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開啟歷史新篇章

2017-10-09 09:05:34|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杜娜

  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要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業産業化、集約化、現代化。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産區,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龍糧熟,天下足。這是國人對農業大省黑龍江的讚譽,更是黑龍江省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真實寫照。

  國人每吃10碗米飯,其中一碗就來自黑龍江。

  進入新世紀以來,黑土地大糧倉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大災不致減産,大水依舊增産,即使是高産作物玉米麵積銳減近2000萬畝的2016年,也依然保持糧食總産量全國第一的驕人成績,續寫出糧食生産“十三連豐”的輝煌。

  毋庸置疑,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界江、大耕地。人們對黑龍江的5個概括,勾勒出一幅得天獨厚的農業生態畫卷。這裡土地遼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坐擁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2.39億畝優質耕地集中連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優勢突出。從糧食生産“雙第一”到現代農業發展“十個第一領跑全國”,龍江人正力拼搏、銳意改革,續寫新的輝煌。

  2016年的春天,必將寫上龍江發展史上最濃重的一筆。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發表了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黑龍江考察工作,又發表了重要講話。

  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在黑龍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走出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歷史新篇章。

  一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和農業,歷來是關乎國家命脈的根基。

  但在2016年初,一些“以地為生”的農民卻開始感到困惑。“玉米增産了,但賣不上價,今年這地該咋種?”集賢縣種糧大戶劉明坤一直在琢磨著,與他一樣費思量的還有各級領導和農業戰線的幹部職工。糧食增産,糧價卻跌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帶來的陣痛,讓我省許多種糧農民度過了一個寒冬。出路,也在痛中謀定:立足供給側,發力調結構。

  當年黑龍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往優質高效作物上調、往綠色食品上調、往市場需求上調,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品質、增效益,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由此拉開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第三次大力度調整農業結構的序幕。

  2016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個新世紀第13個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大食物觀”成為農業生産的新視角,優化産品産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産方式,壯大新産業新業態……思路一變天地寬。

  “別小看這些鴨子,靠它種出的鴨稻,可火啦。”在撫遠市東安村,種糧大戶孫國良笑呵呵地説。

  原來,自打2016年在駐村第一書記幫助下種了60畝鴨稻後,好事就接踵而至。到秋後一賣糧,差距就出來了——鄉親們種的普通水稻一斤最高才賣1.5元,自己種的鴨稻一斤賣到3元多,鴨稻米賣出了6元1斤的好價格,還供不應求。河北一位商人來到東安村考察後,當即決定投資180萬元和孫國良成立公司,將鴨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還建起了稻米加工廠。

  在農業大市綏化,伴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大苞米唱主角的傳統農業變了模樣——“改良白鵝”直供都市飯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紅,合作社一年創收200萬元;鮮食玉米俏銷市場。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説,綏化全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從2014年近6萬畝激增到今年的近40萬畝,種植戶的畝效益達千元以上。

  圍繞市場導向調,圍繞政策取向調,圍繞發揮優勢調,圍繞加工需要調,圍繞能人帶動調,圍繞服務保障調——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決策部署下,各地圍繞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雜糧雜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

  數據顯示,兩年間黑龍江全省調減玉米麵積近3000萬畝,並退回一個積溫帶種植;2017年黑龍江全省大宗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518萬畝,同比增長14%;高澱粉、高賴氨酸等加工型專用玉米品種面積達8000萬畝以上,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積近400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已達7600萬畝。

  二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煥發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農業科技挺進經濟主戰場——伴隨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轉變,黑龍江省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引領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自打與黑龍江省農科院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來,黑龍江省農村發展典範——甘南興十四村就實現了新的騰飛:精準農業和智慧化農業進村,2%的勞動力種植全村高標準農田2萬多畝;投資4000多萬元的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面積輻射周邊耕地40多萬畝;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迅猛發展,年産值突破4億元,帶動2000多農民就業,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7萬元。

