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深海探索初見成效 看海南如何"上天入海"

2017-08-02 11:23:38|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杜娜
分享到:

  【時政】【即時快訊】深空深海探索初見成效 看海南如何"上天入海"    摘要:近年來,一批標誌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讓世界對“中國創造”刮目相看。而這些科技創新成果也不乏“海南”的身影。

  “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再探萬米深淵科考任務,靠泊在三亞港碼頭。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時政】【即時快訊】深空深海探索初見成效 看海南如何"上天入海"    摘要:近年來,一批標誌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讓世界對“中國創造”刮目相看。而這些科技創新成果也不乏“海南”的身影。

  在萬米深海科考中,“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獲得大量珍貴樣本。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原標題:國家科研機構紛紛入駐,海南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深空深海探索初見成效 看海南如何“上天入海”

  核心提示

  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在文昌成功發射、“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萬米深淵科考任務、遙感衛星在三亞推廣使用、“海南一號”小衛星正在研發……近年來,一批標誌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讓世界對“中國創造”刮目相看。而這些科技創新成果也不乏“海南”的身影。

  省委書記劉賜貴曾説,今天的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有文昌衛星發射基地,南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可謂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近年來,國家級科研機構入駐海南,一批國家級的科研項目“落地開花”,一個個國家級研發平臺由此建立,銖積寸累中,海南正努力摘掉“科技力量薄弱”的標簽,在航天和深海領域不斷探索,打造領跑全國的科技創新高地。

  可上九天攬月

  商業航天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正在研發中的“海南一號”小衛星或成為海南發展商業航天突破口

  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去年在文昌衛星發射基地首飛成功,當火箭劃破蒼穹、一飛沖天之際,海南自此與中國的航天科技緊密聯繫在一起。

  海南文昌,因長征七號火箭的成功首飛一躍成為“明星城市”,有不少網友調侃文昌已經蛻變成了“宇宙的文昌”。這一調侃也從側面説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文昌注入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與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相輔相成,中國科學院在三亞建設的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目前已建成5座接收天線,成立了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使三亞的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應用的科研能力在全國排名前列。

  “航天”成為關鍵詞

  火箭發射期間,來文昌感受航天科技魅力的遊客如織。

  “文昌已迎來邁入航天經濟新時代的歷史機遇。”通過對比酒泉、太原、西昌航天發射場帶來的旅遊效應,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邢詒川分析,航天城落戶文昌會給國際旅遊島建設帶來“航天科技”的新亮點。

  據文昌市旅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3日“長五”發射當日,文昌共接待遊客11.9萬人次,相當於去年國慶黃金周接待總人數的60.7%。據統計,因“航天遊”帶來的熱度,去年前三季度,文昌市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4%,而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5.3%。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這樣一種類比:如今的商業航天之於海南,相當於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之於海南。二者在海南,都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

  今年,文昌市政府工作報告不止一次地提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主題遊等“航天”關鍵詞,而此關鍵詞的出現離不開軍民融合發展這一大背景。文昌曾提出計劃,以軍民融合發展為契機,發揮文昌的獨特優勢,打造文昌國際航天城。

  其實,商業航天帶動的不僅是旅遊産業,輻射的範圍也不局限于文昌。“對商業航天産業來説,每投入1美元,可帶來7美元至14美元的回報。”這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

  “商業航天和海南關係緊密。” 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有關負責人楊天梁説,商業航天可通過衛星系統為南海的船舶提供導航、定位服務,還可監管船舶、環境、國土資源、海洋資源、海洋保護。

  産業趨勢與海南優勢

  從2007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為中國首個濱海衛星發射基地、中國第四大衛星發射場,到2016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再到三亞的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應用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升,不到十年時間,海南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在航天科技領域確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

  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史貽雲説,國際上,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千家商業航天企業在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火箭、貨運飛船、亞軌道太空旅遊、充氣式太空艙等航天産品的商業應用上,獲得了突破性進展,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航天市場。

  “隨著火箭發射與衛星研製成本降低,衛星應用領域拓展以及航天技術被廣泛轉化,堅持軍民融合,商業航天是未來發展趨勢。”史貽雲認為,海南有發展商業航天的優勢,不可替代的低緯度地理位置能降低航天發射成本,提高發射成功率,毗鄰大海的開闊空間有利於航天發射殘骸的安全剝落。

  楊天梁認為,在文昌,商業航天産業優勢已經逐漸顯現,而在三亞,依託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借助三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的科技力量,未來在商業衛星的設計、製造、發射、測控、接收及數據處理與應用全産業鏈上大有可為,“當然,這也需要尋找適合在海南落地發展的技術、産品和服務。”

  新興産業還需扶持

  商業航天的魅力在於,用市場化手段,向航天科技要效益,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商業航天是新興産業,新興産業的萌發狀態,則需要更開放的政策,聚集航天産業資源,政府層面可引入民間機構、商業資本,鼓勵企業從事商業航天活動。

  史貽雲建議,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每年承接的很多國家火箭發射任務的載荷是有餘量的,可利用這些余量在每次發射時為海南提供免費載荷,以促進小型衛星設計、運營企業在海南落地、發展,同時吸引更多航天科學試驗在海南開展。

  鋻於海南是全國唯一沒有省級科技館的省份,史貽雲認為,“要依託博鰲亞洲論壇影響力,設立商業航天分論壇,推進航天人才培養,積極推進海南航天關聯旅遊産業發展,同時建立航天科技館,普及航天科學知識,營造海南良好的航天應用氛圍。”

