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種”出文化“莊稼”

2018-01-19 09:48:26|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岩|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依安文化大院“種”出文化“莊稼”

  時值隆冬,北風刺骨,沃野沐雪。行走在依安縣鄉間,處處可見紅紅火火文化大院建設給這裡的人們帶來的變化。依安的文化“莊稼”,紮根大地,填滿了村民的“精神糧倉”。

  冰天雪地文化大院扮靚農家生活

  室外零下30℃,依安縣陽春鄉和樂村前商家屯文化大院裏春意正濃。

  你方唱罷我登場,歡歌笑語聲聲響。大院主任張淑琴先來了段單出頭《回杯記》,一人多角,氣場十足;女村民宋金萍二人轉選段《馬前潑水》,身段曼妙,眼波流轉。

  高亢嘹亮樂曲《喜從天降》,秧歌舞蹈潑辣大方。火紅的扇子映亮了村民黃雅靜的臉頰,她説,這個冬天她學會在手機上編發“美篇”,把姐妹們的舞姿“秀”到朋友圈去,學唱學舞也是“求助”互聯網上視頻,她先對著鏡子揣摩每個動作,看自己做得美不美,學會了再教“舞動青春”秧歌隊的姐妹們。“忙時種地,閒時從藝,村裏人的日子天天唱著過。”説這話時,黃雅靜一臉的滿足。

  踩著咯吱咯吱的積雪,走進同處陽春鄉的民利村另一處文化大院,剛靠近黃藍相間的矮墻,就聽見從院落裏傳出的笑聲,這裡熱鬧得像趕集。説是文化大院,其實就是大院主任張鳳俠的家,她把自己家的房子挪騰出來,召集村民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每天來這裡唱幾句,跳幾段,下幾盤,早已是雷打不動的“慣例”。

  “半年種地半年閒,有了票子就耍錢”。過去,東北農村“貓冬”有蹲墻根、扯閒篇、喝大酒、打麻將等陋習,如今,文化大院建設,喚醒了村民們“冬眠”已久的文化需求,潤物無聲地促進了鄰裡和諧、鄉風文明。

  身著紅衣黑裙的葛雲蘭,讓人看不出已年近七十,她興奮地説,“吃了飯,老伴兒就緊著催我出門,姐妹們再在微信群裏一召喚,心早就飛到了文化大院,連我兒子也直誇我們扭得棒呢。”健身操、大秧歌、水兵舞,大院主任張鳳俠教得有耐心,姑娘媳婦、大娘大嬸們學得有勁頭。不僅在本村表演,她們還“巡迴演出”去了鄰縣拜泉。

  這樣的案例在依安的廣大鄉村比比皆是,依安積極推進自然屯農民文化大院建設,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在全縣993個自然屯裏建起了570個農民文化大院。

  在依安縣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長張廣茂眼裏,文化大院牌匾雖小,內涵卻大。他説,別看輕文化大院産生的輻射力,點亮這盞燈,就會照亮一大片。依安縣從建設文化大院入手,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十”是打造農民活動十大品牌;“百”是建成570個文化大院;“千”是組織千支活動隊伍和培育千名農民文化志願者;“萬”是實現20萬人參與活動。真正做到把文化活動辦起來,廣播喇叭響起來,電子熒屏亮起來,報刊書籍讀起來。

  走村訪戶,不跑腿就不出活兒,張廣茂深悟其理。2017年3月,570個大院符合方便群眾、庭院和室內寬敞、交通便利等條件,被選定為首批文化大院並被擇優扶持,張廣茂用46天時間將文化大院的牌匾送到500多個村子裏。他説,“這塊牌子,咱可要鄭重地送去,端正地挂上。”他經常天剛亮就出發,等到早晨機關上班的時辰,他已從五六個村屯掛牌歸來,一塊塊亮燦燦的“文化大院”牌子就這樣挂在了村民家門旁最醒目的位置。

  播撒文明種子助力扶貧攻堅

  農民文化大院建在村莊裏,活動在農民身邊,將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延伸到最基層,打通“最後一公里”,建一處文化大院,帶動一方活動,凝聚一方群眾。

  雙陽村是雙陽鎮駐地村莊,也是依安縣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所轄9個自然屯,現有貧困戶301戶617人。為了讓貧困戶早日甩掉窮帽子,村裏實施的扶貧項目正中靶心,新籌資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依安縣雙旺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養殖肉牛100頭,第一年收益分紅給貧困戶。正在著手落實的“一畝薯、百隻鵝、千袋菌”的産業扶貧工程,讓農民生活有了盼頭。農民兜裏有了錢,並不意味著鄉村文明的必然進步,沒有巧妙適度的引導,村子仍是一盤散沙。

  多一個球場,就可能少一個賭場,多扮個“名角”,就會少了口角。黑龍江省教育廳駐雙陽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謝偉對此深有感慨,扶貧工作隊為村文化廣場捐贈兩套籃球架後,村文化廣場上從此“好球”“再來一個”“加油”叫好聲不斷,一些人從“觀眾”變成了“隊員”,現在,村裏的人離開牌場到球場,不貪酒杯愛獎盃,還積極踴躍參加全縣的籃球比賽。

  “我們太需要文化大院了,這裡能舉辦各種文化活動,還能傳遞黨聲民意”。雙陽鎮副鎮長袁井賢説,扶貧政策再好,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不了解,執行起來就會大打折扣。在文化大院裏,村民們自發創編歌舞、快板和三句半,並將建立貧困戶檔案、宣傳醫療保險等內容加進去、演出來,讓好政策、好觀念入腦入心。

