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裏看南繁擔當

2017-04-12 14:56:02|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分享到:

  末尾有圖【焦點圖】【即時快訊】稻花香裏看南繁擔當

  2015年3月,袁隆平在三亞市南繁育種科技示範園考察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末尾有圖【焦點圖】【即時快訊】稻花香裏看南繁擔當

  俯瞰生長在三亞南繁實驗稻田裏的“三亞國際旅遊形象標識”。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四月的三亞早已入夏,位於三亞市荔枝溝師部農場的南繁水稻基地內,已是綠意青蔥,田裏的水稻,籽粒開始膨大,隨絲絲清風低垂搖曳。

  4月12日,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將在三亞舉行。來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十余個國家的500多名水稻行業專家、300多家相關産研單位,將齊聚三亞“論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細數南繁發展脈絡,多個重要時刻被歷史銘記,為“中國飯碗”能端平、端穩源源不斷助添新力:從上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再到高産玉米、抗蟲害棉花等難題攻克,一個個農業奇跡接連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發生;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到“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西北瓜王”吳明珠、玉米專家李登海和程相文、抗蟲棉發明家郭三堆……一位位“響噹噹”的農業“大咖”在這片溫潤土地上締造著民族種業的奇跡,堅實築起我國糧食安全的保護墻。

  在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三亞南繁積極發揮農業創新、科技聚集與成果擴散作用,屹立農業科研最尖端領域,打造“中國飯碗”最堅定的底座,不僅解決國人溫飽問題,更讓一顆顆“金種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以農業科技扛起“國家擔當”,樹立起大國自信。

  端起“中國飯碗”的堅定信念

  1970年11月,是中國雜交水稻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節點,雜交水稻從那時開始登上世界舞臺。

  當時,野生稻正恣意地抽穗揚花,袁隆平團隊成員李必湖與當地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一行,在三亞市南紅農場一個鐵路涵洞附近的水塘邊,從佔地約兩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發現了三株稻穗花藥異常,這一意外發現引起農業專家的關注。

  經確認,這三株野生稻為花粉敗育,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其雄性不育的特性為雜交水稻研究帶來突破性進展。此後,國內涌現出了“南優”“矮優”“威優”“汕優”等系列秈型雜交水稻組合品種,水稻産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吃飽飯”不再遙不可及,世界糧食生産翻開新的篇章,而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産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水稻發展進程中的中國標杆由此確立。

  談起自己的偶像袁隆平研發雜交水稻的這段故事,黑龍江省海倫市倫河鎮的水稻種植大戶劉洪林仍十分激動,祖輩、父輩一代代口口相傳的饑寒交迫的經歷,令他深刻認識到,提高糧食産量、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種的水稻種子70%都是從三亞培育出來的,如何種出好大米、賣出好價錢是農民真正關心的問題。”此次,劉洪林橫跨千里、南下取經,參加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除了想一睹農業“大咖”風采,更為重要的是,希望在三亞南繁基地探尋適合北方種植的水稻品種,打造原生態的優良安全稻。

  從“吃飽飯”到“吃好飯”的轉變,體現出劉洪林在內的水稻種植大戶不捨的追求,更是十余億國人的“頭等大事”。

  2005年,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依託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通過打造南繁試驗基地平臺、公共開放實驗室、南繁信息服務平臺等,匯聚人才資源,為“種好米”“吃好飯”破題開方。

  “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多重應用,助推南繁水稻産量和品質的逐步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南繁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60%以上,累計增收稻穀4.5億噸,相當於增加收入1.08萬億元。

  “三亞優異的光熱條件,促使品種選育週期大大縮短,每年吸引著近3000名行業專家來此開展科研工作,助推著農業升級轉型。”三亞南繁科技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介紹,我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南繁基地培育,海南省99%的雜交稻品種亦來自於此。

  端起“中國飯碗”的堅定信念,來自於農業科研人員的努力,更來自於國家政策的堅定後盾。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對南繁的基地建設和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此外,“多規合一”部署下,三亞劃出生態紅線,切實保護南繁成果,規劃十萬畝的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扛起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現代農業、提高民族種業競爭力的“國家擔當”。

  “保護區內有1.5萬畝土地為核心區,保障南繁育種人員的科研、生産、生活開展。” 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曲環介紹,該市還明確建設科研育種配套用地,為農業科研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端穩“中國飯碗”的可靠保障

  三亞水稻育種資源眾多,一組數據是有力證明:全球目前有1100余種野生稻,而三亞便有700余種。

  緊握著世界水稻優質資源,如何收集良種、培育優稻、應用精品,確保“飯碗”的安全可靠,三亞南繁身擔重任。

  三亞市荔枝溝師部農場的南繁水稻基地內,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育種研究員曾慶魁正等待著4月底新一輪的收割,嚴格篩選良品,是他“把關”品質的關鍵。“我們要觀察每一個材料,從外觀、抗性、品質上綜合考察,結合其實用性進行篩選淘汰,不符合要求就淘汰掉。”曾慶魁説。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處於重要位置。目前,每年從三亞調運的水稻等親本材料超過100萬份,親本及親本材料約2000噸,兩係雜交稻親本繁種佔中國兩係親本繁種總量的80%。

