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石家莊:從歷史深處走來
2025-09-26 15:02:31來源: 石家莊日報編輯: 王悅陽責編: 王悅陽

石家莊:從歷史深處走來

滹沱河。本報記者 董永博 攝

  也許與低調和內斂的人文性格相關,石家莊是最不善於自我誇耀的城市之一。

  這與事實反差頗大。事實上,石家莊歷史上有很多引以為豪的地方,創造了許多享譽海內外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發展、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貢獻。

  孫萬勇  

  為中華文明

  作出傑出貢獻

  千古之美——蔚為大觀的古建築

  石家莊擁有從隋代以來的歷朝古建築遺存,璀璨奪目,極具價值,僅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就達30多處,被學者專家稱為“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是銅佛、鐘樓、石橋、橋樓殿。

  隆興寺觀音銅佛。由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敕建,是我國歷史最久遠、體量最大的立式銅佛,其工藝建造水準極高。我國現存的古銅佛,只有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強巴銅佛比它高,但後者晚了900多年。明代,波斯沙哈魯王派的使節來到真定,讚嘆其體量之巨大(估算76噸),無法言喻,只好説用10萬頭驢子馱的銅鑄成;有50腕尺高(一腕尺45釐米),約等於23米,與銅佛實際高度21.3米很接近。

  正定開元寺鐘樓。建築大師梁思成認為,開元寺鐘樓“與其他建築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於是”,最後斷代為唐代的鐘樓,且是中國“獨一遺例”,由此進入我國僅存的三座唐代建築行列。銅鐘高3米多,厚15釐米,重11噸,與樓渾然一體,千年不墜,數學家華羅庚稱“這是一個謎,在世界數學史上,至今還未被後人算清並揭示出來的數學幾何力學題”,可謂一大奇跡。

  隋代的趙州橋。它像一道美麗的長虹橫跨在洨河之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跨度最長的敞肩拱橋,世界橋梁組織認定為開世之作,比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拱橋要早600多年。唐朝文人讚美她如同“初雲初月,長虹引澗”。

  大石橋歷經1400多年風霜、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仍然屹立在洨河之畔。如果不是因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産,今天它仍然是車水馬龍的通衢之道。

  蒼岩山橋樓殿。建於隋代,是我國三大懸空建築之一。巍峨獨特的橋樓殿堂,于重山疊翠、峽谷一線處,形成“橋殿飛虹”的天下奇觀。也可以稱為是古代的綜合建築體。同為建築奇觀的山西渾源的懸空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而橋樓殿是雄踞于高聳的兩山之間,沒有任何依託的懸空建築。橋長150米、約35噸重,與樓殿渾然天成,堪稱巧奪天工,蔚為壯觀。這個畫面進入電影《臥虎藏龍》之中,引發全球觀眾的驚嘆。

  橋樓殿是建築學的奇跡,如何搭建至今成謎。我們只能説,在千年之前,先人們就貢獻了曠世的聰明智慧。

  悠長的絲帶:絲綢之路的産業源頭之一

  人們都知道,漢唐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古都長安,但很少有人知道,絲綢之路的重要産業源頭之一,在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地區,石家莊區域又是重要的産區。

  考古證明,石家莊是中國最古老的桑蠶文化和絲麻織技術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80年代,在滹沱河畔的正定南楊莊(今長安區境內)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了世界上最久遠的陶制蠶蛹,以及紡紗輪和骨匕,距今有5400多年,説明在那個時期,滹沱河一帶就開始了種桑養蠶的活動。

  稍早,離正定不遠的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絲麻織品——觳,相當於今天的皺紋織品,距今有3400年的歷史。

  從商周開始,石家莊一帶絲織業萌發,經秦漢時期傳承壯大,到唐時,成為全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産量和品質都居全國前列。唐代河北道,包括真定、定州生産的常貢絲織品,約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五十。有12個特種絲織品,“瓜子羅”“孔雀羅”等,是對外交往的國家禮品和皇家禦品。

