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福山貧困戶的“互聯網+”發家記

2017-02-04 15:40:1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分享到:

  文章末尾有圖【市縣】【即時快訊】澄邁福山貧困戶的“互聯網+”發家記

  符善南家的番石榴喜獲豐收。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

  符善南的家位於澄邁縣福山鎮敦茶村洋道村民小組,出了門,就是大片鬱鬱蔥蔥的果園,西線高鐵福山站在不遠處的青山綠水間若隱若現。

  兩年前,符善南是全村唯一的貧困戶,往年春節拜年,他都不好意思出門。而雞年新春,他很高興地聊起他家的脫貧經歷,説話聲音都提高了好幾個分貝。

  “觸網”趟出脫貧新路

  “福山可是一塊寶地,福橙、地瓜、皇帝蕉、番石榴等品牌農産品,都是讓農民發家致富的‘金果子’。”敦茶村黨支部書記馮善祥説,在這個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2500元的富饒村莊,不脫貧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46歲的符善南告訴記者,他以前和妻子主要靠外出打零工掙錢,家中近20畝地由老父親一人打理,父親年事漸高力不從心,家中丟荒的田地越來越多,他們才決定回家種地。沒想到,2014年,刨去一年成本投入,他們全家的總收入只有不到6000元,成為洋道村唯一的貧困戶。

  2015年6月,澄邁正式啟動福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位於福山咖啡風情小鎮的互聯網鎮級運營中心當年底建成投入運營,以“富硒”“綠色”“生態”為特色的澄邁農副産品,身價一下翻了好幾倍,有的甚至數十倍。

  這一年,符善南的同村鄉親陳利群也回到了村裏,發動成立了福山洋道石榴合作社,並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當地首個村級互聯網運營服務中心。

  作為貧困戶,符善南得到了格外的關照。陳利群第一時間主動聯繫他,邀請他加入合作社。福山鎮黨委副書記陳奕焰作為幫扶責任人,帶來了農技中心的專家,到果園裏手把手教他們管理技術。

  “去年我們家的番石榴畝産翻了1倍,價格則從原先的0.6元一斤,漲到1.8元一斤,優等品在網上銷往全國,高達7.8元一斤!”説起“觸網”的經歷,符善南喜不自禁。

  新年還有新憧憬

  得益於扶貧政策,去年底,符善南家的危房完成改造。在結實敞亮的新房裏過第一個春節,他們又盤算起了新的“致富經”。

  “互聯網不僅提高了農産品的價格,拓寬了銷售途徑,還帶來了一批批遊客,鄉村採摘遊很受歡迎。”符善南説,他已經和妻子商量過,今年要多種幾畝番石榴,再把新房裝修得更有特色一些,將來作為接待遊客的民宿。

  大年初五一早,在符善南進自家果園巡視時,妻子蘇秀月已和同村的姐妹們忙著整理村莊的綠化帶了,一簇一簇三角梅和熱帶果木將整個村落雕琢得更加精緻。“環境美了遊客才喜歡,我們自己住著也舒心!”略顯羞澀的蘇秀月這樣笑著説。(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宋祥達)

  點評

  “互聯網+”為精準扶貧帶來契機

  精準扶貧,既要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與幫扶,也要對貧困問題進行精準辨析與診治。符善南一家的脫貧經歷就生動地説明瞭一個道理:信息流通有助於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互聯網+”能為精準扶貧帶來新契機。

  在福山,村級互聯網運營服務站,不僅讓農民的優質農産品通過網絡平臺高價銷往全國各地,更重要的是,這些站點發揮紐帶作用,讓福山有能力成為農産品集散地,例如敦茶村互聯網運營服務站,如今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皇帝蕉集散中心,規模效益釋放經濟紅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謀劃落實好“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遊”等産業,就好比為扶貧插上了雙翅,在提高農村人口收入的同時,也提升了農民的素質,解決了農村發展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