  近年,黑龍江省啟動建設了水稻、玉米、大豆、雜糧、經濟作物和農機裝備6個現代農業産業協同創新技術體系,推動研發攻關由“課題導向”向“産業導向”轉變。建立“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以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帶動,落實資金1.35億元,推廣八項重大農業新技術248個,建立省級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示範基地450個。把現代農業科技園作為重要載體,示範引導農民種出標準、種出品質,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搭建了以園區為載體,新型經營主體、科研院校、農業企業和推廣部門等力量協同攻關的科技創新聯合體。2017年,全省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其中省級科技園53個;形成並轉化科技成果100個,入孵科技型企業60家,依託科技園認定省級“農民田間學校”30個,實訓職業農民1萬人,培訓農民100萬人次。

  為了把品質好、口感好、市場銷路好的龍江大米做成富民強省的大産業,黑龍江省不僅集全省科研之智建立了水稻産業協同創新技術體系,還主動借助“外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稻分子育種中心,從品種研發到高産技術田間管理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

  滾滾稻浪在秋風中翻涌著金色的浪花,龍江水稻又迎來了收穫的季節。在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的一塊水稻地裏,測産專家組當場宣佈:綏粳18專家測産公頃産量10108.5公斤,大面積實收公頃産量9796.5公斤——由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自主培育的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水稻高産優質主推品種誕生。

  經過科研協同創新,黑龍江省高蛋白大豆品種培育在高寒、高緯度地區也獲得突破。

  目前,黑龍江全省各類綜合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1.9億畝(次);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專品種覆蓋率95%以上;僅2017年,黑龍江全省就梳理農業科技成果447個,轉化率達47%,高於全國平均水準7個百分點。

  三

  黑土糧倉,沃野千里。

  然而,曾經“攥一把都出油,插根棍子能發芽”的黑土地,卻因資源開發利用過度出現了土層變薄、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等問題。西部受風沙侵襲地區更是面臨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脅。這讓黑土地保護和黑土耕地的永續利用提上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強化生態建設,推行綠色發展,從一村一屯的小流域治理到一江一河的大流域保護,全方位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從2016年起,“封住青山、保住林帶、鎖住溝壑、護住村屯、堵住風沙”的千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啟動。

  如今,黑龍江全省46.1%的國土面積被森林覆蓋。山巒起伏間,林海蒼茫、松濤陣陣,浩渺的大森林在祖國北疆構築了一條巨大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建設的紅利讓“藏糧于地”成為可能。

  黑土地保護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健全。2016年7月1日《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實施,將黑土耕地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和《2016年黑土地保護指導意見》,對黑土地保護進行了統籌規劃和部署。在20個縣(市、區)實施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補貼,為黑龍江全省開展黑土地保護探索經驗。

  轉方式、調結構,在確保糧食産量不降低的同時,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和有效運行機制逐漸明晰。

  深松整地,是提高地力、保護耕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直接的手段。近兩年,黑龍江省專門出臺深松整地補助政策。2016年底,全省農村共完成深松整地4000多萬畝。

  據普查,黑龍江全省耕層深度已由2007年的17.1釐米加深到2016年的23.1釐米,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明顯增強。

  數據證明,作物秸稈連續還田3年以上,土壤有機質可提升0.023個百分點,這是黑土地保護的治本之策。2016年,黑龍江省在25個示範縣建立53個秸稈還田示範點,落實示範面積1.4萬畝。目前,黑龍江全省秸稈還田面積已達5800多萬畝。

  不再讓生産帶來傷害——農業“三減”從另一方向踐行著黑土地的保護利用。

  據統計,目前全黑龍江省農業“三減”示範面積已達3054萬畝,比上年增加1814萬畝。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基地的建設、減肥增效新技術的應用、新型施藥機械的推廣,不僅改變了農民傳統落後的施肥觀念和行為,而且加速了黑土地的綠色生産。

  四

  從獨有的綠色生態底色到市場上的響亮名片,從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場上的“品牌依戀”,綠色食品産業的風生水起,無疑是近年來黑龍江經濟發展的濃重一筆。

  近年來,伴隨“舌尖上的安全”理念厚植,國內健康性消費支出及“純天然、綠色、有機”等高品質食品需求明顯上升。黑龍江省緊抓機遇,提標、擴面、增量,強力推動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種管結合保“真綠”,綠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穩固。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黑龍江省展團再次光彩奪目:展區現場人潮涌動、洽談熱烈,參展産品銷售火爆;許多采購商帶著渴望心情奔黑龍江省展區而來,又揣著大批“訂單”滿意而去。

