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拍攝的阜平縣駱駝灣村。許佳奇攝
“幹活不出遠門,家門口掙錢,錢包鼓了,家也顧了,一舉兩得。”正定縣塔元莊村村民唐秀英笑逐顏開。
“村子越變越美,生活也更加舒心,好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説起這些年村裏的變化,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崔有寶滿臉笑意。
燕趙大地上,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場景,匯聚成鄉村全面振興穩步推進的壯美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河北是京畿要地、農業大省。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上下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提升鄉村建設水準、提升鄉村治理水準為重點,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個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成為鄉親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鄉村産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太行山深處,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幾個大字分外顯眼,在村外的山坳裏,香菇大棚鱗次櫛比。
8月4日,菇農薛永軍忙著給香菇大棚通風,查看香菇長勢。
“第一茬香菇已經採完,再過幾天,第二茬就可以出菇了。”説起種香菇,薛永軍算是行家裏手。今年他種植了4個香菇大棚,香菇産量可觀。
小香菇撐起了致富傘。顧家臺村優質的空氣、純凈的山泉,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很適合香菇種植。
“香菇品質好,一直供不應求,平均每棚年利潤3萬元左右。”薛永軍説,專家現場指導、技術推動,加上阜平縣打造區域品牌“老鄉菇”,他種植的小香菇走出了深山,走進了石家莊、北京、廣州等地的大超市。
村裏有産業,村民有事幹。脫貧後的顧家臺村沒有鬆勁兒,在旅遊、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四大富民産業基礎上,又打造了油牡丹種植基地、露營基地等項目,促進村民持續增收致富。
腰包鼓不鼓,農民很關注。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説,2024年顧家臺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085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20多倍。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河北將脫貧地區産業納入全省鄉村産業發展、優勢特色産業集群一體推進,實施蔬菜、中藥材、奶業、精品肉類、中央廚房五大千億級産業工程,帶動脫貧地區特色産業轉型升級。
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是遠近聞名的富崗蘋果種植地。蘋果産業的發展,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標準化種植,綠色有機,蘋果增産又增收。”崗底村村民劉海燕説,她嚴格按照“128道工序”進行種植管理,蘋果産量高,果品品質好,一直供不應求。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河北做好“土特産”文章,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擴大“河北凈菜”在京津市場份額。富崗蘋果、保定冰柿、雞澤辣椒……越來越多的“土特産”火爆出圈,扎紮實實鼓起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辦好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好的村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夏日時節,行走在盧龍縣蛤泊鎮青龍河村,水泥路寬闊平坦,村容村貌乾淨整潔,綠樹中掩映著紅瓦平房。
看著不斷變美的村莊,青龍河村的村民們打心眼兒裏高興。
“現在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住著舒心。”村民郭新民説,村裏由於地勢較低,過去的土路特別不好走,尤其是一下雨,泥濘的道路讓出行非常不便,現在一齣家門就是硬化路,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腳下踩泥了。
硬化的是道路,通達的是民心。青龍河村2300多米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修建了排水邊溝,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
如今的河北,越來越多的鄉村像青龍河村一樣,村容村貌穩步提升。
鄉村之美,不僅要外在美,還需要內在美。
中午時分,讚皇縣西竹村愛心食堂裏飄出陣陣飯菜香。老人三三兩兩圍桌而坐,一邊享用著可口的飯菜,一邊聊著家常。
“豬肉肥而不膩,白菜軟爛入味,這大鍋菜好吃著哩!”作為愛心食堂的常客,年過七旬的西竹村村民王連群豎起大拇指,“吃完飯還能和大家坐在一塊兒聊聊天,感覺挺不錯。”
西竹村全村約650人,其中70歲以上老人有43位,“做飯難、吃飯愁”問題困擾著村內大部分老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西竹村“兩委”班子碰頭商議,開辦了愛心食堂,讓老年人吃出幸福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溫暖。
鄉村建設與農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河北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難事出發,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鄉村蝶變滿目新,和美鄉村入畫來,越來越多的村莊向美而行——
打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元氏縣東于科村村民董彥輝喜滋滋地説:“家裏通了自來水,安上了智慧水錶,吃水方便多了。”
直播進深山,農貨上“雲端”,涉縣王金莊村連上了大世界。“上網方便多了,直播帶貨成了每天少不了的農活。”王金莊村“新農人”王虎林説。
邢臺市信都區前禪房村曾是一個空心村,抗大路給村裏帶來了新機遇,引來了投資商,古村石屋變成康養民宿,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村民喝上“放心水”,農産品插上“雲翅膀”,農村路成為“致富路”……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陸續辦成,匯聚成燕趙大地的山鄉巨變。
文明鄉風吹進老百姓心坎裏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
“婚禮車隊控制在轎車6輛以下”“香煙價格控制在10元以下”……在河間市詩經村鎮二十里鋪村,“22條約定”長期懸挂在村委會的墻上、滾動播放在廣場電子屏上。
“22條約定”全稱《二十里鋪村紅白事改革制度》,包含12條白事、10條紅事規定。
“最初村裏紅白事攀比厲害,辦一次事,單是吃喝就要花至少3萬元。村裏反復開會商討,最終確定了這22條。”二十里鋪村黨總支書記王志強説,如今,村裏婚事開銷普遍減少,攀比之風也沒了。
鄉風民俗看似日常,實則發揮著維繫鄉村社會和諧運轉的重要紐帶作用。河北省持續加強文明鄉風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抓好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如何有效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石家莊市藁城區倪家莊村的做法值得稱道。
在倪家莊村“德善驛站”積分兌換超市,洗衣液、水壺、電吹風等各類生活用品琳琅滿目。
“喜事新辦加5分,勤儉節約加3分,1積分抵1元,做好事就能換獎品。”倪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胡立民説,村民可以在村裏的商超使用積分兌換商品,這種物質獎勵讓村民感受到了做好事的價值。
物質富裕,精神富足,文明鄉風吹進老百姓心坎裏。河北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準。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期盼。今日河北,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積小勝為大成,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郝東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