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藝術的璀璨星河中,中國結如同一顆溫潤的紅玉,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團圓、吉祥的永恒祈願。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正是這樣一位以紅繩為筆、以指尖為硯的“文化書寫者”。從懵懂少女到非遺傳承的燃燈者,她用一根紅繩串起三代人的情結,更以匠心與熱忱,將傳統結藝編織成通向世界的文化紐帶。
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在工作室展示中國結文創作品 攝影 劉巨雷
緣起:家傳技藝播下初心火種
于慧娟與中國結的緣分,始於童年記憶裏那抹躍動的紅。母親與外婆手持絲繩翻飛纏繞的身影,是她對“美”最早的認知。“她們總説,結是‘吉’,編的是福氣。”回憶往昔,她眼中仍有孩童般的雀躍。耳濡目染下,幼年的她已能編出簡單的盤長結,紅繩在指尖穿梭的韻律,成為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在編織領域取得的部分榮譽 攝影 劉巨雷
深耕:從技藝突破到藝術覺醒
如果説家學淵源點燃了興趣的火苗,成年後的于慧娟則以學者般的執著讓這簇火苗燃成烈焰。她遍尋古籍、鑽研網絡教程,將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熔于一爐:古老的二回盤長結在她手中化作立體的“福祿雙全”,尋常的紐扣結經重新排列竟呈現百鳥朝鳳的壯麗。2025年蛇年,她歷時兩月創作的《靈蛇纏福祿》在中國結藝網主辦的賽事中獲得入圍獎,作品中旋轉底座的設計靈感取自家鄉九龍柱,傳統圖騰與現代機械思維的碰撞,讓靜態結藝煥發出動態生命力。
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在向學員介紹《靈蛇纏福祿》作品 攝影 劉巨雷
破繭:從手藝人到傳燈人
當編織臺上的作品堆疊成山,于慧娟逐漸觸摸到比技藝更深層的使命。“中國結是中國人最含蓄的情書。”她常對學員如是説。雙魚結寄託婚戀盟誓,團錦結凝聚家族親情,一件結藝作品的贈予,恰是東方美學中“不言而喻”的浪漫。這份文化自覺,推動她走出個人創作的小天地——2024年,她成為縣群眾藝術夜校的首批講師,將二十載積累傾囊相授。課堂上,她不僅教授綰、結、穿、繞的技法,更講述每個結飾背後的文化密碼:為何“同心結”必用七圈?因《詩經》有雲“七日來復”,喻生生不息;為何“平安結”需暗藏九轉?取《周易》陽爻之數,祈圓滿無缺。
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創作的中國結作品 攝影 劉巨雷
從閨閣雅趣到文化橋梁,于慧娟用三十春秋詮釋了何謂“一生擇一事”。那些穿梭于指間的紅繩,早已不僅是裝飾品,而是連接古今的文化血脈,是讓傳統活在當下的生動實踐。正如她最得意的旋轉結藝裝置——當底座緩緩轉動,光影在千回百轉的繩結間流淌,恰似傳統文化在當代匠人手中煥發的新生。(文 李雨馨)
肅寧縣梁村中學教師于慧娟製作的蛇年生肖中國結作品 攝影 劉巨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