  依託食用菌、林果、北藥、特色養殖等産業,大森林裏的綠色銀行讓生産者體味到“錢景無限”的幸福。

  走進“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東寧,無論是街上跑的運輸車裏,還是自動化車間的監控下,所有人忙碌的中心都是一朵朵黑色花蕾似的黑木耳。在這裡,把黑木耳形容為“黑金”再確切不過。

  祖國大糧倉正在變身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龍江米”、“龍江菜”、“龍江奶”、“龍江肉”、“龍江山珍”、“龍江雜糧”已經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優質安全農産品的代名詞;綠色食品成為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和一塊“金字招牌”;綠色食品産業成為黑龍江全省成長性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産業。

  目前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3,佔全國的1/4,有效使用“三品一標”標誌的産品佔全國的1/10,綠色食品實物總量佔全國的1/5。

  據統計,目前我省綠色食品企業達89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超過100家,初步構建了糧食、畜禽、食用菌、蔬菜、山特等多個系列和深加工産品體系。“三品一標”産品品質水準不斷提升,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

  黑龍江全省已有15個綠色有機食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有近200個綠色有機食品獲得省著名商標,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達到111個,均居全國前列。

  五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這是一首生動描寫人力農業落後與艱辛的詩句。在黑龍江省95.9%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的今天,馳騁在黑土地上的150多萬台拖拉機,已將這樣的場景推入歷史。

  現代農業看龍江!記者數次採訪在黑龍江省舉辦的全國各類農業會議,當來自祖國各地的與會者站在千畝良田之中,目睹巨輪般的大農機在田間作業時,無不被這威武、壯觀的場面震撼,發出嘖嘖讚嘆。

  讓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是黑龍江省對現代農業的智慧探索。其中良機,即農業機械化令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全國獨領風騷,成為龍江現代農業最壯美的一道風景。

  這樣一組新鮮而權威的數據,足以證明黑龍江省“騎在鐵牛背上的農業”美譽實至名歸: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5634.2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57.8萬台,大型收穫機保有量達到14.6萬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5.9%,超全國平均水準30個百分點,連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玉米機械化收穫的表現最為搶眼:全省玉米機收程度達到89.2%,近幾年逐年同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

  立足於耕地規模連片、適於大農機作業的農業實際,我省積極投身“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偉大試驗,緊抓國家實施購機補貼政策的有利時機,又出創新之舉,全力組建起1359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目前,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入社農戶16.3萬戶,自主經營耕地面積1128萬畝,社均自主經營土地面積達到8300畝。

  現代農機合作社“以土地入社為核心、以現代農機為載體、以生産合作為紐帶”的生産經營方式,在全國首開先河,成為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一面旗幟。歷經10年的探索前行,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産品品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機合作社正在發揮整體作戰能力,已成為黑龍江省農業生産的生力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步步深入,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已步入快車道,當前這種農業發展大勢,對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

  以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小麥等農作物為對象,圍繞耕地、種植、收穫、植保、烘乾、秸稈處理等六個重要環節,重點突破農機化新技術集成及優化裝備配置,一場糧食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提升行動正在龍江大地漸次展開。目前,全省已有15個縣達到農業部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創建標準。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使命艱巨,任重道遠,憑藉150多萬台拖拉機、1300多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底氣和實力,“大農機”在黑土地上縱橫馳騁,一往無前。

  六

  農以水為命,水以渠為先。

  然而多年前,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卻有著與糧食産量不相匹配的薄弱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産靠天吃飯的格局長期得不到改變。

  2013年,一場歷史罕見的流域性大洪水侵襲黑龍江省,不僅使黑龍江省水利工程損毀嚴重,也充分暴露出防洪體系缺乏系統治理,主要江河防洪體系建設滯後等問題。

  面對災害,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出將黑龍江省三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設作為全國大江大河治理的重點,力爭用3~5年時間全面提高三江幹流防洪標準和堤防標準,從根本上增強區域防洪排澇綜合減災能力。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對三江治理工程高度重視,將其列為全力推進的1號水利工程,指出要抓住國家政策機遇,打造利民便民的交通堤、景觀堤,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樣板工程,切實提高防洪標準和能力。

