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交會20屆回首——行業年會如何演變為市民"節日"

2017-12-19 10:03:5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分享到:

  【焦點圖】【視覺海南左下圖】【即時快訊】冬交會20屆回首——行業年會如何演變為市民"節日"

  2017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産品冬季交易會引來世界各地的參展企業、客商參加。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核心提示

  從1998年(海口)全國冬季農副産品交易會到2017年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産品冬季交易會(簡稱“冬交會”),20年20屆,冬交會已發展成為國家5A級會展,是海南本土會展業第一品牌,是我省唯一經國家批准舉辦、列入國家品牌的會展,亦是全國唯一在冬季舉辦的農業盛會。

  20屆辦會,收穫頗豐。訂單量從48.83億元到666.29億元;規模從220個展位5500平方米,到35個展區2000個展位8萬多平方米;參展商從4個國家和國內27個省區市及港臺地區的1500個代表,到32個國家和國內28個省區市的2700多家企業、5300多名客商;市民則從6萬人觀展到31.2萬人次踴躍“逛冬交會”,現場交易額高達3.88億元。

  1.48億元的線下銷售總額在以行業交流和訂單簽約為主要手段的無數展會中,並不多見,説明瞭普通老百姓對大會的“追捧”。而但凡到過海南冬交會現場的人,目睹了人山人海“逛會”和採購場面的人,就不會驚訝線下交易的活躍了。

  回首20屆冬交會,數據背後折射了熱帶高效農業産業的快速發展,呈現了海南改革開放大環境、大背景下的一方成果。但更有趣的研究在於,海南如何將一個行業年會辦成了一個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

  行業年會變成全民參與的“節日”

  市民捧場,在冬交會上開眼界大採購,企業爭相參會,自我展示推介。冬交會切切實實反映了海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成果展示,為指導生産提供了依據

  “雙十二”開幕 開眼界+大採購

  自2009年開始,冬交會固定在每年12月12日開幕,主辦方説“雙十二”好記。

  一旦固定了日子,加上市民“捧場”——人頭攢動的展廳,大包小包的購物,微信朋友圈滿天飛的分享,午休時間也要趕去現場的迫切,就讓人有了“過節”的感覺。

  54歲的蘇興文是一位海南老媒體人,他和妻子連續15年逛冬交會,已經逛成了每年必往的生活習慣。早些年買幾株新品種果菜苗回來種在陽臺上,長好了就請朋友們到家裏來欣賞;這幾年會場上植株少了,新鮮玩意兒卻更多了。

  海南師範大學老年排球隊的唐老師是和幾位隊友一起拼車來會場的,説不逛冬交會,這一年就過得不完整。澄邁的牛肉乾、定安的臘腸、屯昌的野菜面,唐老師每年必買,感慨“海南的好東西都拿出來展,品種齊全、品質最佳,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王冰在朋友圈曬冬交會照片,説各色農産品琳琅滿目、令人應接不暇,但最愛是“海南館”。一進會場,鮮花撲面,左手一個巨大的瓜果籃子,右手展示智慧農業。高端、大氣、上檔次,如同打開了一扇海南熱帶高效農業之窗。

  扶老攜幼、摩肩接踵,推著輪椅上的老人,摟著半大的孩子,拖著大採購用的拖車,架勢不遜於買年貨……12月15日冬交會最後一天上午10時,不少展櫃貨架商品已經掃空。待距離中午閉館還剩兩小時,連部分保安也加入了購物大軍。

  過節是什麼?在一個固定的日子,熱鬧、開心、消費……顯然冬交會滿足了節日的元素。

  展位一席難求 吸睛力+吸金力

  只要業內稍有名氣的企業或産品,不去冬交會上露個臉,便覺著自己面子無光。

  福建康德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大區經理孔雷今年好不容易拿到一個兩平方米展位。孔雷經營以“修復土壤”號稱的有機肥料,去年剛進入海南市場恰碰上機會參展冬交會,會上達成了幾筆大訂單。一年下來,客戶反饋産品使用效果非常好,所以今年無論如何也要參會。