  夜晚,溫度驟降,雙陽鎮雙興村婁家屯文化大院裏人頭攢動,推開門,頓時,一股淳樸和親切涌上心頭。大院主任原忠凡和趙波兩口子都是文藝積極分子,在他們的帶動下,這個農家大院裏經常上演婦唱夫隨、姐妹同臺、全家上陣的好戲。

  雙興村也是貧困村,“千扶貧,萬扶貧,關鍵還是要扶好自己”。原忠凡一家每年種200畝玉米,她自己又是遠近聞名的玉米種子經紀人,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雖然不會把文縐縐的詞兒挂在嘴邊,原忠凡心裏明白,讓村民精神狀態和生活習慣改變了,也會提振扶貧攻堅的士氣。

  在村裏人的心裏點把火,把致富的願望燃起來,紅紅火火的文化活動就像“雙面膠”,一面促團結,一面鼓鬥志,“現在,就連誰家包粘豆包、凍餃子,大傢夥兒一塊齊上手,一年到頭忙在自家的田裏菜地,像這樣湊在一起真是久違”。婆媳和睦、孝敬老人、鄰裡團結,文化大院傳遞了正能量,原忠凡言語間難掩笑意。

  在依安,文化大院的院主任個個是農村文化志願者,也逐漸成長為鄉村文化發展的帶頭人,原忠凡們發揮著“種子效應”,把文化的種子播種下去,農村文化才能像莊稼一樣茂盛。

  如今,依龍鎮雙陽紅文化大院的金鳳雲帶領村民交流剪紙技藝,為傳承傳統民間文化搭建起平臺;解放鄉東勝村後拉拉屯文化大院的綜藝晚會、雙陽鎮吉利村吉利屯文化大院的曲藝創編也形成了特色。文化大院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副縣長魏艷芹表示,文化的種子,需要更多的陽光、雨露和空氣,也需要時間和耐心的積澱。下一步縣裏將加大對文化大院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文化大院特色化、品牌化、多樣化發展,獎勵優秀文化大院。不僅要讓文化的種子落地,更要創造條件讓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文化隊伍

  “表情再活潑點,動作再到位點。”文化活動室裏,舞蹈學員們依安在縣文化館老師劉月嬌耐心指導下,加緊練習。

  你或許難以想像,這些舞者都是與莊稼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農民,劉月嬌感嘆,她們的熱盼讓我們加密了下鄉傳授和輔導的頻率。她説,以往農民習慣“坐在台下看”,而農民文化大院紮根于農村,更多農民熱衷“站到臺上演”,由此他們從台下走上舞臺,從“看客”變為了“主角”。2017年9月依安陶瓷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來自300多個文化大院的千名農民手持綢扇,搖擺舞步,盡顯歡樂豐收的喜慶場面,一個個從扛著板凳坐等政府“送戲下鄉”的村民,實現了走上舞臺演戲的華麗轉變。

  這次輔導下鄉,依安縣文化館館長吳春青“雪中送炭”,為陽春鄉文化站帶來了期待已久的一台電子琴,文化站長何永梅欣喜地接過電子琴,看著館裏為下一站準備的禮物鑼與镲,又特別眼饞。

  文化大院的標配是“6+1”,“6”是指一個鐵皮書櫃,一個棋牌桌,一個U盤、一對麥克風和一塊農民文化大院的牌子,“1”是指對水泥硬化的大院再配備3至4件健身路徑。開展文化活動的器材和道具是大院的奇缺品,村民們對硬體和軟體的需求同樣如饑似渴。

  過去,辦培訓班得動員村民來參與,但現在根本不用擔心出勤率,何永梅站長介紹,冰天雪地正是開展室內培訓輔導好時節,前一陣子,齊齊哈爾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周洪儒老師來縣裏“結對子、種文化”,開辦曲藝創編大講堂,全鄉41個文化大院爭相要求增加培訓人員的名額。三天的時間裏,曲藝快板與歌詞創作、小品表演、晚會編導,在老師的教導鼓勵下,這些文藝能人和骨幹的創作欲得到釋放,表演欲得到激發,“大家都想上臺露露臉,辦村晚啥人才都不缺了”!

  “竹板一打響連環,聽我把扶貧來宣傳”,“低保戶,貧困戶,國家政策來幫助”,“精準識別村村有,步步都按政策走”,“改變思想等靠要,人窮更需志氣高”。這是村民中的文藝骨幹創作的快板,陽春鄉農民藝術團團長程達禮説,以前講政策,村民有時只聽個半懂,在曲藝專家指導下,寫出了這些好懂好記的歌詞,創編寓教于樂的説唱節目,“村民演,演村民,村民看”,引導村民爭創五星新農家,除陋習,樹新風,開啟圓夢小康的征程。

  這是一支“不走”的文化隊伍,依安縣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暨百萬文化能人培訓工程活動,針對全縣文藝骨幹和文化志願者做舞蹈、書法、曲藝、聲樂、攝影培訓。如果説“送”文化是定期把文化資源輸送到基層,那麼,常態化的“種”文化則是在基層建立文化的內生發展機制,為農村文化陣地“補血益氣”。

  “書屋就建在家門口,一有空閒去遛遛,沒事就到這裡看看書、讀讀報紙。”在依龍鎮中心村劉國中屯文化大院,一位村民手拿一本《農村養殖技術寶典》笑得合不攏嘴,“這書屋是俺農民不要錢的‘老師’,是搬不走的‘倉庫’。”讓農民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依安縣圖書館已著手先期在100個文化大院建設流動圖書閱讀角,每季度圖書在文化大院間流動一次,為村民們送上一縷書香。

  説話間,一波波的村民陸續走進了文化大院,屋外的雪還在飄著,落在窗上,落在院子裏,潤進每個人的心田。(記者 晁元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