  以三江治理工程為突破口,近年來,黑龍江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勢如破竹。

  黑龍江全省先後開展了引嫩擴建骨幹工程、奮鬥水庫、綏棱縣閣山水庫、三江平原系列灌區、界河國土防護二期和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節水增量行動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雞西七台河市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

  黑龍江全省有14個項目列入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中,其中10項工程已經開工。

  統計顯示,黑龍江全省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總額近年來持續飆升。“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全省水利投資累計達到84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特別是2015年,獲得國家投資213億元,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2016年,黑龍江省水利建設投資額繼續領跑全國,達到170億元。

  業以水興,民以水富。

  一項項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短短幾年內相繼建成併發揮效益,即便放在全國水利發展的大框架內都不得不説是一個奇跡。

  三江治理工程從2014年開工歷時三年即將全線竣工,共建成堤防2929公里、建築物416座。如今的松花江、嫩江和黑龍江沿線,防洪標準全面提升,堤防上的排灌設施更是為農業生産上了一套旱能灌、澇能排的雙保險。

  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幹一期工程總投資58.7億元,目前工程一期渠首樞紐主體工程已經建成併發揮調節功能。沿線大慶、安達等10余個市縣用上了從尼爾基引來的嫩江水,既可供飲用又能灌溉,還被用來作生態水,實現了“一江清水潤松嫩”。

  2016年11月,青龍山灌區渠首站首臺機組成功試水。2015年開工建設的青龍山灌區工程,建成後灌溉面積將達561萬畝,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修建的第一大灌區。

  三江平原14個灌區中的13個灌區已經發揮效益,地表水代替了地下水,不僅緩解了三江平原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更促進了農産品提質增效。

  毋庸置疑,龍江水利建設正處於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

  截至2016年底,黑龍江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43萬公里,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3座重點城市堤防防洪標準基本達到50年至100年一遇,保護耕地5427萬畝,保護人口1557萬人,佔黑龍江省人口的40%;全省萬畝以上灌區達到386處;黑龍江省建成水庫達到1139座,總庫容達到267.95億立方米;黑龍江省新增供水能力48.57億立方米,地表水調控能力由13%提高到18%;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211萬畝;水稻控制灌溉推廣面積達到1067萬畝;新增水田面積1607萬畝,水田達到6009萬畝,繼續保持全國水田灌溉第一大省地位;新增旱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07萬畝,全省總灌溉面積達到9009萬畝,灌溉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5提高到0.58。

  回首過去幾年,龍江水利繪就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從黑龍江畔到三江平原,從松花江畔到松嫩平原,水利建設的大潮在龍江大地上催生出希望的熱浪。一批強基礎、利長遠、補短板、惠民生的重點水利工程建成併發揮效益。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態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時,現代農業發展也因水利支撐作用的凸顯而受益。

  七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讓龍江畜牧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緊抓機遇,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強化頂層設計,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出臺重要文件,確立畜牧産業戰略性地位,強力推進畜牧産業發展。

  黑龍江全省畜牧産業鏈上下凝聚共識,砥礪前行,用足我省土地廣闊、青山綠水的資源優勢,釋放畜牧産業“聯頭帶尾、接二連三”的發展潛力,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

  2016年,黑龍江全省實現畜牧業産值1855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35.7%,比2011年增長55.9%;實現增加值698億元,佔全省GDP的4.5%,比2011年增長56.5%。

  標準化、規模化是現代畜牧産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只有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才能為畜産品提供高品質、營養、安全、健康的原料,真正生産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産品。

  2015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早謀劃,高起點、大手筆推進奶源基地建設,實施現代示範奶牛場建設項目。如今,182個1200頭規模的現代化奶牛場已遍佈龍江大地。

  確定“兩牛一豬”為畜牧業支柱産業,2016年,我省啟動實施“兩牛一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項目,三年內將在黑龍江全省建設300頭以上規模奶牛肉牛場、3000頭以上規模生豬養殖場560個。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順應消費升級大勢,我省將乳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動力,無疑是一種遠見卓識。