  從今年10月份開始操心冬交會展位的事,一開始安排在B館,後被取消,最後幾經波折,終於在C館拿到一席展位。孔雷拉著每一位熟識的客戶在自己的小展位上合影,抱著自己有機肥種出來的碩大火龍果笑得合不攏嘴,仿佛無限榮耀。“僧多粥少,有這麼巴掌大的位置我們已經很滿足。”孔雷感慨。

  海南富友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聞説,從2009年帶著西瓜類嘉麗無籽、黑美人黑金剛和大美龍3個品種參會,成交金額12.6萬元,到今年帶著29個熱銷品種拿下82平方米展區,頭兩天的簽約金額就達到1260萬元,參展表現與公司實力保持同步。

  台資企業海南富山香堂副總經理謝明志,4個月前已開始向朋友們推介,“今年冬交會一定要來看我們的展位!”

  據統計,今年冬交會,海南省供銷合作聯社組織中國26個省市區聯社組團參會參展,有180多家企業報名參展,需求260多個展位,但只能提供104個展位需求。中國20多個省份的2700多家企業參展,參展商超5300人。“一帶一路”館,共有32個國家的232家企業報名參展,申請600多個展位,但只能滿足135家企業232個展位需求。

  省臺辦企業處副處長楊志文介紹,今年在臺客商報名踴躍,但展位有限,最終在550家客商裏,集中選取了台灣茶業、酒業、藥業、食品業和深加工業的60多個種類的産品進行展示。

  每年火爆的人氣讓冬交會成為企業宣傳、展示的最佳平臺,企業求得“一席之位”,是因為看到了冬交會背後巨大的“吸金力”和“吸睛力”。

  折射海南發展 大環境+大背景

  冬交會成功走到今天,有何秘訣?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黃正恩嘴裏蹦出兩個詞“堅持”“創新”。

  辦會靠的是久久為功,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措施。第一個難題是主題。每年確定冬交會的主題,都需要主辦方絞盡腦汁。“要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與我省當年以及未來一個階段的農業重點工作緊密結合。主題定下來,冬交會的主基調也就定下來了。”黃正恩介紹,每年的主題都代表當前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今年的主題“共謀農業新發展,共建美好新海南”就緊扣黨的十九大和省第七次黨代會的重要精神。

  布展的創新拉動了海南整體會展業的水準節節攀升。如今年大花海、大果籃、大長廊,以及爭奇鬥艷的市縣館,又是一次全新感受。

  今年,32個國家的232多個企業帶來1000多種展品使得海南人民的“菜籃子”更加豐盛,黃正恩認為,能夠滿足市民“一站式”採購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名特優農副産品的需求,無疑是冬交會成為全民“節日”的重要原因。

  細數歷屆冬交會産生的積極影響,省農業廳原副巡視員張健認為,海南率先在全國提出了“訂單農業”,實現“以銷定産”,在全國産生了極大影響;通過冬交會提升了海南農産品的品牌效應和在全國的影響力;架起了和全國各地農業交流的大平臺,引進番石榴、火龍果等眾多新品種和種植新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海南農産品向“名特優”方向發展;從初期的原始産品展示,活植株裝點會場,到如今的精選包裝品、加工品“唱主角”,切切實實反映了海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但冬交會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是海南農業的“晴雨錶”,通過其成果,為指導生産提供了依據,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每屆冬交會都是當年農業發展的縮影

  從果蔬瓜菜壘在一起展示,到提出“訂單農業”,嘗試網上交易,舉辦多場國際性論壇,推進多邊交流合作,再到提出農産品品牌建設和現代行銷策略,冬交會的變化展現了海南農業的發展

  第一階段

  1998—2000年

  初創:商場辦會,開闊視野、拓展銷路

  “農産品展銷怎麼在冬天辦,還是在一個百貨商場裏辦,覺得很新奇。”黃正恩回憶。

  1998年11月13日至17日,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冬交會展館設在DC城4樓開展,儋州的尖椒、三亞的茄子、昌江的芒果、文昌的椰子等一批當時的優質農副産品成為展會主角。

  黃正恩時任廣西亞熱帶名優水果實驗示範場場長,了解到舉辦冬交會後,聞訊而來。“當時有不少臺商在海南搞種苗培育,我們在冬交會上找到好多台灣的種苗帶回去。”對於首屆冬交會,他印象猶深,“會展很原始,就是把果蔬瓜菜壘在一起集中展示,也沒有什麼包裝,種苗還都帶著泥。”

