利用15克/升的鹹水,實現了耕層土壤鹽分由10克/千克降低至3克/千克,保證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等作物的正常生長。
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河北鹽鹼地主要分佈于濱海地區、黑龍港流域和壩上地區,喚醒這一“沉睡”的後備耕地資源,將加快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對於水稻,水不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控鹽控鹼的重要手段。依託自身優勢,唐山市曹妃甸區通過引水灌溉、排鹽淋鹼等舉措,讓土地鹽鹼程度由重度鹽鹼改良為輕度鹽鹼,實現生長季節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小于0.15%。
多管齊下,昔日“沉睡”的鹽鹼地被激活。據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河北堅持治水與改土協調推進,分區分類開展鹽鹼耕地治理改良。在黃驊、海興、曹妃甸、沽源等13個縣(市、區)完成18萬畝鹽鹼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增施有機肥、配施土壤調理劑、秸稈還田、綠肥種植、旱鹼麥—苜蓿糧飼輪作等技術,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鹽鹼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通過田塊整治和培肥地力,河北省鹽鹼耕地灌排能力明顯改善,鹽鹼耕地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值平均降低0.05,耕地品質年均提升0.13個等級,耕地産出能力明顯提高。
選育良種——一批耐鹽鹼作物新品種加速推廣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在探索鹽鹼地改造的同時,科技工作者也在“以種適地”上不斷嘗試。
7月10日,回顧今年結束的麥收季,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李子札村種糧大戶張志清很滿意,他種植的3600畝旱鹼麥再次豐收,平均畝産超過300公斤。
李子札村遍地是鹽鹼地,土壤鹽分含量高。曾經“收麥子用手拔,種一瓢收一斗”,一畝地打一百來斤糧,如果年景不好,麥種都收不回。
“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收基礎。張志清種植的麥種是“捷麥19”,該麥種抗旱、耐鹼、耐寒、産量高,在滄州濱海鹽鹼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
為降低鹽鹼對小麥産量的影響,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不斷進行良種選育工作,先後培育了“冀麥32”“捷麥19”“捷麥20”等耐鹽鹼、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在捷麥系列之外,“小偃60”“滄麥6002”等抗鹽鹼優良品種也相繼由各科研團隊選育推出,成為生長于廣闊鹽鹼地上的“新希望”。
選育耐鹽鹼作物品種、發展鹽鹼地種業是破解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難題的關鍵。河北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完善旱鹼麥等現代育種技術體系,建立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圃,收集鑒定耐鹽鹼種質資源,創制特色優異新種質,篩選出旱鹼麥、耐鹽水稻、莜麥、藜麥等成熟品種,分區分類進行推廣。
冀北壩上地區屬高寒半乾旱區,這裡的鹽鹼地,也因新品種推廣漸成“米糧川”。7月31日,在張北縣饅頭營鄉李森林村養谷厚道種植基地裏,向日葵、燕麥長勢正好。
“我們通過田間品種篩選試驗後,選育出適合鹽鹼地生長的適生農作物品種。”養谷厚道種植基地負責人秦文斌介紹,圍繞提高鹽鹼地農作物成活率,他帶領團隊快速修復鹽鹼地生態系統,篩選向日葵、燕麥、藜麥、胡麻、甜菜等糧經作物,同時引進耐鹽鹼且經濟價值高的鹽鹼地特色農作物,優選出一批適宜於冀北壩上地區的耐鹽鹼農作物良種。
破解“鹽鹼地不出糧”難題,河北不斷加強適宜鹽鹼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推進耐鹽鹼作物育種創新攻關,加快突破性新品種選育。支持市場佔有率高、經營規模大的優勢種業企業開展耐鹽鹼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生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
精深加工——鹽鹼地土特産有“顏”又有“料”
發展精深加工,把鹽鹼地特色農産品從“農田”推向“餐桌”,是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的關鍵一環。
旱鹼麥,“種”與“用”都是大文章。在黃驊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制粉車間裏,一排石磨麵粉機正在運轉。
“旱鹼麥生長週期長,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含量高,我們以黃驊旱鹼麥為原料生産的中高檔石磨全麥麵粉賣得特別好。”黃驊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玉城説,他們不僅推出了多款全麥麵粉,還在麵粉基礎上推出了面花和全麥麵包、掛麵、餅乾等食品,産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旱鹼麥麵花饅頭出鍋啦,趁熱味道更香。”近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後仙莊村的黃驊面花非遺工坊門口,村民們大聲招呼著,讓遊客品嘗十二生肖面花、千層饅頭的同時,邀請其參觀村裏的面花製作非遺展室。如今,面花饅頭成了滄州的又一個特色産品,除在當地商超進行售賣,還大量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麥香、稻香從鹽鹼地裏飄出,牧草、林果等在鹽鹼地裏生長……今天的鹽鹼地裏,土特産有“顏”又有“料”。為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河北堅持糧經飼統籌,因地制宜分類利用鹽鹼地,向鹽鹼地要來的食物豐富了城鄉居民的餐桌。
在樂亭,“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讓這裡的鹽鹼地不僅實現水稻豐産,還能放養螃蟹、小龍蝦。
在海興,因當地鹽鹼地富含鉀等元素,種出的“有機鹼梨”酥脆多汁,特別爽口。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喚醒“沉睡”的資源,鹽鹼地變化悄然發生:旱鹼麥、耐鹽水稻、耐鹽鹼苜蓿……曾經“白花花”的貧瘠土地,逐漸變得“金燦燦”“綠油油”。鹽鹼地正在變成新糧倉。(河北日報 記者 郝東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