  推進乳業發展,黑龍江省創造了一系列“全國紀錄”:優質荷斯坦奶牛存欄總量第一、乳製品加工能力第一、奶粉産量和嬰幼兒配方粉産量第一。目前黑龍江省已發展成全國最大、最優奶源生産基地,全國1/3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産自我省。

  近日,從馬爾他首都瓦萊塔傳來捷報:在那裏舉辦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上,飛鶴乳業旗下高端嬰幼兒奶粉“星飛帆”榮獲金獎。這是龍江本土乳企飛鶴乳業繼2015年、2016年後連續三年在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上蟬聯“金獎”。

  能在素有“食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上獲獎,既是對飛鶴乳品優良品質的肯定,也彰顯了我省的乳業實力。

  縱觀全國,畜牧産業産銷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産能北移、産品南下”局面逐漸形成,“南豬北養”“北豬南運”正向縱深發展。

  瞄準未來,順勢而為,黑龍江省無疑具備承接全國生豬産能轉移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黑龍江省委委政府超前謀劃發展,用工業理念和統籌思維發展畜牧産業,依託招商引資,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産業鏈共同發展,借勢做大做強畜牧産業。

  一批大型畜牧産業項目已在我省落地生根,國內生豬産業前10強企業均在我省佈局。廣東溫氏、江西正邦、深圳金新農、河南牧原、四川天兆、江西雙胞胎、中航國際等20家企業集團,計劃未來5年在黑龍江省投資超過800億元,建設出欄4000萬頭生豬産業項目。

  “糧變肉、草變乳”,我省正由“大糧倉”邁向“大廚房”。2016年,黑龍江全省畜牧業轉化糧食300億斤。國人每喝6杯奶,就有1杯來自我省;商品豬大省的建設步伐在加快,有22個縣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高檔牛肉生産全國領先,隨著“龍江雪牛”品牌的叫響,黑龍江省已具備打造全國高檔牛肉生産第一大省的基礎。

  一步步紮實的努力,一項項發展的成果讓我們相信,黑龍江省從畜牧大省邁向畜牧強省的目標已不再遙遠。

  八

  經濟學上有一條原理,就是産權越清晰,交易成本越低,交易就越容易。

  幾乎每個農民都知道,在土地流轉交易的時候,如果能有個“證”證明哪塊地是自己的,有多少年使用期,別人來流轉就會心有底、有積極性,價格也好談。

  這樸素的道理,正是土地確權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發端。摸清資産家底,保障農民權益——2016年初,黑龍江省被國家確定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整省推進試點省;同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拉開了我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民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的大幕。

  黑龍江省為此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18個相關廳局均是成員單位。專門安排1.4億元資金用於全省農村土地航拍影像底圖製作;國土資源部門免費提供最新的全國土地調查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等成果,調處土地權屬爭議。

  2017年4月6日,哈爾濱市阿城區紅星鎮振興村農民梁文軼在鎮政府領到了渴盼已久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新版證書,成為獲得新證的“龍江第一人”。

  目前,除有爭議的土地外,黑龍江全省已基本完成土地實測,實測面積1.52億畝;大部分縣(市、區)正在有序推進數據庫建設和合庫匯交,並在全國第三批啟動的整省試點省份中率先向國家整縣匯交數據,其中進度較快的阿城、延壽、呼蘭、南崗等縣(區)已全面進入發證階段,整體工作走在了全國第三批啟動的整省試點省份的前列。

  圍繞“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的目標要求,黑龍江省把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作為今年農村改革“一號工程”,以黑龍江省委文件的形式在全國第一個下發省級改革實施意見,構建了“指導服務到村、業務培訓到底”的工作推進格局,按照“分類型、選代表、積經驗、再鋪開”的思路,落實115個村級改革試點,同時確定了北安市等4個國家級整縣推進改革試點。

  用一年時間基本完成黑龍江省級試點村的改革任務,用兩年時間完成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工作任務,到2019年底完成所有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任務——為了農民兄弟的根本利益,我省緊鑼密鼓,倒排時間表。目前,全省115個省級試點都已開展清産核資工作,近一半試點村已完成了清産核資任務,進入成員身份認定階段。四個試點縣均穩步推進,進度較快的阿城區,部分村已進入了成員身份認定階段……