  商場辦會、以本地原始品種為主、産品包裝落後、活樣品活植株多,正是1998—2000年冬交會的生動寫照。彼時,冬交會仍處於初創階段,但海南人民仍舊在會上接觸到了不少台灣優質品種,還開闊了海南農産品産商的視野。“展會讓不少人知道了通過砍掉老枝條,嫁接新枝條能夠提高産量。”張健説。

  也是在這個階段,1999年冬交會首次提出“訂單農業”,全省各相關部門跑市場、找訂單,冬交會訂單達179萬噸,約佔當年農副産品出島量的80%。此後,我省農業生産步入“以銷定産”的良性發展軌道。2000年冬交會首次開闢網上交易,嘗試農副産品的網上信息提供和網上交易。互聯網從此與海南農業牢牢牽手。無公害瓜菜也首次登場,海南喊出了“生産無公害農産品,發展綠色農業”口號。

  第二階段

  2001—2010年

  成長:固定場所,立足海南、面向世界

  自2000年進入省農業廳工作,直至去年退休,張健見證了“稚嫩”的冬交會一步步成長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農業會展。他介紹,2001年,冬交會會址搬至當年剛剛啟用的海口會展中心,從此有了固定的場所,而這也是在我國加入WTO後舉辦的第一屆冬交會,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名客商遠道而來,冬交會迎來了新局面。

  於是冬交會也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冬交會在海南與北京分別設立會場,“一會兩地”叫賣海南瓜果菜,成果豐碩。2003年冬交會北京交易周舉辦期間,企業組織進京的120多噸農産品不到展銷結束日就全部銷售一空,2004年冬交會北京分會場總成交額更是比2003年增加了36%;2005年更是分別在海南、北京、上海三地辦會。

  2006年,冬交會由“中國(海口)冬季農副産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産品冬季交易會”。張健説,該屆冬交會是我省首次舉辦國際性農産品交易會,37家境外企業組織70余種産品參展,自此,冬交會開始“立足海南,面向世界。”

  2008年,舉辦多場國際性論壇,成為推進多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2010年,參展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北京新發地市場等多個國內大型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組團參會……從“中國”到“國際”,從“海口”到“海南”,邁出步子,提高站位,體現了冬交會辦展理念的變化,也展現了本身日益凸顯的影響力。

  第三階段

  2011年至今

  騰飛:專業辦會,融合産業、奏響時代

  黃正恩沒有想到的是,在來瓊參加首屆冬交會13年後,他會再次與冬交會結緣。2011年,黃正恩就任海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同年,冬交會再換會址,搬至西海岸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黃正恩與冬交會一併邁進了嶄新的階段。

  開幕定在每年12月12日之後,張健發現好處良多。一方面因為有了固定的日期更能讓人印象深刻,所有工作能按時序推進,有利於會展品牌的打造;另一方面,12月中旬為海南冬季瓜菜開始大批量上市的時間,且在這個時間辦會,可以通過“訂單農業”,提前落實來年農産品的銷售問題。

  2011年,冬交會首次提出農産品品牌建設和現代行銷策略;2012年,首次開設“網上冬交會”;2013年,開展農産品網絡電子促銷,13類農産品3天銷售2409萬元;2014年,首設電子商務展區,進一步將線下交易與線上交易相結合;2015年,增設“互聯網+農業小鎮”“農業金融服務”等專業性展館,會展專業性明顯增強;2016年,訂單簽約金額首破500億元。

  這幾年,“互聯網+”催生了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休閒農業催生了共享農莊。而在本屆冬交會上也能感受到海南“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農”蓬勃發展勢頭。

  每個市縣攜帶農産品參展,其實又是叫賣本地旅遊資源。今年陵水拿下主館外場,打出了“雲山牛嶺、聖果傳情”農旅結合口號。黃正恩發現還有旅行社專門把旅行團帶到冬交會採購農産品。無疑,除了熱帶産品交易、農業交流合作,冬交會還成了銜接一二三産業融合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展望未來,堅持創新發展的冬交會,在國際大舞臺上仍將繼續閃亮。(記者 陳奕霖 計思佳 劉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