  在海南現有的區位優勢基礎上,三亞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具備的極軌對地觀測衛星、靜止對地觀測衛星、空間科學衛星等20余顆國內外衛星的業務運行能力,為海南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楊天梁介紹,目前中科院遙感所衛星數據接收能力不斷提升,為全覆蓋、高頻率獲取更多遙感數據外,還不斷滿足全省環境保護、資源調查、防災減災、通訊導航等領域需求,服務南海保護和研究。經過兩年的市場調研、方案論證和融資,著手啟動了“海南一號”小衛星項目。

  自主研發中的“海南一號”小衛星,將於2018年面世,具備面向海洋監測的多光譜成像、船舶動態信息接收等功能,將在海洋科技應用方面發揮作用。

  “不過就目前來説,發射衛星和衛星測控是商業航天發展的瓶頸。”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王雷建議,海南應組建智囊團,以市場化手段發展衛星産業的研製、發射和運營,加快海南自有衛星的研發,用衛星數據服務周邊國家和地區,提供個性化服務。

  據了解,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積極對接,于去年將太空跳傘項目落戶園區,希望將海南資源優勢與外部的航天技術優勢相結合,推動海南在商業航天中佔有一席之地。

  可下五洋捉鱉

  海南加快科技興海步伐,爭取更多國家重大海洋科技項目落地,推進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

  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海走向深海,人類對大海的探索從未止步,高新科技的支撐不可或缺。

  科技興海是國家戰略,也是海南發展要務。去年,海南獲得了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領域立項,經費達3.1億元,佔據了科技部立項的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領域經費的三分之一。在深海領域的研發數量、經費如此之多,在海南以往是沒有的。

  “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大量優質海洋科技資源正在向海南集聚。”省科技廳副廳長王利生分管海洋科技合作平臺,他説,國家重大海洋科技項目落戶海南,對海南加快科技興海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離不開海南對海洋科技研發能力的不斷建設。

  申請到更多國家項目與省裏推進“智慧海洋”建設相輔相成。王利生介紹,近年來,海南不斷深入與中科院深海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在深海領域的合作,抓住海洋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更多優質海洋科技資源匯聚海南,推動海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

  萬米深海科考中的“海南”身影

  “深海技術及海洋裝備關鍵技術的引進與集成應用”“深海影像攝錄系統研究”“海南海岸帶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一體化服務信息平臺開發”“海南海洋風能資源評估系統與産品開發”……

  上述是近年來省科技廳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的部分重大科技專項。中科院深海所科研處處長向長生説:“2013年,中科院深海所牽頭的重大科技專項‘深海技術及海洋裝備關鍵技術的引進與集成應用’就是省科技廳給予的支持,這給所裏研發提供了很及時的幫助。”

  經過對“深海技術及海洋裝備關鍵技術的引進與集成應用”的攻關研發,2016年6月至8月,中科院深海所率先在國內研發的“天涯號”“海角號”“萬泉號”著陸器在萬米級深海科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不僅促使深海技術及海洋關鍵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在這一世界矚目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刻上了海南的印記。

  在萬米深海科考中,“天涯號”深淵著陸器下潛9次,其中8次成功,獲得大量近底水樣、視頻、照片及部分沉積物樣品等,成功捕獲批量深淵特徵生物獅子魚及其他大型生物。

  而集水文測量、光學觀測、聲學探測和生物取樣等功能于一體的深海綜合探測裝備“海角號”著陸器3次下潛作業全部成功,在接近7000米深度捕獲獅子魚、大型端足類鉤蝦。“萬泉號”著陸器和海底地震儀進行了一系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作業,布放了多個具有精確坐標位置的海底標識。

  此外,海南也不斷深入與中船重工、中電科、中科院聲學所的合作。其中,去年海南與中電科在陵水共同成立了中國電科海洋信息産業基地,將重點打造海洋電子信息系統總裝集成試驗場,集海洋電子信息技術研發中心、海洋信息産品體驗與展示中心、中國南海信息服務運營中心、海洋信息技術培訓交流中心為一體。

  建設“智慧海洋”向海洋強省邁進

  伏季休漁,坐在屋子裏,執法人員可實時監測25海裏內的非法捕撈船隻。這靠的是環島岸基雷達監控系統。

  5月伏季休漁期開始,海南今年首次應用了環島岸基雷達監控系統,這套系統是由入駐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的三亞海蘭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

  該公司有關負責人楊光照介紹,目前環島岸基雷達監控系統已在海南建立了22個監控站點,可以實時監控非法捕撈、非法採砂、非法旅遊、非法潛水、非法海釣以及近海溢油污染等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行為,讓海南休漁監測工作從被動化為主動。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監察總隊有關負責人介紹,環島岸基雷達監控系統由三亞海蘭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與省海洋與漁業監察總隊合作建設。面對海洋與漁業管理的新形勢,海南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向高新科技要管理效率。

  而這僅僅是海南推動“智慧海洋”建設的一小部分。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視,為貫徹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省科技廳黨組書記葉振興介紹,省科技廳著力在海洋生物技術、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生態環保等領域突破一批重點關鍵技術,大力實施一批海洋科技項目,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推動海洋裝備製造、船舶修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産業發展。

  葉振興説,省科技廳將繼續推動有關科研部門與海南省在深海領域的合作,以深海技術國家實驗室為目標,整合資源,推進深海技術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做好海洋文章是海南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必須增強海洋意識,培育“藍色引擎”,向海洋要品質、要效益、要增長。邁進海洋強省這盤棋,每一步都得穩紮穩打。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構建藍色生態屏障,推動海洋産業集聚發展、優化發展,加快科技興海步伐。(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