  北宋時期的真定府是絲織業的重要基地,宋代河北路的稅賦佔全國首位,有“衣被天下”之譽。真定産的綿綺、鹿胎、透背,聲譽天下,是專供皇家的絲織品。鹿胎,又稱鹿胎纈,紫花有白點,如鹿胎之紋,以鹿胎紋纈圖案的絲織品,簡稱鹿胎。透背,指正反兩方面有花紋的絲織品。光是這形象美麗的名字,就能想像到絲織品的珍貴了。

  到了元代,絲織産業達到鼎盛時期。元朝統治者集中了大批織造手工業者,建立起規模空前的官方手工業作坊,並且在真定建立了絲織業管理機構——紗羅兼雜造局,每年都要收取大量的稅款。真定城的稅收達5000錠之多,為真定路總稅收的三分之一。

  明代以後,雖然棉花代替了桑麻,但紡織業轉型變軌,棉花的種植與紡織,在滹沱河兩岸依然蓬勃繁盛。清代正定、欒城、藁城、趙縣是棉花高産區,每年産量達到6500萬斤,家家紡線、戶戶機杼聲的場景尋常可見,棉紡織品産量頗豐。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石家莊規劃建設了大型紡織聯合體,其産品享譽全國,暢銷海內外。可以説,自古以來,紡織業就是石家莊的優勢産業。

  千年繁華巨郡:北方的重要商埠

  漢唐以來,石家莊一帶商業逐漸發達,成為區域性的商品集散地。

  北宋時期,真定府位列全國21大商埠之列,其年稅收額超過河北路治大名府,高達3.9萬貫。

  元代的商品流通急劇擴大,交易形式也相應變革。元代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發行並廣泛使用紙幣的朝代,而真定府因緣際會,率先發行了至元通行寶鈔,對中國錢幣發展産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也許,石家莊註定是與紙幣有緣的。700多年後,新中國第一張人民幣又在石家莊發行。

  明代,真定府成為天下四大都市之一,號稱天下“四大劇郡”。“曰浙之杭,豫之開封,北直之真定,南直之蘇,而蘇為最大。”四大劇郡,京畿之地的北直隸唯有真定入內,並與蘇州、杭州、開封並列,足見其地位顯赫。

  同時真定還是重要的陸地口岸城市,早早就做起了對外貿易。

  北宋時期,石家莊一帶是宋遼邊境之地。宋遼在連年征戰之後,簽訂“澶淵之盟”,宋太宗始令鎮州(今正定)等地設立榷場(邊境互市),真定府及周邊地區成為重要集散地。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糧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馬匹及其他牲畜、皮毛、珠寶在這裡交易,成就了最古老的河北茶馬古道。

  元代,石家莊一帶開創了對外貿易的活躍時期。彼時真定是富商大賈集中地,陽和樓吸引了中亞、粟特商人在此開設商行,從事東西方貨物交易。坐商、行商、批發商紛至遝來,真定儼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大都走來,盛讚真定是一座“貴城”,詩人陳孚曰“千里桑麻綠茵城,萬家燈火管弦清”,生動地描述真定城的繁榮景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依託交通優勢,石家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三條、新華小商品市場位列全國十大市場前茅,全國性的大型交易博覽會經常舉辦。

  總之,歷朝歷代石家莊區域都是重商之地,商埠中心名副其實。

  陽和樓上的弦音:中國戲劇的誕生地

  當眾多學者談到中國戲劇史時,會不約而同地聚焦到元代大都(今北京)和真定,元雜劇在這兩個地方破繭而出、走向繁盛,標誌著中國戲劇成熟時代的到來。

  元曲雜劇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以白樸為首的真定作家群,為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史書記載,當時全國“名譽昭然”的元雜劇作家有56人,作品378種。除大都外,真定作家最多,有9人,作品57種,且名篇迭出,成果斐然。

  這個團隊的旗手,無疑當屬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此外還有李文蔚、尚仲賢、戴善甫、史樟,以及侯正卿、汪澤民、王嘉甫等一批上了戲劇史的人。

