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能有效提高水體自凈能力,使水環境長期得到改善。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把洗衣機放在陽臺上,和一條河流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會造成雨污不分流,因為陽臺上的一般為雨水管道,走雨水管,而廚衛排水是污水,應走污水管。”對於這個存在於不少家庭中的小例子,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副廳長岳平曾多次提起,他説,流入雨水管道的水會直排入河,而流入污水管道的水,才能被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
這是細節,但治理黑臭水體,確實需要“摳細節”:截污要截得乾淨利索,哪怕只是一家一戶的污水量;污染水體要如何恢復自身的“生命力”;“河長”要實時掌握所管轄的河流水體情況……從截流並網、雨污分流到修復水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海南省治理城鎮內河(湖)水污染從1.0版逐漸向2.0版轉變,真正為河道增強“體質”。
水質達標率大幅提高
從去年7月份開始,王福程在村邊的黃龍嶺小溪旁,就發現多了一個方方正正的“集裝箱”。一開始,這位澄邁縣金江鎮溝邊村村民並不明白這個方盒子有什麼用處,“上面寫著‘污水治理特種兵’,聽説是用來處理生活臟水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移動式污水處理站,是澄邁用於治理河流污染問題所應用的環保技術裝備。
黃龍嶺小溪是海南省重點整治的64個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之一。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對46個污染水體開展治理工作,現在已有27個污染水體達到治理目標。
為河流“清腸道”,是治理黑臭水體的關鍵一步。而這一步的“細節”在於清淤和截污,截住哪怕只是一家一戶的污水量。
通過移動式污水處理站,王福程家以及左鄰右捨得生活污水,被接入處理站進水口,經沉澱、厭氧、懸浮濾料生物膜等工序,就地進行處理,達到水質要求後再進行排放,從根源上解決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問題。
治水從1.0版向2.0版轉變
河道截污、清淤之後,怎樣增強河道的“體質”,讓它更有生命力?通過生物治理、恢復修復水生態系統成為黑臭河道整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東岸濕地公園其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治理三亞東河的水污染,以生態治水、水岸共治的方法,充分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從而使水環境可以長期得到改善。”三亞市園林環衛管理局助理調研員鄧新兵説,東岸濕地公園周圍原來是三亞東河上游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農業畜禽養殖廢水直接排放,水面漂浮垃圾不少。
可現在的三亞東岸濕地公園已經大不一樣:被水環繞的生態島上立著小葉榕,美人蕉、鳶尾依在水生植物框架上生長,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浮水植物散落其間,綠得層層疊疊,仔細看,還能發現鳥兒和多種生物在這汪水域中駐足逗留的身影……
這是水體呈現出生命力的“細節”。
有業內專家指出,截污清淤、打擊水環境違法行為、遏制偷排直排等方式可以迅速見到效果,也可以説是治水的1.0版本,但穩定和進一步改善效果就需要因地制宜實施生態護坡護岸、生態浮島、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重構等生態工程,實施活水流暢和水網動力補水工程,逐步恢復污染水體的自凈能力,這是治水的2.0版本,而且過程更加漫長。
全面落實“河長制”
“鴨尾溪治理後,味道消了,週末有一些市民都去溪邊垂釣遊玩了。”家住海甸島六東路的陳洋告訴記者,他覺得鴨尾溪有了小變化。
聽到這樣的評價,鴨尾溪的“河長”楊柳芳也覺得很高興。
2015年,海南省出臺《海南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市、縣(區)、鄉(鎮)三級負責人層層負責的責任體系,確保到2018年,治理範圍內河流段消除劣Ⅴ類水體,力爭達Ⅳ類及以上水質,實現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省城鎮內河(湖)水環境品質總體明顯改善。
方案落實後,各市縣“河長”堅持以源頭治理為核心,從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採砂秩序規範整治、無序養殖治理、濕地保護等8個方面深入推進,對全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實施集中專項治理。
走訪鴨尾溪、美舍河、黃龍嶺小溪、南茶河等多條城鎮內河(湖),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細節”:河道邊會立著一塊塊藍底白字的公告牌,牌上清楚寫著相應的河道名稱、河道長度、治理要求、河長、聯繫電話等信息。
“推進‘河長制’管理公開化,是為了使‘河長’職責能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省水務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防止出現所留“河長”電話無人接聽等情況,避免“河長制”落實走樣,目前《海南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意見稿正在修訂中,初步確定到2017年全省要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實現全省河長制全覆蓋。(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通訊員 孫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