  九

  加工品牌大米、養殖高端肉牛、生産優質白酒,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都是一個農機合作社的事業。這是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打造的産業鏈,這個産業鏈令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長足發展,也成了入社農民的致富鏈。

  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同樣領先全國。我省探索出“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龍頭企業+現代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等多種合作模式,帶動規模經營發展。目前,我省像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這樣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突破19萬個。

  組織方式得到創新,生産方式也隨之創新。黑龍江省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通過土地入社、託管服務、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實現少數人種地,讓更多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目前,全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土地規模經營超過1億畝。

  合作化生産、規模化經營,改變了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産,以大農機為主要裝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拉動糧食增産8%左右。

  近兩年舉辦的各種農業展銷會,不再只有加工、流通企業,而是增添了農業合作社這個新“角色”。黑龍江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産品(上海)展銷會、(深圳)推介會、農民合作社賣糧大會等一系列市場對接會,更深地意味著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由原來的生産型向生産經營型轉變。它們的市場觀念、品牌意識、闖市場能力都在提升,正由會種地向會管理、會經營轉變。

  給政策、立規範,激發發展活力。黑龍江省出臺政策,對現代農機合作社規範社獎勵,對種糧大戶給予貸款支持。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時,重點培訓新型經營主體業務骨幹,共培訓新型經營主體骨幹上萬人(次)。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階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黑龍江省正銳意進取,力爭到2020年現代農機合作社基本實現規範化,現代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1800個。引導農業合作社與工商資本聯營合作,向上市公司方向努力。

  十

  量大鏈短,種強銷弱——農産品“優質難優價”的隱痛,一直困擾著我們這個創造了一個個糧食生産奇跡的農業大省。如何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是農業大省升級為農業強省必須邁過的門檻。

  以政府名義舉辦全省農産品行銷大賽併為農民親授16條行銷“妙招”;開展“我在黑龍江有畝田”網絡眾籌;在全國各地舉辦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産品展銷會;召開農民售糧大會,種地大戶登上主席臺面向全國的經銷商推介自己的産品……為了實現“賣得好”,農業大省的創舉一個又一個。

  農村電商異軍突起,成為農産品銷售和品牌打造的一道亮麗風景。上半年,全省農村電商主體達2.7萬家,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黑龍江大米網在線銷售農産品10040噸,總成交額5195萬元。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全省推出眾籌、私人定制等互聯網行銷項目353個,帶動眾籌收入30多億元。預計到年底,可實現收入60億元。

  為實現“賣得好”,黑龍江省將原在秋後進行的農産品銷售工作提到産前,演繹出市場行銷“秋潮春鬧”的新變。今春先後主辦和承辦了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産業博覽會暨2017年貨大集、中國食用菌産業大會、中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中國蔬菜産業大會等大型國際國內行業展銷會。

  請進來辦展,走出去參展,黑龍江省先後在國內外舉辦黑龍江優質農産品展銷推介活動17場,簽訂合同和意向協議310多億元。

  伴隨行銷“提速”,“龍”字號農産品美譽度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影響力顯著擴大。權威第三方評估顯示,我省綠色食品的整體品牌衝擊力強,知名度、美譽度、推薦度在全國主要産地均位列第一。在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上,黑龍江省有3個品牌上榜“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5個品牌上榜“全國十大好吃大米”。

  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端頭”——無數個“第一次”,記錄著龍江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創造更多經濟活動,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奮鬥歷程。

  十一

  增加農民收入,建立持續增收機制,是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的永恒目標。

  一年多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産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

  2016年,黑龍江省被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省。13個縣(市)和海林寧安休閒農業示範帶同步試點,探索融合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模式。

  截至目前,13個試點縣(市)中開展産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達到604家,帶動入社農戶44045人;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44家,通過投資自建基地和與農民參股合作共建基地,形成了全産業鏈經營的發展格局;依託國投資金1億元,吸引社會投資26億元,投資興建農村三産融合項目97個;新上農産品加工項目103個,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2.9億元,新增農産品加工能力103萬噸;2016年融合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10.2億元。

