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糧”實體店無縫對接銷區市場

2017-11-23 08:36:11|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董健雄

  為實現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近兩年黑龍江省各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採取一系列行動,大力推進農産品銷售工作。

  黑龍江省農委聯合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綏化、雙鴨山,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後在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州等地舉辦優質農産品推介會,通過生産者與消費者、經銷商“零距離”對接,不僅打開了“龍”字號優質農産品在主銷區的銷售市場,還成功探索出“一個主産市對接一個主銷市、落地一個核心行銷網點、發展一批直營店或代理商”的辦展模式,哈爾濱在廣州、齊齊哈爾在南京、大慶在杭州、雙鴨山在深圳、綏化在上海,分別建設了黑龍江省優質農産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真正打造出永不落幕的展會,完美兌現了“今天您看到的,明天就能夠買到”的辦展宣言。目前,5家交易中心運行良好,充分發揮了産區連接銷區的平臺作用。

  省糧食局在國家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下,特推出“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專項行銷行動,現已走進上海、廣州、福州、深圳、成都等銷區市場,重點打造“黑龍江大米”和“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油”的品牌名片,在叫響和賣好黑龍江好糧油同時,也留下一批黑龍江優質糧油銷售實體店,無縫對接當地市場。

  “真沒想到短短兩天時間,一個普通的小區裏就能賣出4500斤大米。”日前,在“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走進深圳專項行銷活動”現場,居住在深圳十年的泰來縣人董清柏興奮地對記者説。這次專項行銷活動,讓董清柏實現了在深圳開一家黑龍江大米專營店的願望。原來,從家鄉泰來縣到深圳市工作這十年,董清柏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鄉黑龍江的農産品品質真好,越來越多的深圳消費者特別認可黑龍江的農産品,尤其是大米、雜糧等,但日常除了展會,他們卻很難找到能買到正宗黑龍江農産品的地方。因此,他萌生了開一家專營家鄉特産店的願望。每次黑龍江人來深圳辦展會,他都要去逛一逛。這一次,他遇到了泰來縣雲橋米業公司總經理劉鳳雲。董清柏的願望與劉鳳雲想在銷區建一個銷售實體店的想法不謀而合,經過一番細緻洽談,董清柏當即決定開店並與雲橋米業達成5000噸大米的購銷協議。

  黑龍江省優質農産品物流集散交易(深雙)中心總經理林春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自打去年12月揭牌運營,交易中心生意日益火爆,本地市民對黑龍江綠色優質農産品的認知度不斷提升,很多人都變成了忠實粉絲。中心經營的‘北田’品牌系列農産品,不到一年時間就賣出大米6萬噸、雜糧和蜂蜜等1000噸。”

  黑龍江省優質農産品物流集散交易(廣哈)中心董事長馬永平在電話中高興地説:“中心開業一週,銷售額每天遞增10萬元,很多在展會上買到我省優質農産品的消費者,特意驅車來到中心再次購買。他們都表示能吃到黑龍江有機、綠色、無公害的農産品,多跑點路,多花些錢也非常值得。”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截至目前,通過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州五地推介會平臺,我省有676個新型經營主體與南方發達地區的農産品經銷商簽訂合約及意向性協議974筆,涉及金額94.56億元。其間,在這5個地方分別建立了黑龍江省優質農産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目前中心所屬直營店208個,與中心有供貨代銷合作的門店達到2481個;333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入駐産品種類123個,銷售金額6.5億元;通過中心形成合約及意向性協議68筆,涉及金額7.3億元。目前,還有一些參展主體仍在積極與當地的農産品經銷商洽談。

  從上海到深圳、杭州、南京、廣州,每一個黑龍江優質農産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和黑龍江優質農産品直營店的開張,都打開了一個面向銷區的窗口,培養了一批“龍江綠”的忠實粉絲。從生意紅火的林春偉、馬永平到即將開店的董清柏,他們的故事只是我省農産品熱銷江南的一個小小縮影。在這背後,凝聚著全省上下創新行銷手段、拓展市場渠道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更折射出近年來大力度的農産品行銷活動,帶給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思想觀念、經營理念等諸多領域的變化。

  在日前落幕的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質農産品(廣州)推介會上,記者看到很多參展合作社帶來的産品都是真空塑封的小包裝,非常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還有一些參展單位推出了“套裝”、“環保裝”等多種形式的産品,“掃二維碼即送”、微信支付等頗受年輕人歡迎的行銷方式也比比皆是。現場品鑒體驗區的一場場美食盛宴,更是拉近了龍江“地道農民”與江南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據黑龍江省工商局統計,前三季度,第三産業新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315戶,同比增加55.9%,較上年同期提高59.8個百分點,新成立的農民合作組織已經把關注點從單純的生産向全面經營服務轉變。新登記的服務業農民合作社277戶,佔第三産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的87.9%,同比增長73.1%,較上年同期提高71.2個百分點,全省農民進市場、搞行銷、促增收的熱情越來越高。(記者 張桂英 宋晨曦 李志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