  真定作家團隊的創作碩果纍纍。藝術題材繁多,既有喜劇,又有悲劇,還有神話劇,天上人間,五彩斑斕;藝術表現力豐富,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曲折完整的故事情節、雅俗共賞的地方語言而著稱。

  最具特質的是,創作者們是很接地氣的團體,他們以庶民的目光、平等的視角,敘説世俗百態、人間悲喜,為人民疾苦發聲,為社會的美好追求而吶喊,精神分量十足。其代表作如白樸的《梧桐雨》《墻頭馬上》,尚仲賢的《柳毅傳書》,李文蔚的《燕青博魚》等優秀劇目光彩奪目,源遠流長,成為不可多得的戲劇藝術珍品。

  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石家莊的解放

  1947年11月12日,晉察冀野戰軍發揚“勇敢加技術”的作風,一舉解放華北重鎮石家莊。這是我軍攻堅戰奪取的第一座較大城市,它提供了攻堅戰的範例,標誌著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有了質的飛躍;壁壘堅固的城市,再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個個更大的城市將被我軍攻佔。

  中共中央軍委將石家莊攻堅戰的經驗,作為“奪取大城市之創例”,推廣到各野戰軍,並在後來解放一系列城市的戰役中開花結果。

  與此同時,它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解放了的石家莊,猶如在華北中心開花,拔除了平漢路上的“隔斷”,使晉察冀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北方的軍事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除京津保少數城市外,整個華北成為一片紅色,也為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舉行了奠基禮。

  解放了的石家莊,在保衛黨中央、恢復經濟建設、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承擔起試驗田和搖籃的任務,為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準備。接收管理城市做法,城市基層民主建設範例,陸續從這裡走向全國剛剛解放的城市,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

  1947年—1949年,石家莊充滿朝氣與活力、勤勉且高效,她擺脫了自開埠之日起,就一直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軍閥集團爭奪的欺壓與困擾,第一次按照人民的意願,在解放的大道上迅速前進,為正義的事業而發力。

  紅色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在中國共産黨歷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這裡是新中國的搖籃,新中國從這裡走來。概括起來,中共中央在這裡開創了“四大偉業”,誕生了一個偉大精神。

  指揮戰略決戰。在世界戰爭史上體量最小、設在農家屋的指揮部,創造了一個時代的戰爭奇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人民解放軍發揚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經過4個多月的時間,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完勝。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奠定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掀起土改風暴。在這裡,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推動土地改革運動蓬勃展開。由此打破數千年的封建制度,歷史性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為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民在政治上翻身,勞動人民成為農村社會的主人;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軍參戰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提供巨大的動力。

  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確定了由鄉村到城市的戰略轉變,制定了進城後一系列方針措施。特別是在即將成為執政黨的歷史性時刻,會議強調要防止資産階級思想的侵蝕,粉碎資産階級“糖衣炮彈”進攻,明確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為中共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

  籌建新中國。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擘畫了新中國的藍圖,確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針,孕育了一個嶄新的國家。

  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體、政體——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實行民主集中制的決策;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華北人民政府;探索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形成多黨合作局面;開創了新中國的財政金融體制,發行了第一張人民幣。

  組建了一大批新中國的教育、新聞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中央外事學校、中央黨校的前身馬列主義學院等等;中央新聞機構《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等,在石家莊組建。石家莊被稱為新中國新式大學的搖籃。

  調集培訓數萬名幹部,北上南下,接受管理城市,為新中國國家機器的迅速運轉,做了組織、機構和人員方面的準備。

  偉大的鬥爭必然産生偉大的思想。中國革命精神譜係中的西柏坡精神在這裡誕生,並且長時間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至今熠熠生輝。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善於學習,立守規矩;民主建政,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為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獨特貢獻的地方

  作為一個平實的城市,石家莊並不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石家莊人不乏開拓創新精神。

  平時默默無聞,看似平常,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卻蘊藏著巨大的創新能量,一旦時機成熟,就破土而出,甚至是破堅冰、開先河、領潮流的開拓創新之舉。翻開當代史書,石家莊至少有三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創造。

