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愚公精神”護航中國“最冷鐵路”線
滲出的水瞬間將棉手套牢牢凍住,劉剛只好抽出一隻手繼續進行上水作業。(高遠 攝)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報道(于靈爽):午夜2點多,正是一天最難熬的時候。黑龍江塔河火車站上水工劉剛像往常一樣精神兒站在上水井旁,為即將進站的旅客列車加水。
水流冒出的瞬間凍住了棉手套,劉剛立即用赤裸的雙手抓住水管為列車開始加水,幾分鐘內雙手被凍得由肉色變成紅色,隨即又變成滿是冰碴的白色……
完成上水工作後,劉剛才鬆口氣説:“當了10年上水工,這樣的工作環境已經習慣了。”
在“中國最冷鐵路線”上,所有一線職工都像劉剛一樣,他們把寒冷、艱苦、堅守當成了工作常態。近日,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報道組採訪報道了中國最冷鐵路最具代表性的一線職工。
塔河站上水工劉剛:“再幹10年上水工沒啥了不起。”
塔河縣的冬天4點多就黑了下來。上水工劉剛為旅客列車加滿水,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休息間。他邊在暖氣上烤手套邊説:“這樣的環境已經算不得什麼,要是再幹10年上水工,也沒啥了不起的。”
劉剛説:“塔河是所有途經這裡的旅客列車的供水點。很多人不知道,旅客在列車用開水泡面、泡茶和洗漱用水,都是上水工在6分鐘內加滿的。”他比劃著説:“列車上水口與排水口距離較近,每當列車停靠並加水時,無論上水工在下邊怎麼喊,旅客仍然如廁。夏天常常被澆得一身污水或糞便,冬季一整就是滿身的‘臭冰溜子’,咱的工作就是這種性質,已經習以為常了。”
劉剛穿上禦寒的棉衣準備進行上水作業。(高遠 攝)
10年中,劉剛有7年的“年三十”因工作沒與家人團聚過。10年中只有一次請假帶著女兒到哈爾濱看病。面對如此的艱苦工作環境,他從來沒有向站領導提出換崗的要求。
劉剛至今對孩子有病或者家裏有急事而幫不上忙感到難過和無奈,但他覺得既然選擇了這個崗位,就要繼續幹下去。
漠河站調車員王浩:“8年超負荷工作挺過來真不易。”
12月13日晚上9點半,中國最北極的漠河火車站調車員王浩頂著寒風從作業場回到休息間。他是下午兩點多進現場進行推進作業的,到現在差不多快6個小時。6個小時除了吃飯的半個小時,王浩不間斷地在零下34氣溫下作業。從最暖的零下34度到最冷的零下50度,調車員王浩一幹就是八年。
寒風中的王浩緊扎腰帶,不時用手持電臺進行指揮。接受採訪時,他習慣性搓手取暖説:“零下30度穿棉褲,40度棉褲裏面加絨褲,50度防寒取暖靠跑步”。這就是調車員形容冬天工作的真實場景。
漠河站調車員王浩在寒風中完成調車工作。(高遠 攝)
每年進入數九天,各地調配的物資車輛增多,王浩和他的徒弟一進現場就是一天一夜,休息和吃飯全算上只有兩三個小時。常常累的坐在椅子上就睡著了,煙卷燙到嘴唇才能醒。有時累得一頭紮在床上怎麼叫都不醒,早上下班累得不知道怎麼回得家。
在這樣的極端艱苦的環境下,王浩所在的調車員班組在8年中實現零失誤、零事故。8年中王浩帶領的調車員班組多次獲得車務段“先進班組”稱號,他本人連續兩次獲得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先進個人”。
4182旅客列車:“奉獻20年的百姓‘生命線’。”
12月14日早晨6時許,天黑得分不清東南西北。從滿歸鎮始發的4182次旅客列車向幾百公里以外的根河市行駛。一路上列車停停走走,乘務員對剛上車的旅客噓寒問暖。途經一個只有一戶人家,名叫“阿烏尼”的停靠點,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人登上火車與大家打著招呼。他説他是中國最牛的旅客,每天都有“專列”到他家門口來接送。
4182次旅客列車所行駛的牙林線鐵路,沿途人煙稀少,居民居住分散,經濟相對落後,百姓人均收入較低。多年來4182次旅客列車的票價基本沒有上調過。432公里車票僅37元,平均每公里7分錢。這種只有投入,沒有效益的旅客列車,被稱為沿途百姓的“扶貧列車”。
雖然乘客不多,列車長房國斌還是密切關注每節車廂的情況。(高遠 攝)
