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現代農業領跑全國
原標題:龍江現代農業領跑全國我省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綜述
多年的奮力拼搏,鑄就了黑龍江在糧食生産和現代農業建設上的一個個輝煌。“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産區,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字字如金,既讓龍江人倍感自豪,又猶如指路明燈,開啟了黑龍江省領銜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篇章。
兩年多來,按照總書記描繪的藍圖,黑龍江省出臺了《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頒布實施了《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建立起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圍繞延伸農業産業鏈條,提升價值鏈,出臺了《全省加快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實施方案》和18個子方案,明確提出推進精深加工升級、龍頭企業提升等“十大工程”,發展米、稻、乳、肉等“十大産業”。省委書記張慶偉在省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部署,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農業戰線快馬加鞭,銳意改革,綜合施策,多點發力,闖出了一條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齊頭並進的現代農業科學發展之路,並以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遞交了一份鄉村振興的合格答卷。記者從省農委獲悉,2017年,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情況下,黑龍江省糧食總産仍然達到1203.76億斤,實現“十四連豐”,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有效發揮了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農民人均收入經受住玉米、大豆收購市場化減收和水稻收儲價格下調的嚴峻挑戰,達到12665元,比2014年增長21.2%,是近三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高於全省經濟增速,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抓生産體系建設鞏固提升綜合産能
一提到黑龍江省的五常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米、獨一無二的稻花香。五常大米好吃,幾乎國人盡知,但人們卻不一定知道五常大米的生産過程有多“牛”!如今在五常,通過國家統一認證的綠色水稻生産基地面積達150萬畝,按照有機水稻標準生産的基地面積80萬畝,其中通過有機認證的30萬畝。15家專業水稻研究所和15家水稻良種繁育企業、1000畝水稻原種基地及3萬畝良種繁育基地,為全市水稻生産提供可靠的種源;覆蓋全市的“1心24站262點”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佈局、益農信息站和物聯網綜合性管理平臺,不僅讓農戶從種到銷毫無後顧之憂,而且還實現了全市水稻生産自動化監測,實現了大米生産全程可視化、品質監管全程化,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舒心。
“五常大米式”的高標準現代化生産模式,如今在龍江大地比比皆是。
自2016年開始,黑龍江省在完善現代農業生産體系、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産能上大下功夫。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産”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産能。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嚴格堅持生態標準、田間標準、産量標準,重點實施生態保護、農田水利、田間配套、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工程“五大工程”,加快億畝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劃定,已經完成三江平原地區“兩區”劃定工作,今年將全面完成16670萬畝“兩區”劃定任務,全力打造糧食、重要農産品的核心産區和供給基地。
來自省農委的數字顯示,到2017年黑龍江省已建成5957.7萬畝生態高標準農田;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6.8%,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打造五常、慶安、寧安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單位,建設1000公里高標準科技示範帶,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93億畝次以上。
抓産業體系建設“頭尾”銜接整體升級
黑河市雖然地處高寒,但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態造就了大豆的生産優勢。近年來,這個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以培育優良品種為抓手,提高大豆畝産和品質,提高大豆生産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指示精神,依託生態優勢,統籌推進“種得好”“加工好”“賣得好”,把大豆産業打造成為全省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産業。2017年,這個市大豆播種面積1351.43萬畝,同比增長3.2%;通過開發新産品和園區項目建設,實現大豆加工産值77.4億元,拉動農民增收近7億元。
融合發展帶來了黑河市大豆産業的迅速崛起,完美詮釋了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的“威猛”。長期以來,黑龍江省雖有農業大省的美譽,卻難求農業強省的實力,産業體系不健全是重要因素之一。“以構建三個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既是指路明燈,又是催人奮進的號角。
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以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充分釋放一産“接二連三”功能,加快發展新産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加速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頭尾銜接、頭尾一體、整體升級,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産業鏈融合發展之勢,從根本上解決黑龍江省農業“量大鏈短”問題,促進黑龍江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産業化升級。
在創新利益聯結上,選定延壽等21個縣開展農村産業融合示範,推廣“農民+合作社+企業+品牌”等經營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完善農業産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三産融合上,採取政策激勵、示範引帶、服務指導等措施,鼓勵扶持農民創業向行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閒旅遊餐飲業等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産者向經營者轉變。
2017年,全省2000余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基地面積1.4億畝,帶動農戶340萬戶,吸納就業75萬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營主體、營業收入分別達到5703個、82.4億元。
抓經營體系建設下功夫提升價值鏈
作為“國家級示範社”,始建於2006年的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如今已是集種植、養殖、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産業化發展路上的“實力選手”。帶動全村345戶農民都加入了合作社,50%以上的農戶擁有小轎車,80%農戶到縣城買了樓房,樺林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2017年,合作社自主經營土地6.77萬畝,實現總收入6942萬元,戶均純收入4.5萬元。理事長吳德顯介紹説,由於堅持“八統一”生産模式,合作社每年僅統一購買種子、化肥就可節省50余萬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靠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人。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史的我們,進入新時代以來卻遭遇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現實尷尬,而無數類似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崛起,不但破解了這一現實問題,更讓人看到未來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無限希望與強大動力。
“現代農業是包含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在內的有機整體,要統籌抓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催生了我省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建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新戰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最大限度地激勵激活新型經營組織,發展合作化生産,促進農業農村農民與工業城鎮市民的有效對接;強化市場意識,通過現代行銷努力提升農業價值鏈。
目前,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發展到20.8萬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3億畝。伴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全省農民創業風生水起,呈蓬勃發展之勢,2017年創業純收入超過320億元;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社由生産型向生産經營型“提檔升級”,一改過去糧食主要銷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局面,有效加快了全省農業市場化進程,讓龍江優質農産品實現了走向銷區、走出國門、優質優價;“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理念深入人心,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越來越多,農業發展動能越來越足,龍江農業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分散生産向規模經營轉變;傳統生産向精準生産轉變;偏重田間地頭向注重市場端頭轉變……(記者 張桂英)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