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2018-11-29 11:27:07|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呂丹丹|責編:劉徵宇

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醫養社區。

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明水縣人民醫院。

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筆直寬闊的新建縣城公路。

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明水縣第一小學。

綏化市明水縣不忘初心謀發展情係民生譜新篇

  棚改後的向陽新城。

  在松嫩平原的西北部,有一片充滿生機活力的黑土地,那裏資源豐富、生態優良、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它就是位於北緯47°的秀麗小城——明水。近年來,明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民生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優先推進解決群眾關切、百姓關心的出行、就醫、入學和養老等熱點難點問題,讓全縣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與日俱增。一幅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畫卷,正在明水大地上徐徐展開。

  基礎建設全面提升

  百姓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明水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從37萬群眾所想、所需、所盼出發,把有限的財力用到刀刃上,創造了明水民生改善的歷史佳績。以民生改善為主線,明水堅持以建設全省一流民生和社會事業為目標,堅持新老城區一體化發展,不斷改善城鄉生産生活環境。從住房、道路、生態環境等基礎建設入手,高標準推進了城鄉公路、棚戶區改造、三供兩治等一大批民生重點工程,多元化、多層次推進城鄉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城鄉面貌得以明顯改善。

  交通環境大幅度躍升。該縣累計投入18.4億元,實施了202國道升級,海明、育戰公路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新增農村公路1000多公里,全縣交通大網絡初步形成。客運樞紐站建設項目即將投入使用,建設完成鄉鎮客運站11個,城鄉客運能力大幅增強。城市功能更趨完善。

  居住條件明顯改觀。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明水針對棚改房屋情況雜、拆遷難度大、地塊位置偏、市場預期緊、歷史包袱沉等難題,制定出臺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管理暫行辦法》,實行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自主、協同推進”的運作方式,創新推出了“五公開、五還權、五保障”的棚改徵收新模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明水已有超過1.2萬名城區居民徹底告別了棚戶區,住上了新樓房,更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明水棚改速度,棚改工作經驗入選省委組織部“三嚴三實”教程和省委黨校教學案例庫。明水還大力推行了以“五公開、五還權”為重點的棚改徵收新模式。共徵收房屋9780戶,拆遷面積77.27萬平方米,開發面積81.05萬平方米,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與此同時,明水堅持以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中心村社區化為目標,圍繞“一城、五鎮、四十五村”框架體系,提質擴容、城鄉互動,全面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全力推進“五型”城市建設

  為給明水百姓營造一個天更藍、水更綠,居住更愜意的生活環境,明水全力推進生態、園林、宜居、養老、文明“五型”城市建設。

  全力推進生態城建設。目前,明水已高標準完成造林7200畝,“三北工程”造林核查評比工作位列全市前茅。通過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取締違法造紙廠6家,淘汰黃標車447台,拆除改造小鍋爐23台。通過加快推進“三供兩治”工程,明水已完成凈水廠4眼水源井建設,鋪設改造供排水管線80公里。燃氣入戶工程有序推進,完成入戶近3000戶,累計新增集中供熱520萬平方米。垃圾處理廠投入使用,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加快秸稈“五化”利用進程,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在全市第一個通過國家級生態縣驗收。

  全力推進園林城建設。通過採取見縫插綠、動遷辟綠、廣泛增綠等措施,明水大力度加強綠地景觀改造,全方面提升綠化品質。截至目前,明水已在城區主次幹道累計栽植樹木44萬株,新增綠地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提升到11.8%。穩步推進的森林植物園建設,鋪裝完畢的濱泉漫行詩詞走廊,更是全面構建了集詩詞創作、休閒娛樂、運動健身於一體的城市慢生活圈。

  全力推進宜居城建設。近年來,明水累計投資3億元開展市政基礎工程建設,共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2312套,安居工程基礎得到全面夯實。開展了城區道路建設攻堅戰,新建和改造城區道路29條、32.72公里,新安裝路燈574盞,城區道路面積增加2倍以上,徹底打通了城市內外環線。

