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海所的工作人員在移植珊瑚。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是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那片大海、那波深藍,給予人類以豐盈饋贈的滋養,資予人類以無限可能的資源,還有需要人類倍加呵護的生態。“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根據這句詩來猜一海洋生物,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像樹枝卻不長花葉、像玉石又並非石頭,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咏珊瑚》勾勒出了這種生物的形態特徵。除此之外,珊瑚還有不少特點:像植物卻是動物、在海裏卻喜光照、最常見也最珍貴……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有專家表示,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在自然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擴張、珊瑚礁等海洋生態遭到破壞時,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等,海南瞄準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亞市鳳凰島,熱海所的工作人員在查看培育水箱裏的珊瑚生長情況。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珊瑚寶寶”浮翠鹿城
初夏時分,海南的灼灼烈日已讓人睜不開眼,但再毒辣的陽光遇水也成“繞指柔”。在三亞市鳳凰島周邊海域,灑在海面上的陽光隨波浪漾著晃著,透過淺海區清澈見底的海水,可以看見有的魚寶寶在歡快嬉鬧,有的魚寶寶則圍著幾個約5釐米長的“珊瑚寶寶”游來游去,像小鳥眷戀著綠樹。這些“珊瑚寶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的工作團隊經人工培育而得。
珊瑚礁,也稱作“海洋的熱帶雨林”。像陸地熱帶雨林裏生活著百鳥百獸一樣,對於魚類、貝類、海星、海膽、海參、甲殼動物等許多海洋生物來説,珊瑚礁就是“家”,它們共生共存,構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鏈。
熱海所所長陳宏説,珊瑚礁生態系統不僅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生活場所,還是個物種基因庫,是反映地球演變、海平面變化的指示物種,此外還為人類提供了可持續的食物來源。但隨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不當活動的擴張,許多海域的珊瑚數量在急劇銳減。“珊瑚減少,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意味著海洋生物失去了‘家’,就會導致海洋生物鏈斷裂,生物多樣性下降,海洋生態平衡被打破;沒有了珊瑚礁的保護,海水侵蝕也會加劇。”
保護珊瑚刻不容緩,因此陳宏和團隊成員們進行人工培育珊瑚。“培育珊瑚一定要選擇好的生長環境,因為珊瑚對其生長環境的反應很敏感,水溫不能過高,要有一定的水流、適宜的鹽度和光照等。”陳宏説,珊瑚一旦紮根就幾乎不會再移動,被動地應付周圍環境的變化,因此珊瑚對海水水質和海域生態環境有較高的要求。
根據不同種類珊瑚的習性和生長規律,熱海所工作團隊通過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培育珊瑚苗,並用珊瑚核培育、嫁接等8種方式進行珊瑚移植,截至目前,已在三亞、陵水等海域人工培育了6萬株新生珊瑚個體。如今,不管是在培育水箱裏還是淺海區,鹿角珊瑚、菊花珊瑚、柳珊瑚等各種珊瑚競相勃勃生長。
在投放的珊瑚礁附著基上,一些經過保護與修復得以生長的珊瑚。 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海洋牧場初顯成效
日前,在海南陵水分界洲島旅遊區,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或在沙灘上欣賞旖旎海景風光、或在海面上享受暢快娛樂項目時,穿著潛水服、背著氧氣瓶的工作人員正在海底的“海洋牧場”珊瑚保育區,仔細進行著珊瑚生長情況巡檢。
正如“安家置業”,通過人工培育珊瑚、投放人工礁體及廢舊漁船等方式開展珊瑚培育,是建設海洋牧場的首要也是關鍵一步。
自2002年起至今,我省規劃建設了5個海洋牧場示範區,包括三亞雙扉石人工魚礁區、紅塘灣海洋牧場、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示範區等。得益於積極鼓勵企業投資建設海洋牧場、不斷完善海洋牧場相關管理辦法等,三亞的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其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是目前我省規劃建設完整、管理及生態效益較好的海洋牧場代表。
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分東西魚礁區,東魚礁區為公益型(即生態型)人工魚礁區,人工進行環境改造和資源增殖放流及科學管理,能夠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形成現代海洋牧場,恢復和增加海棠灣海洋生物種群的多樣性;西魚礁區為經營型(即開放型)人工魚礁區,從旅遊角度出發,增加海底景觀,有利於融合“旅遊+漁業”、漁旅結合,以海釣漁業、休閒漁業帶動促進潛水觀光等旅遊相關産業發展。
“海南海洋牧場的建設,對改善優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經濟魚類的産卵場和近海幼魚的繁育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以三亞海洋牧場為例,據監測發現,在礁體投放幾天后就開始有浮游生物聚集,礁體上有藻類附著、固著生物,且生長速度很快,幾個月後幾乎覆蓋整個礁體表面。“底棲生物和礁體上的固著生物在礁區的生態效應更為明顯,多數魚類都以浮游生物和固著生物為食料,餌料生物豐富的水域,自然就成了魚類棲息聚集的良好場所。另外,通過監測還發現,4個月左右,礁體上有珊瑚長出,這對三亞海域珊瑚礁的修復,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既是“家”也是“樂園”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裏雛鹓兒。對於魚類等海洋生物來説,珊瑚礁、海洋牧場是“家”也是“樂園”。“由於海洋牧場的生態效應明顯,使得周邊海域的初級生産力得到提升,經濟價值高的大個體海洋生物漁獲量明顯增加,經濟效益顯著。”經海南大學專家定期檢測,自2011年起已投放6年的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礁體上海洋生物大量附著,魚礁區魚類增加30%左右。
海洋牧場是海洋生物的“樂園”,也是漁民、遊客們的“樂園”。“除了生態效益外,建設海洋牧場還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解釋道,建設海洋牧場,對於我省漁業産業結構調整、廢舊漁船利用、漁民轉産轉業、旅遊開發就業、社會生活穩定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負責人舉例説,通過建設海洋牧場,促進了三亞蜈支洲島區域海上游釣和水下潛水觀光等旅遊項目的發展,旅遊經濟效益突出。與此同時,政府應鼓勵漁民以合作的形式參與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管理,發展漁家樂、海上垂釣等海上休閒活動,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有效延長産業鏈,拓寬産業領域,以實現我省漁業産業結構調整、漁民的轉産轉業和增收工作目標。
目前,海南省正組織實施2處人工魚礁項目,計劃投放礁體4.6萬空方;建設海口東海岸海洋牧場示範基地和文昌馮家灣海洋牧場示範基地2處海洋牧場示範區,增殖投放魚蝦貝藻等1000余萬尾。此外,三亞、儋州、樂東、臨高等市縣已上報2017年度海洋牧場項目方案,各地方政府都給予配套支持,選址海域均具地方特色,項目方案已經專家評審,現正進行修改完善,待農業部審核批准後將著手動工建設。(記者 陳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