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2025-09-25 15:23:16來源: 人民日報編輯: 王悅陽責編: 王悅陽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雜技演員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江湖大劇院內表演節目。龐永新攝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由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等單位出品的節目《龍躍神州——中幡》。傅新春攝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雜技演員在第十六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獲獎節目惠民演出上表演。苑立偉攝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雜技演員在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獲獎節目惠民演出上表演。苑立偉攝

在傳承創新中擦亮“吳橋雜技”品牌

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航拍。馬超群攝

  “舉高點,再快一點!”

  清晨,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桑園鎮大第八村張碩雜技小院熱鬧起來,孩子們開始排練舞獅節目。在9月28日啟幕的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他們將進行舞獅表演。

  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自1987年開始舉辦,已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齊名的世界雜技三大賽場之一,每兩年一屆,比賽設金獅獎、銀獅獎、銅獅獎。

  雖然一直以吳橋冠名,但本屆是38年來雜技節主體活動首次在“雜技故里”吳橋舉辦。“雜技節‘回家’”成了近期吳橋大街小巷最熱切的期盼。

  江湖絕活列入非遺

  近日,吳橋雜技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以科技為非遺賦能,讓明代《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雜技人物“動”起來;在雜技民俗展區設置互動體驗環節,遊客可以點播內容、深入了解……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閆岩介紹,吳橋致力於打造“雜技活態檔案館”,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之中。

  “為什麼雜技能在吳橋興盛?”吳橋雜技研究者楊雙印介紹,吳橋一帶曾流行一種人們戴著有角面具互相比武、鬥力的遊戲,民間稱之為“蚩尤戲”,秦漢時改稱“角抵戲”,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雜技的雛形之一。古時吳橋的土地易澇多鹽鹼,冬春農閒時,吳橋人用碗碟、水壺、板凳等生活用品賣藝謀生,雜技逐漸從田間娛樂演變為謀生手段。

  京杭大運河不僅是吳橋雜技傳播的通道,更是技藝創新的搖籃。運河之畔的吳橋人在沿河南下北上過程中,將各地的文化精華匯聚于雜技之中,比如戲劇的程式、曲藝的敘事,以及後來西洋馬戲的奇巧,讓吳橋雜技形成了相容並蓄的風格。

  滄州“武術之鄉”的地域文化特色對雜技的貢獻也功不可沒,許多雜技名家自幼習武,現代雜技中的硬氣功、刀山索橋等項目,也融合了武術的元素。

  楊雙印介紹,傳統的雜技包含3個內容,有“簽子活”(即現代的雜技)、“粒子活”(即現代的魔術)、“挂子活”(即現代的武術表演)。過去,很多滄州拳師除了護院、授徒,也會“走江湖”“賣藝”,他們將武術招式進行藝術化、誇張化處理,增加觀賞性,形成了藝人的“挂子活”。

  近現代是吳橋雜技最為興盛的時期,涌現了許多技藝超群的雜技藝人。新中國成立後,一批批吳橋雜技藝人分赴各地幫助建團,很多雜技團均有吳橋雜技藝人的指導或參與。一時間,“無‘橋’不成團”成為雜技界的佳話。

  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更為吳橋雜技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

  地攤雜耍登上舞臺

  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小到只有一張小木桌的獨臺戲,大到能容納幾百人的江湖大劇院,耍絕技的藝人舞臺一個接一個。曾經,吳橋雜技藝人沿著大運河,唱著鑼歌,賣藝謀生。隨著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于1993年建成,吳橋雜技藝人有了在“家門口”表演的大舞臺。

  “從‘撂地’賣藝到舞臺表演,這對很多民間雜技藝人來説是一次重要的轉變。”楊雙印説,面對時代變遷與娛樂方式多元化帶來的挑戰,雜技在劇目創作、舞臺包裝、市場行銷等方面都要跟上時代。

  雜技劇《江湖·秀》每天都會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江湖大劇院上演。

  “江湖大劇院的舞臺可升降、旋轉、傾斜、移動,LED大屏也可前後、左右、上下移動和開闔。”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牟雙雙介紹,劇院先進的聲光電系統,可以打造出浩瀚宇宙、運河盛景、狂風巨浪等具有沉浸感的視聽空間,傳統鑼鼓與現代電子音樂融合,既保留了“撂地”賣藝的市井煙火氣,又賦予表演恢宏的史詩感。

  雜技道具的創新也提升雜技節目的表現力。在吳橋縣豐耀雜技魔術道具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們忙著趕制來自全國各地雜技團的訂單,公司的産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很多雜技道具製作融入了機械設計專業知識,由電腦程式控制生産。”公司負責人周文明介紹,“過去,雜技藝人為了方便,將身邊的生産生活用具作為演出道具。近年來,觀眾欣賞水準提升,對雜技道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生産的定制化雜技道具,可以讓演員練習起來更輕鬆,表演更具美感和表現力。”

  中幡是吳橋雜技的傳統節目之一,在周文明這裡,中幡桿經歷了4代演變。“以5米長的中幡桿為例,最早竹子材質的有20多斤重,後來經歷了鋁合金、不銹鋼,到現在變成碳素桿,只有不到2斤重,還可以伸縮,方便攜帶。”周文明説。

  如今,吳橋當地持續推動雜技魔術道具製作産業發展,雜技道具研發、生産企業有10余家,生産雜技魔術道具上百種,銷售範圍覆蓋國內75%以上雜技團體。

  雜技盛會連接世界

  走進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1號訓練廳,緊張感撲面而來。30名演員身著訓練服,手持雜技道具,在老師指導下反復打磨動作。大家屏息凝神,從“板凳倒立”平衡訓練到“疊羅漢”隊形變換,每個動作都力求精準。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始建於1985年,推出的節目曾多次在國內外各種雜技大賽中斬獲大獎。“過去下‘苦’功,如今強調科學訓練;過去偏重技術提升,現在還要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洋説,學校一直在開展節目教學、訓練方式等方面的創新,還通過融合各類元素不斷創排新節目。

  第四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雙人鞦韆》將舞蹈與雜技完美結合;第十五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秦俑魂”——獨輪車技》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秦俑與獨輪車技相結合……一次次競技和交流,讓吳橋雜技不斷吸取國內外雜技藝術精華,並嘗試在表現形式上進行融合和創新。

  借助辦節契機,吳橋縣高標準打造了包含博物館、劇院、學校、酒店等多業態的吳橋雜技主題綜合産業園區,推動雜技跨界融合,帶動吳橋雜技産業化發展。同時,舉辦國際馬戲交流、國際雜技商演洽談等人文交流活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雜技藝術節‘回家’的深層意義,遠超一場活動,這是一次帶火産業園區、完善産業鏈條、擦亮‘吳橋雜技’品牌的機遇。”吳橋縣委宣傳部部長孫健説。(記者 馬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