  如何實現百姓端好“中國飯碗”的安全感?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試圖通過源頭把控破解答案。“我們特設立了5000畝的生物育種專區,保障研究的獨立性與安全性。” 柯用春介紹,專區內除了打造高端研發平臺,同時還將從源頭上防範有害生物的擴散,並規範種植育種環節,保障出品糧食的安全。

  同時,“檢疫檢測關”亦為糧食安全緊控閥門。在三亞南繁生物育種專區,嚴格進行外來生物檢疫檢測,通過執法檢查進一步規範育種研究。

  “100個出口品種,意味著100個種植風險。” 柯用春坦言。如今,三亞南繁育種在出口方式上進一步細化,通過針對性地對不同區域精準研發與輸出,確保良種的可利用率、成功率,更保證了良種的品質與安全。

  此外,柯用春還透露,國家種業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將在三亞設立工作站,隆平高科海外研發中心總部還將落戶三亞,為三亞南繁育種安全再添保護層。

  “海南200余萬份種權日後將在三亞進行交易,産值達百億元,通過産權交易模式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確保三亞南繁育種品種實現年年創新、年年增量、年年淘汰。” 柯用春説。

  不難發現,三亞南繁明確外來生物嚴查、在植生物嚴控模式,通過進口、出口兩道關口,保障三亞每年100萬份水稻等親本材料的安全性。

  “我們還提供一系列氣象預告、植保服務,為育種農田配備‘瓜菜醫生’,防治病蟲害。”柯用春介紹,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服務於南繁的機構,面向三亞百餘家南繁科研單位提供多元化服務,樹立起切實的糧食安全感。

  端好“中國飯碗”的大國自信

  今年4月,三亞南繁研究院實驗基地內稻浪翻涌,一群來自印尼的“洋學生”嘖嘖稱讚著中國高端的水稻種植技術。

  去年,該院與印度尼西亞梭羅大學建立合作,在熱帶農業科學、現代農業技術、遺傳育種等領域展開科技合作與交流。隨著南繁技術逐漸走向成熟,中國水稻繁育技術開始吸引著世界目光,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洋學生”穿越國境求學,展開更深層次的農業國際合作。

  從“吃飽飯”到“吃好飯”的轉變,中國經歷著跨越式的農業科研變遷;而“種好米”“賣好米”的思路,則為中國糧食走向世界舞臺拉開帷幕。

  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是中國唯一具有較明顯領先技術優勢的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也是最先能夠實現國際化的種子市場。

  優質水稻品種如何“走出去”,成為樹立起農業大國自信的“敲門磚”。一系列利好措施相繼登臺亮相,為良種“走出去”增添了更多信心。

  在推進農業對外合作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農業對外合作的若干意見》,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推動農業走出去。

  在此政策指引和支持下,三亞,作為連接東南亞的橋梁,通過南繁育種的優勢平臺,每年數千名行業專家學者的吸引力,助推著長期穩定的交流合作的建立,以及人才的暢通輸送,促使中國水稻走向世界的步伐更為自信、果敢。

  同時,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的召開,成為海南走出去的平臺和金字招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愈加頻繁。

  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三亞把握住“海上絲綢之路”支點城市機遇,以顆顆“金稻米”為契機,積極推動與瀾湄國家在農業、科研、教育、經貿方面的合作,為東盟國家6億人口提供前沿農業良種和技術。

  “我們在柬埔寨試驗種植了34公頃超級雜交稻,平均産量為每公頃10噸,是當地水稻産量的3倍,獲得了柬埔寨農民、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高度認可。”袁隆平説。

  以南繁良種為媒介的瀾湄國家合作交流日益頻繁:以南繁為抓手的隆平(印度)種子研發公司、天津天隆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相繼在東南亞國家成立,種業市場進一步拓寬;三亞與緬甸、印度明確了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係,為當地輸送前沿農業技術,促進農産品貿易發展,其中,緬甸建立的3000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還刷新了該國平均單産和最高單産紀錄……

  “三亞今年迎來首批印尼學生前來求學,便是國家科研實力強勁的有力證明。”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説。

  60餘年的發展,三亞南繁已然成為中國種業的矽谷。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年出口約4.7萬噸,佔全國種子出口量 95%以上,而雜交稻育制種研究100%經過南繁。

  如今,幅員遼闊的農業大國,正以顆顆精品良種,穿越大洋、飛躍彼岸,以高端前沿的農業技術樹立起國家自信、收穫國際友誼。(記者 林詩婷)

  數説南繁

  據不完全統計

  南繁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60%以上,累計增收稻穀4.5億噸,相當於增加收入1.08萬億元

  三亞南繁年直接産值約3億元,間接種業産值70億元

  我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南繁培育,海南省99%的雜交稻品種亦來自於此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年出口約4.7萬噸,佔全國種子出口量 95%以上,而雜交稻育制種研究100%經過南繁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