  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撬動經營性收入增長。立足已經形成的1.3億畝土地規模經營條件,大力發展規模集約經營,通過提高單位資源産出率促農增收;大力發展專品種種植、訂單生産、綠色有機食品,通過提高供給側品質促農增收。2017年,全省圍繞加工需求的專用品種訂單面積1.35億畝;有46個縣建設“魚稻”、“鴨稻”、“蛙稻”和“蟹稻”基地110個、27.1萬畝,其中“鴨稻”畝效益近8000元,是普通水稻的16倍,“蟹稻”和“蛙稻”畝均效益也在6000元以上。

  圍繞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核心主題,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五常市、慶安縣被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單位,寧安市被列入有待完善規劃的30個單位之中;黑龍江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全面鋪開。

  2016年,五常市、慶安縣和寧安市的産業園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9510元、18900元和27000元,比園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30.6%、40.9%和70%。

  抓住黑龍江省級農民創業園建設契機,將農民創業園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全力推動農民創新創業,打造拉動增收新引擎。目前,黑龍江全省經農委推薦、被農業部認定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的園區有60個。上半年,黑龍江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20萬人,實現農民創業純收入2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1%、35.3%;帶動農民就業266萬人,帶動貧困戶脫貧近4萬戶。

  幾分耕耘幾分收穫。伴隨糧食生産的“十三連豐”,黑龍江省斬獲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十三連增”的驕人業績。2014年黑龍江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453元,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此後一直保持高位增長。即便是在增收形勢異常嚴峻的2016年,也實現了逆勢增長的好成績——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同比增長6.6%,高於全國平均值,也高於全國經濟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十二

  廣袤的黑土地,不僅是中國的大糧倉,還要變成中國最美的地方。

  秋高氣爽,行走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映入眼簾的是金色的稻海,搖曳的紅高粱……一派豐收的美景;走進鑲嵌在黑土地上的一個個村莊,看到的是村民祥和的笑容、整潔漂亮的村容村貌……遠處的豐收景色與人們喜悅的面貌,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圖畫。

  萬千美麗鄉村正成為大美龍江的一道亮麗風景。

  獲得感,是美麗鄉村建設給廣大農民最實在的禮物。

  哈爾濱市通過推進“四清”、“六改”、“四化”和治理“五亂”,1200個自然屯面貌一新;牡丹江市投入環境整治資金6870萬元,建立環境管護機制的村達到680個;寶清縣創新村級環境衛生保潔管護長效機制,在145個行政村組建保潔隊伍,每村每年給予1萬元補助,實現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集中化、管理常態化。 寧安市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了鄉村遊新産業,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致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首選,每年都能迎來百萬遊客,給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按照每年建成200個省級示範村的目標,近年來黑龍江省從規劃編制、資金整合、政策性貸款等領域入手,不斷加快各地示範村建設步伐。哈爾濱市投入56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6億多元,重點打造哈肇、哈同、哈牡、哈五、鐵通、哈雙等6條公路沿線美麗鄉村示範帶上100多個示範村。湯原縣爭取農業發展銀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政策性貸款1.95億元,重點用於30個示範村和10個精品示範村建設。

  村內道路、排水工程、農房改造、日常保潔、村屯綠化、鄉風文明……美麗鄉村建設點多面廣,既有大工程,又有軟文化,如何讓美麗鄉村留得住鄉愁,我省總結推廣了“能人帶動、産業拉動、社會資本推動、鄉村旅遊牽動、老區政策促動、村級自主建設”等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打造了哈爾濱“六路百村”示範帶、齊齊哈爾“百村千屯”示範帶、牡丹江“三帶四區”精品示範帶、佳木斯“一心兩沿一環”示範帶,通過示範引帶,初步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推進格局。

  據統計,2016年黑龍江全省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4萬戶,完成投資44.89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67處,解決了13.5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啟動了861村屯電網改造工程,投入資金20.45億元;綠化村屯1227個,硬化村內道路1200公里。如今黑龍江全省已有近7000個行政村建立了保潔隊伍,佔行政村總數的76.8%,村級保潔人員總數達到1.9萬人,成為扭轉農村環境“臟亂差”局面的主力軍。(記者 張桂英 黃春英 賈紅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