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臺復興計劃改變老街窘境 府城將重現英姿

2017-01-22 11:23:43|來源:海南新聞網|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分享到:

【要聞】【即時快訊】瓊臺復興計劃改變老街窘境 府城將重現英姿

古城墻露雄姿。南國都市報記者 汪承賢 攝

  府城的墻,歷史的歌,古樸的府城,已經走過了千載歲月。現存的府城古城墻,印證著府城過往的輝煌歲月。它是自宋開寶五年(972年)起,至民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海南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千年的時光,也在府城留下了一條條悠長的老街巷。它們佈局在方方正正的城池裏,撐起整個府城的枝葉脈絡。府城現存13條具有代表性的老街,以及8條古老的巷子。同時,7個井字形框架的街道結構,將它們串聯起來,組成了歷經千年的老府城。歷經千年,府城的墻所剩無幾,府城的街道也一度蒙塵。所幸,一場名為“瓊臺復興”計劃的行動正在改變這一切。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府城七井十三街 多少城墻風雨中

  許多“老府城”都知道,古代府城有東、南、西、北4段城墻,卻只有“東門”、“西門”、“南門”三座城門,如今對應的分別是東門三橫裏、草芽巷、鼓樓街。為何府城獨少了“北門”?而府城恰恰正是海南至關重要的“衛城”。

  根據後人考證,宋代建城時,海口北側地勢低窪、時有水患,因此定於在南側的府城建城;同時,由於北邊是開闊地帶,從軍事防禦角度考慮而不開北城門,僅在城墻上築一座望海樓。

  其實,府城有一座“北門”。只不過,這扇隱秘的“北門”,只是民間的稱法。古時官員需要出城往海口方向時,由大西門轉繡衣坊經北勝街而去,故今繡衣坊被稱為“北門”。

【要聞】【即時快訊】瓊臺復興計劃改變老街窘境 府城將重現英姿

繡衣坊將成為府城的刺繡街。(資料圖)

  千年曆史的府城,三座城門由綿延的城墻相連,組成了這座自宋開寶五年(972年)起,至民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海南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池。時光荏苒,目前僅剩東、南段部分城墻。

  歷經千年的,還有府城的街巷。七井八巷十三街,是府城最具代表性的老街巷。如今流傳下來的府城十三街,分別為東門街、府前街、南門街、靖南街、尚書街(坊)、北帝街、鎮臺前街、縣前街和縣後街、丁字街、學前街、馬鞍街、北門街(今繡衣坊)、北勝街。

  誰能想到如今的文莊路,正是得名于明代的府前街,當時是瓊州府衙所在地,清朝時府衙改為道衙,這條大街也改為道前大街。1926年為紀念海南明賢,明代理學賢臣,邱浚(謚號文莊),將府前街改為文莊路。

  府城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街,還有留得住時光的巷。府城八巷分別是蛋巷、打鐵巷、仁和巷(坊)、關帝巷、少史巷、草芽巷、達士巷、雙龍巷。其中少史巷的海南話讀音為“臭屎巷”,只因清代時一家官至少史的大戶住在巷子裏,“少史巷”因此得名。

  而府城的七井,卻不是簡單的7口水井。府城的八巷十三街,以南北向為縱,東西向為橫,構成了府城地區的七大井塊。

【要聞】【即時快訊】瓊臺復興計劃改變老街窘境 府城將重現英姿

瓊山區大路街。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攝

  古城墻的新使命 古今結合的新功能

  歷史悠久的府城古城墻,卻難敵時間的侵襲。2016年,經調查,府城的小西門、子城、月城、長堤、壕溝等已全部消失,主城墻也大部分被剷平。就連口口相傳的望海樓,也不見了蹤影。如今,府城古城墻僅剩下短短的數段殘存街市。

  “瓊臺復興”計劃,正在悄悄改變古城墻的窘境。

  去年12月,一段城墻出現在府城居民的眼前,這是改造後的培龍後街古城墻。它的腳下,是忠介路—培龍後街特色美食街。

  這段古城墻下的美食街,是海口市瓊山區“瓊臺復興計劃”的開篇之作。而就在不久前,這裡還是一個馬路市場,街道殘破不堪,垃圾遍地,是海口有名臟亂差一條街。

  海口開展“雙創”工作後,瓊山區按市裏要求,結合歷史文化傳承進行展示和改造,終於使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墻再次展現在市民面前。

  而東門古城墻和草芽巷古城墻,同樣也將走上復興之路。

  瓊山區文體局副局長劉仕剛介紹,今年將對東門古城墻進行綜合整治及修繕,力求重現東門集市的熱鬧場面,“對於草芽巷古城墻的修復,將作為相鄰的培龍後街古城墻附屬城墻建設。”

  復興後的古城墻,將被賦予新的使命和功能。“復興古城墻,不僅能夠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還能夠提高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是海南悠久文化的證明。”劉仕剛説道。

  【要聞】【即時快訊】瓊臺復興計劃改變老街窘境 府城將重現英姿

  以復古方式完善古城墻周邊環境。南國都市報記者 汪承賢 攝

  明珠不再蒙塵 府城老街期待新生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系列城市病也在府城涌現。擁堵、雜亂、污穢,府城老街首當其衝。隨著“雙創”工作和“瓊臺復興”計劃的開展,老街道如今已是整齊劃一、乾淨整潔,特色的商業街,在歷史的韻味中盡顯時尚。

  根據規劃,“瓊臺復興”計劃將在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中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結合老街巷的歷史文化特色,復原昔日八巷十三街的繁華,打造11類特色街道。每條街道都有著自己的新使命。

  府前街打造成海南非遺展示街,蛋巷、少史巷、草芽巷、靖南街、尚書街和縣前街打造美食街,打鐵巷將改造為海南八音樂器街,達士巷為生活街道,關帝巷和雙龍巷打造為海南民俗展示街,北勝街為黎錦服飾街,繡衣坊則為刺繡製衣街。東門街、北帝街、鎮臺前街和丁字街建設成倣古商業街,南門街成為海南戲曲街,縣後街作為黃花梨工藝品街,馬鞍街打造成海南手工藝品展示街。

  “目前已經完成宗伯裏一橫路和培龍後街的改造。”海口市瓊山區文體局復興辦工作人員鄭曉倩介紹,達士巷等正在改造當中,同樣是居民區的達士巷,朝著生活街區的目標前進。

  改造後的府城老街巷,正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