  第一次:關於接收管理城市的樣本

  以攻克石家莊為標誌,人民解放軍拉開了全國大城市解放的序幕。捷報頻傳時,革命者也遇到了“幸福的煩惱”: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面對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和民生潦倒的困境,嚴峻的挑戰擺在了新生城市的面前。

  作為第一座攻堅解放的大城市,石家莊在中央工委直接領導下,勇敢地承擔起探索城市管理“試驗田”的任務。經過不懈努力,找到了“依靠工人階級,保護髮展工商業,繁榮城市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城市管理的基本方針。城市工作開始走上正軌,新石家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在此之後,石家莊又圍繞城市民主政治建設,大膽實驗與探索,率先經過民主選舉,召開了首屆石家莊市人民代表大會,為城市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搭建了框架,為新中國的人大制度建設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人民日報》連續七天報道大會盛況,稱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範例”。

  這一整套“石家莊自己的東西”,為全國剛解放的城市管理城市提供了樣本,為黨中央制定城市工作方針提供了依據。

  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向全黨轉發石家莊城市工作經驗,要求各地學習借鑒。毛澤東指出,“石家莊城市工作經驗必須引起全黨注意。”“爾後各局各軍在攻佔城市及在佔領以後不久時期內,管理城市的工作方針及方法,應即以……攻佔石家莊及初期管理石家莊的方針及方法為基本的方針及方法。”

  第二次:關於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創新

  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場關係國家命運的改革席捲神州大地。農村經濟改革已經率先破題,城市經濟改革卻還在步履蹣跚。

  破冰者來自一個企業的小人物。時年45歲的業務員馬勝利率先打破“大鍋飯”,以年上繳70萬元的目標承包了石家莊造紙廠。這相當於上級下達該廠利潤指標的四倍。同時,馬勝利又在廠內層層承包,加強核算管理,結果,當年造紙廠不僅超額完成了承包任務,為工廠盈利140萬元,而且職工收入大幅度增長。馬勝利(後被人稱為“馬承包”)總結這套辦法,稱為“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就是自己的”。説得簡單明瞭,又是十分地令人嚮往。

  “一石激起千層浪”。“馬承包”的成功,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承包制改革像滾雪球一樣,很快在全市工業企業推開。繼而又陸續推廣到物資、商業、飲食服務業等系統,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承包製成功後,石家莊又陸續在擴大開放、引進先進技術;優勢互補、推進聯合;內部挖潛、提升改造;打破舊體制、搞活流通等多方面,創造了一系列經驗。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積極適應改革要求,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反過來又推動了企業改革的深入。

  新華社記者將這一整套做法,概括為“撞擊反射式的改革”。中央領導及各部門紛紛來石調研,新聞媒介進行了廣泛的報道。石家莊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走向全國,為大江南北改革大潮的興起開局鋪路,推波助瀾。

  第三次:關於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創新

  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原有的城市管理體制大大滯後,城市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石家莊人再次發揮了創新的精神,大膽探索改革路徑。從1995年至1998年,在四年多的時間裏,持續開展了以建立“兩級政府(市、區)、三級(市、區、街道)管理、四級(市、區、街道、居委會)落實”的城市管理新體制為目標的社區改革。核心內容是,“重心下移,壯大基層,增強區、街管理服務功能,全面加強社區建設”。

  為此,市有關部門先後向區、街下放14個方面、37項事權和相應的經費;為街道增加人員,賦予財稅管理、綜合執法等職能,街道成立了財政所、稅務所和綜合執法隊;加強居委會工作,開全國之先,從黨政機關、大學畢業生、轉業軍人中招選近400名專職幹部,到居委會任職等等。

  這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措施,贏得了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城市管理體制在理順,基層管理在加強,老百姓笑臉在增多。

  石家莊改革經驗得到國家層面的充分肯定。民政部領導指出,石家莊市在全國率先對城市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為全國的社區建設提供了十分鮮活的經驗。

  進入新時代,石家莊人仍然在發揮創新智慧,政治、經濟、城建、文化、生態環境都已經或正在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我們相信,石家莊還將譜寫新的歷史,石家莊未來可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