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一位從文昌翁田鎮農村走出來的少年,在文昌中學的綠樹下求知若渴地讀書,並在日後成為中國海洋生態工程學領域的領軍人。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
曾經培養出111名清華北大學子的文昌中學,在辦學中思索:今天將依靠什麼,培養出更多的“張偲”們?
答案是革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一直堅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把優質教育當作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之一。
文昌中學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通過不斷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朝著建設國內知名、在東南亞地區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現代化數字化高級中學昂首邁進。
嚴抓教學管理
文昌中學始建於1908年,前身是創建於西元1595年的玉陽書院。文中歷史上人才輩出,是文昌乃至海南的一張教育名片,同時承載了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殷殷期許。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文中該如何傳承、創新?
2010年,新任文昌中學校長潘正懷走進學校時,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在與眾多省內優秀中學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談何容易?還有文昌人乃至背後數不清的華僑,對文中始終寄予很高期望。
“這種壓力是巨大且無形的。”面對壓力,潘正懷堅信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對教師的教學品質管控改革,文中的教學水準一定可以實現更大的提高。
在教學革新上,文昌中學近年來高頻次地開展各學科課題組活動,每一次課題組活動設置主題發言人,每一位教師都要參與發表意見,形成常態化機制;各課題組分別成立命題組,學生的每一張試卷,都要經過至少“1名教師執筆、3名教師討論、1名教師作答、1名教師審題”,根據本地學生實際情況,出品高品質的卷面。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嚴格考核教師的業務能力。文中每天都有公開課,凡是公開課,同課題組教師必須到場聽課,互相汲取。每學期教師教學的受歡迎度,以學生民意測評作為調查依據,如果測評結果是不滿意,教師要被調離崗位,重新學習。由於考核嚴格,促進了教師互相比拼著提高教學水準,整體提升學校教學品質。2010年以來文中共有25名學生考取了清華北大;2017年,文中本科A批上線率達87.3%。
提升學生幸福感
在對學生的關懷上,文中歷年從來不遺餘力。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貧困學生每月有400元的學校補貼,全校有300多名學生享受補貼,文中每年在資助貧困學子方面,僅補貼一項,年支出達100余萬元。
記者到校採訪當天,正值文中109週年校慶。在當天舉行的文藝晚會上,20個節目全由學校師生編排和表演。歌舞節目、器樂合奏、詩歌朗誦……整臺晚會緊緊圍繞“大美文中”“和諧文中”“幸福文中”這三個主題設計和演出,《秦王點兵》《盅盤變奏曲》《神舟帶我去太空》等節目頗具氣勢,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現實意義,很好地展現了文中師生的風采。
讓每一個文中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這裡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文中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也是對孩子們的承諾。文中曾入選中國高中“最具幸福感學校”50強,如今,這份“幸福感”正切切實實地充盈著孩子們的心靈。
讓學生做“兩極人”
在這座佔地面積達512畝的校園裏,目及之處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因為該校實行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開”,我們能在校園的不同區域領略到截然不同又相互融促的魅力。
相較于教學區的嚴謹有序,運動區更能展示文中學子的青春活力。排球場、游泳池、舞蹈房、足球訓練基地、綜合性大型球場……文體場館和設施幾乎佔到了校園面積的三分之一,可每到課餘時間,仍是沒有一塊場地空閒。
很多人如此評價文中的學生:不會“讀死書”,不做書獃子,而是“兩極人”——身在課堂,便聚精會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走出課堂,便生龍活虎,運動項目中的“十八般武藝”,人人都能熟練地掌握其中一項或多項。
特別是,由於生長在“排球之鄉”,文中學子耳濡目染又受名師指點,排球技術很是了得——學校排球隊先後獲得27項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冠軍,並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中學生排球錦標賽,戰績斐然。
這兩年,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文體活動需要,新一任文中領導班子加大力度推進第二課堂基地、校園書吧長廊、教學游泳池等項目建設,深受學生歡迎。
古老的文中,在青春的汗水和吶喊聲中愈顯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