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元移動套餐費,5.04萬元蓋新房,兩頭豬收入1800元……
外來媳婦的脫貧賬本
浪論村新貌(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浪論村舊貌
108、50400、1800……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數字,對於劉桂芳來説,是一組組生動的影像,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承載著她生活的艱辛、喜悅和希望。
在群山環抱中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大炎村委會浪論村,“外來媳婦”嫁進浪論村27年,不僅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條,也用一組組數字在心裏記下一本賬,來見證著生活走出貧困走向富足的變遷。
108元,這是劉桂芳最近提起最多的數字,每當説起,她總是滿臉笑容。
“每個月只需108元移動套餐費,家裏寬頻有了、手機4G信號有了,網絡一通,村裏還有人做起了微商。”劉桂芳笑道,從前的浪論村別説上網,打個電話尚且嘈雜,看電視都得靠“鍋蓋”,每到下雨天,大家都要和電視雪花作伴。
截至上個月,昌江和中國移動海南公司累計投入910萬元資金,在王下鄉新建了80.9公里光纜順利鋪進了浪論村,不僅解決了光寬頻進入王下鄉的“最後一公里”,也改變了村裏人的生活方式。
村民林德良就利用光寬頻入戶的機遇,把土蜂蜜賣到了每斤150元,進山採一次蜜便能有2000元的收入,揮手告別貧困。而劉桂芳也從原來跋山涉水外出採購,到如今坐在家裏點點手機便能在網上下單。
“家裏的傢具、彩電都是在京東上買的呢,想不到還能直接送貨到王下。”説起自己的新家,劉桂芳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5.04萬元,是劉桂芳家最大的單筆開銷,但她卻花得爽快,更有些自豪。
那是在2015年,昌江啟動了浪論村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用政府出一點、企業出一點、村民籌一點的方式,給全村64戶村民蓋上了新房。2016年1月8日遷入新居的那天,劉桂芳直言5.04萬元這筆錢出得值。
“雖然積蓄都投了進去,但縣裏的好政策讓在讀職校和初中的孩子們學費生活費幾乎全免,每個月只需300元生活費,住進新房心也定了,要想辦法好好賺錢致富啦。”房子有了、路通了,孩子上學的壓力沒了,劉桂芳身上的擔子也慢慢輕了。
還記得剛嫁到浪論村的日子,住的是茅草土坯房、過的種植山蘭糊口的苦日子。“不管是種菠蘿還是種橡膠,交通條件差,怎麼都賣不出去。”劉桂芳回憶道,那時候的村子裏,每個月開銷收入不過是四五十元,見過百元大鈔的村民都沒幾個。
而1800元,是讓劉桂芳感覺到苦盡甘來的一個數字,也是讓她流過淚的數字。
2014年,水泥硬化的公路修進了浪論村,讓這個深山窮村與外界相連,也是在路修通的那年,昌江給浪論村的每家每戶發放了8隻豬苗,作為産業發展的基石。待到年底,劉桂芳家裏賣掉的兩頭豬,給她帶來了1800元的收入,她清楚地記得,收到錢的那天她興奮得睡不著。
養殖業敲開了村民的致富門,昌江趁熱打鐵,在2015年又給浪論村的村民每家每戶發放了100隻山雞苗,著力改善浪論村落後的農業産業結構。而通向村外的路好走了,劉桂芳家種植的芭蕉也有了銷路。“每斤1塊5的價格雖然不高,也總比爛在地裏強。”劉桂芳笑道,有生意頭腦的村民,還把芭蕉拉到石碌鎮上賣出4元的高價,收入更為客觀。
增收的路子有了,浪論村的市場也繁榮起來,開始有商販拉著新鮮農貨進村售賣,劉桂芳一家過上了買菜做飯的日子。
如今坐在自家門前的小院子裏,劉桂芳喜歡時不時拿起手機跟孩子們視頻通話,放在以前,這是她從沒想過的場景。
而隨著光寬頻的開通,浪論村所在的王下鄉,越來越多村民開始把自養自種産品放在網上銷售,昌江也將旅遊産業開發、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也寫入了下一步計劃。
“用手機看看直播、和孩子聊聊天,要説還有擔心,那就是每個月話費不止108元了,但現在咱們敢花!”劉桂芳笑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