由於低廉的票價、地域的唯一性和特殊性,4182次旅客列車已成為百姓依賴的唯一交通工具,被沿途百姓親切稱為“生命線”。
列車長房國斌説:“這趟列車走著走著就是20多年,其中經歷了從大鐵路時代到新時期的轉型。列車服務也從固定的模式走向了真誠為沿途百姓處處著想的最佳狀態。”在停車期間,海連車隊黨總支書記吳明生説:“每一個乘務員兜裏都揣著幾樣常用的急救藥。剛才一名旅客犯心臟病,我給他服用速效救心丸,現在好轉了。正是這樣的優質細心的服務,才贏得了沿途百姓管我們叫‘最溫暖列車’。”
金河檢養工區:“堅守‘冷極村’35年不算啥。”
12月14日早晨,金河檢養工區除了留守職工外,養護工全部出動,冒著零下38度的嚴寒,利用沒有火車通過的“空窗期”,在一個叫“靜嶺300”鐵路線上清冰除雪,為過往列車排除安全隱患。
下午,養護工在工區長張殿國的帶領下,來到幾公里外的鐵路線上,用液壓起撥道器將鐵軌頂起,塞進毛石,再將臉貼在刺骨拔人的鐵軌上進行目測,每施工一延長米,工區長張殿國就要跪下目測一次,一千米的距離就要下跪1000次。現在,張殿國除了夏天最熱的那幾天外,一年四季膝蓋幾乎都套著皮護膝。
工區長張殿國跪地檢查鐵路。(高遠 攝)
張殿國説:“這個工作春秋季節還好説。冬天干,臉被鐵軌冰得受不了,夏天又被高溫的鐵軌燙得禿了皮。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減少旅客列車的振幅,讓旅客坐的更舒適。”
1984年,活蹦亂跳的小夥子劉丙臣調到金河養護工區後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崗位。如今他已是兩鬢斑白,年過五十的“老一代”養護工。他説:“在金河養護工區工作的34年裏,最難熬的不是歲月,而是漫長的冬天。最恐怖的是數九天呼嘯的狂風。夜裏,大家憑著防火旗幟快速抖動的頻率,聽著電線被寒風刮出的尖銳“哨聲”,看著窗戶越結越厚的冰花和鼓起包防寒塑膠布就知道,這段天氣上線工作要遭點罪了。
工區長張殿國説:“這些年,金河養護工區幾乎沒有一個職工因懼怕寒冷和艱苦而離開崗位。特別是工區在“冷極村”內,就是在氣溫零下58度的那段日子裏,職工們也照樣上線作業,施工和維護。他們深知責任重於泰山。”
“嶺北”五等小站:“64年時光幾代人初心不改。”
12月15日中午11時32分,4181次列車緩緩進站,休假21天的值班員周玉龍下車後,站長孫冬生握著他的手就再也沒撒開。
一進值班室,周玉龍趕緊掏出手機,把自己去成都看望孩子時拍的各種照片給大家看。周玉龍指著小站窗外的大山説:“這裡抬頭是大山,仰望是高山,鐵路南北還是山,身後是看不到頭的群山。除了24小時值班,沒有什麼樂趣。我的任務就是把所有的新鮮事用照片拍下來,讓大家高興一陣,因為這裡太寂寞了。”周玉龍説:“就拿我們孫站長來説,他身在鐵路,卻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更沒坐過飛機,這次他給我的特殊任務就是拍坐飛機的照片。”
周玉龍(右)為同事展示自己的“攝影作品”(高遠 攝)
嶺北站台南側最顯眼的一塊巨型大石頭,是職工人拽肩扛運到山上的。“高山雪嶺”四個紅色大字在陽光下分外耀眼。從中能感受到64年中,幾代嶺北職工初心不改,堅守崗位的恒心。
車站內的一副對聯道出了嶺北職工面對寂寞,牢記使命的心態:“嶺高,風霜雨雪伴和諧小站;心齊,安全暢通我樂在其中”。
墻壁上挂滿了各種獎狀,這是嶺北小站幾代職工用寂寞的歲月,為守候一方平安,保證過往列車安全暢通所獲得的全部榮譽。
64年,嶺北小站迎來送往的會車達到18萬多次,竟然沒出現過一次失誤。
嶺北站職工暴雪天氣清理鐵路道岔,確保火車安全通行。(資料圖 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一段最北部千余公里的鐵路線上,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一線員工所做出的奉獻和堅守,構成了一幅壯美的挑戰嚴寒、不畏艱苦、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恢弘畫卷。他們是這條鐵路線上最突出的先進典型和榜樣,是新時期鐵路戰線上最可愛的人。他們用“愚公精神”護航在中國最冷的鐵路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