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一座橋
認識王翯,純屬“偶然”。
記者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採訪特色農産品銷售時,恰逢王翯在當地的農民電商講習所裏給鄉親們“授課”,説渠道、説産品、説技巧,王翯講得頭頭是道,農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記者一問,原來王翯這幾年在農産品銷售領域創業,搞得有聲有色;再一問,原來王翯還是當地的“小名人”,2011年他從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到瀋陽一家國企設計院工作,“村裏人都羨慕得很”!沒想到王翯幾年後卻突然辭職,返鄉創業了!
“這小夥子很有點勁頭!”在旁的一位鎮幹部説。就這樣,記者和王翯嘮起了他的故事。
離開城市,返鄉創業——
“認為對的,只想堅持”
王翯是土生土長的黑龍江寧安人,2008年本科畢業後保送到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攻讀研究生。2011年研究生畢業後,王翯到了瀋陽一家國企設計院從事橋梁設計工作。“能把學了7年的專業知識投入到實際工作中,真的很興奮!”回憶起剛參加工作時的情形,王翯仍記憶猶新,“無論是參與大項目討論、還是加班加點搞測算,點點滴滴都很難忘。”
工作穩定、專業對口、收入也不錯,王翯最開始的感覺挺好,但時間久了,困惑也隨之而來。“每次回家一看到高速公路都修到東北邊陲小鎮的村口了,就有一種危機感。”王翯説,前些年國家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導致高速公路橋梁的市場越來越小,“活少了,設計人員卻沒少,這也算是一種過剩吧?”王翯感慨,“沒有一個廣闊的市場,再會遊的魚也施展不開。”
“從小在農村長大,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王翯坦言,城市裏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和國企裏循規蹈矩的工作環境,也愈發讓他有點不適應,關於未來,他也有擔憂和焦慮。“很怕自己哪天就失去了天性,失去了年輕人的活力。” 王翯扶了扶眼鏡,笑著説。
辭職創業的念頭在王翯腦海裏漸漸萌生。“我看過國外一家大型諮詢公司對於中國消費者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産品的需求很大。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出現的結果。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這裡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王翯説,“我的家鄉就在長白山腳,鏡泊湖畔,生態好、農林産品品質‘杠杠滴’!為何不試一試把這些好東西推向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造福家鄉的父老鄉親呢?”
説幹就幹。帶著對優質農産品廣闊市場空間的期待和奉獻家鄉的熱情,執著的王翯不顧家人的反對、朋友的挽留,收好行囊、賦詩一首,踏上了這條不太好走的創業路——
“朝來夕歸幾寒暑,匆匆行色披星途。白馬一匹慕玄奘,扁舟一葉羨陶朱。
前路漫漫逶迤行,夢想彼岸拭明眸。鉛華洗盡不留恨,無謂世人嘲與苦!”
堅守品質,優化行銷——
“當好優質農産品搬運工”
“你看,這些白頭髮都是這兩年長出來的。”王翯朝記者捋了捋自己的頭髮,打趣道,“有壓力啊!辭了那麼好的工作,還不得幹出點名堂來?”
2015年4月,王翯辭職回到家鄉,在寧安市東京城鎮註冊了自己的公司、搭建了互聯網銷售平臺後,便一頭扎進了田間地頭、山林水畔,開始了摸底調研。
“家鄉的農民太淳樸了!”王翯説,由於家鄉地處偏遠的東北邊陲,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的思想也就相對封閉落後,“農民只知道悶頭種地、幹活,卻不知道怎樣通過行銷提升優質農産品的價值。到頭來辛辛苦苦勞作,卻沒有獲得更好的收入。”
想要賣得好,産品是基礎。“一戶一戶跑、一家一家談。找到最可靠、最本分的農戶,當好産品搬運工。”在東京城鎮農民創業園為王翯提供的一個小展廳裏,一張張照片記錄了他寒來暑往、風吹日曬尋找最優質産品的腳步。“比如大米種植,我就和村裏的種地好把式簽訂合同,只種植施用有機肥的水稻。再比如林産品,我直接跑到各個林場裏和林農對接,收購他們在原始森林裏採摘的野生産品。確保源頭品質關,把天然有機的産品提供給消費者。” 談到優質農産品,王翯如數家珍,言語中透露著興奮。
“酒香也怕巷子深。家鄉農林産品質優價不優,吃虧就吃虧在行銷上。”王翯説。為了讓外界更好了解寧安農林産品的優勢,王翯騎著自行車、挎著小相機,用鏡頭捕捉家鄉優美的生態環境,並借助互聯網平臺把農林産品推銷出去:把農林産品的生産環境、種植過程、採摘過程用照片、視頻的形式呈現給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的年貨套餐、雜糧套餐、山貨套餐;以眾籌的形式售賣優質大米;每一件産品的外包裝上還有二維碼,一掃就能追溯産品的源頭……
“行銷不是瞎忽悠,而是通過合法合理的商業運作,把好産品賣出好價錢。”王翯創業,也有他堅守的初心。“現在優質農産品市場很廣闊,但亂象也不少。以次充好、模糊概念、以人工代替天然野生的不少。我還是想踏踏實實做産品,有一説一,不誇大、不忽悠。無論時代怎麼變,誠實守信還是根本。”
生在好時代,趕上好政策——
“鄉村振興,年輕人不該缺位”
王翯創業,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
“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民、農業都有很深的感情。”王翯感慨,“農民和市場打交道處於弱勢地位。我回鄉創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鄉親們架起一座通向市場的橋梁,讓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
王翯的三叔原先自己種植水稻,“每年一收穫就把原糧賣給糧販子,價格自己説了也不算數。也沒想著啥有機種植、自己加工成品米。”三叔説,“自從跟自家大侄子合作後,這種植方法有機了,加工後的成品米通過網絡賣上好價錢,我的收入也跟著長了不少,一坰地多掙了9000元錢,到哪去找這好事兒呢?”
幾年來,王翯通過與農民簽訂供銷合同的方式帶動農民增收。産品幾乎覆蓋了當地所有有突出優勢的林農産品,帶動了周邊12個鄉鎮數百名農民,增收幅度近30%,“我只保留合理的利潤空間,把更多的利潤讓給父老鄉親,讓他們在和市場打交道的過程中嘗到甜頭。”王翯説。
“農村裏多一些這樣回鄉創業的小夥子就好了!農民增收就有人帶頭了。”東京城鎮鎮長王曉春也對王翯豎起了大拇指。
王翯創業,還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動優質農産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加強農産品市場行銷,帶動農民增收,推出了不少好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牡丹江市也適時推出了“農民電商講習所計劃”,試圖打破該地農産品“優質不優價、增産不增收”的怪圈。
作為寧安市東京城鎮農民電商講習所的一名講習員,王翯對此充滿了希望。“鄉村振興大有可為,農民應該成為振興的主力。講習所計劃幫助農民在思想意識上架起一座通向市場的橋梁,這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如今,王翯已經利用各種場合為500多名農民講授了互聯網基礎知識和電商銷售的一系列知識,“我願意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分享給父老鄉親,讓更多人受益。”王翯説。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王翯的事業漸漸步入正軌,銷售額也做到了一年40多萬元。“更多的還是把自己定位為農民和市場的橋梁紐帶。希望盡到自己的微薄力量,幫助鄉親增收。”王翯對未來充滿期待,“鄉村振興發展的廣闊天地中,年輕人不該缺位!”(記者 柯仲甲)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