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爭當排頭兵

2017-05-02 14:46:44|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張曦晛

  報告摘錄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走出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把農業打造成推動龍江振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代表們在分組討論張慶偉同志所作的報告時,滿懷豪情地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如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黨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農業和畜牧業並重發展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門貴昌代表説,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既明確了現代農業在龍江振興發展中的定位,又凸顯出現代農業在振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綏化作為農業大市,要充分發揮寒地黑土資源優勢,開發綠色優質農産品。主要是保護好黑土地、開發好寒地黑土産出的綠色食品,叫響寒地黑土品牌,擴大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和認證數量,推廣多種行銷模式。要把農業和畜牧業並重發展,實現農業“1+1”主輔雙強、主輔增效,讓寒地黑土成為國家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當好維護全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孫斌代表説,圍繞推進國家糧食政策的調整,我省必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就是對準綠、特、健康食品和功能農業,通過農業轉型提升農産品定價機制,進而確立市場優勢。建議政府對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在糧食的倉儲、加工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優質農産品進入市場流通,促進産銷對接。通過補齊短板讓農民享受政策紅利和市場紅利。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來自高校的李翠霞代表説,現代農業要向綠色農業、智慧農業和品牌農業方向發展,綠色、智慧、品牌農業也是“三高農業”,即高品質、高效率、高效益。實現“三高農業”要從環境、技術和産業鏈入手,通過包括土壤、水等資源環境條件的修復和保護,為“三高農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通過農業生産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包括種子研發、種植養、栽培,以及相關的農業機械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為“三高農業”提供支撐和保障;通過産業鏈的打造和融合,為“三高農業”的價值實現提供條件。

  趙勵軍代表認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夯實農業基礎建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重點加強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和生態化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富錦市把百公里綠色稻米長廊和百萬畝優質水稻示範帶作為國家糧食生産功能區核心區進行武裝,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用5年的時間,全面完成糧食生産功能區建設任務。科學實施農業“三減”,大力推廣使用黃腐酸肥,促進土壤有機質恢復性增長。

  拓展農業産業鏈價值鏈

  大力推動一二三産深度融合

  董樹春代表認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就要充分發揮我省資源和基礎優勢,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總抓手,推動一二三産深度融合。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融合發展的根本點,把“農頭”做大做精;緊緊圍繞産業升級,把不斷壯大農産品深加工業作為融合發展的關鍵點,把“工尾”做粗做長;緊緊圍繞動能提升,把培育發展新産業新業態作為融合發展的突破點,把“三産”做活做優。

  單偉紅代表説,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就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而言,要在做強立縣主導産業上下功夫。一是拉長産業鏈,堅持做強基地、做深加工、做大品牌、做強市場,不斷壯大“六大食品加工”産業體系;二要育壯産業鏈,形成一鄉建立多鏈,産業集群式發展;三是創新産業鏈,注重提高産業外向度,大膽探索發展外埠基地建設,培植新興産業體系。

  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推進規模經營

  深化農村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

  趙勵軍代表認為,深化農村改革,要積極探索“農業規模化生産、合作化經營、産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新路子,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富錦市組建糧食銀行,實施國家糧食物流中心和糧食交易市場項目建設,成為全省最大的糧食物流中心。同時以規模經營、特色種養、綜合服務、倉儲物流、互聯網+等方面的實用人才為重點,培養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提高農業對接市場和參與競爭的能力。

  賈紅濤代表説,作為基層黨支部,組織實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合作經濟促增收,組建了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烤煙種植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促增收,建設冬暖式越冬大棚40棟,註冊了“大成福”牌商標,並獲得國家認證的綠色無公害、有機標識。發展勞務輸出促增收,目前全村輸出勞務320多人,年人均收入2萬多元。今年,通過農業結構調整與轉變,走“互聯網+”和“訂單式種植”之路,為早日邁入小康社會奠定基礎。(記者 譚迎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