  全力推進養老城建設。依託國內養老領軍企業“幸福9號”,明水著手打造居家養老新模式,同時面向一、二線城市高端養老人群發展“候鳥式”養老。在建設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明水還對60周歲以上城鎮居住老年人發放交通補貼,並對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給予生活補助。整合人民醫院和五保供養中心等優勢資源,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推進了縣級醫養機構發力養老城建設,全社會愛老敬老氛圍進一步濃厚。

  全力推進文明城建設。以上善、厚德、健行為核心,該縣對全縣主次街路進行重新命名,極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通過持續開展“市民日”主題活動,每年評選孝心兒媳、道德模範等各類典型近百人,明水營造了奮進向上的濃厚氛圍,弘揚了文明、正義、進取、包容的市民精神。

  社會事業升級發展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面對全縣教育發展基礎差、底子薄、歷史欠賬多、群眾反響強烈的實際,明水縣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實施教育振興工程。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該縣教學基礎設施、師資整體力量、教學管理水準和教育發展氛圍等得到了極大提升,有力促進了全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明水連續四年將“教育十件民生實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以貫之抓推進、促升級。立足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播,解決農村留守孩子求學難等一系列問題。截至目前,該縣已累計投資近7億元,全面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濱泉中學、濱泉鳳亭小學、第四中學新建,第一中學、第一小學改擴建等工程,推進了城鄉13所公辦幼兒園建設。2012年啟動的濱泉中學建設,學校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1.3億元,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重點建設了教學樓、食堂樓、宿舍樓、體育場和綜合實驗樓,教學設施設備全部達到了全省一流水準。

  以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明水持續做好城內操場硬化、信息化班班通全覆蓋、農村薄弱校改造等教育十件民生實事,並成為全省第一個營養奶全覆蓋縣份。與此同時,明水還推行學區制改革,對小升初進行陽光分校,有效解決了擇校、擇師、擇班問題,一大批惠及全縣學子的實事好事紛紛落地變為現實。

  大力實施衛生滿意工程。明水先後實施了縣人民醫院、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院、康盈醫院異地建設和12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等工程,啟動了婦幼保健院、縣醫院外科大樓、中醫院康復中心和57個貧困村衛生室等建設項目,初步形成了佈局合理、結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通過積極推進“三網”覆蓋工程,明水成為全省唯一順利通過國家衛計委中期評估的縣,極大提升了全縣醫療服務工作的層次和水準。縣醫院外科大樓項目總投資3150萬元,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設有床位115張,計劃明年竣工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後,將極大的改善明水群眾的就醫環境和品質。

  著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校園文化、市民文化、社區文化、鄉村文化、機關文化等“十大文化”品牌為統領,明水推行了“上善明水、生態福城”為主題的城市文化。明水棚改主題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省、市、縣各級參觀團體360批次,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之城正在黑土地上加速崛起。

  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堅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切身、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明水紮實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工作。通過深入推進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城鎮年均新增就業5000人,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內。

  城鄉養老、低保、農村五保標準全面提高,保障範圍持續擴大。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9%,養老金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達100%,在實現應保盡保的同時,更織就了一張嚴密的民生保障網絡。以脫貧攻堅為契機,明水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改造農危房5432戶,讓更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經過不懈努力,明水全縣已累積形成民生領域固定資産26.3億元,為明水百姓的幸福生活,縣域經濟的振興騰飛,積累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回顧明水的“民生路”,留下了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的紮實腳印。

  一項項民生政策的出臺,一個個民生項目的建成,一張張民生和諧的笑臉,無不彰顯著明水縣委縣政府的民本情懷。為了讓37萬明水人民能夠過上更加殷實、更加有保障、更加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一份黨政心繫群眾、苦幹實幹,群眾盡情分享、樂在其中的民生和諧“答卷”正在從容書寫。正是因為心中有民、全心愛民,明水才把民生事業實實在在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今日的明水城區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經濟高速發展,已建設成為一座文明和諧、宜居宜業的國家級生態縣城。在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推進東北振興重要講話和考察我省重要指示精神的關鍵時期,勤勞質樸的明水人民,正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昂首挺胸,闊步前行。(圖/文 高偉 記者 程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