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市古驛小鎮書寫多彩民俗風情 文化旅遊鑄就和諧幸福家園
原標題:古驛小鎮書寫多彩民俗風情 文化旅遊鑄就和諧幸福家園
座落在局址內的驛園公園。
滿漢雙文的倣古巨印。
位於生態小區內的鐵道兵紀念碑。
十八站局北出口的倣古門樓景觀。
驛園公園內的黃金之路紀念碑。
十八驛民宿給遊客打造遠方的家。
每年一度的鄂倫春民俗文化節吸引著八方遊客,年帶動旅遊收入達500余萬元。
、
西出口大紅燈籠。
秀美驛站民族風——十八站林業局推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紀實
夏日的古驛站,涼風送爽,山巒疊翠,秀水澄澈。
散發著濃郁民俗色彩的薩吉滿盛山,帶您走進神秘的世界;舊石器時代遺址、驛站公園、倣古門樓、倣古巨印、驛字石林……讓您感受百年驛站厚重滄桑的歷史;秀美的界江美景,4.6公里的燈籠隧道,使您體味到詩意中的浪漫。從青山綠水到歷史文化;從人文景觀到生態旅遊;如詩如畫的古驛小鎮以其獨特魅力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流連忘返。
從獨木支撐的資源型經濟,到遍地開花的全域旅遊,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在驛站大地蓬勃興起。近年來,十八站林業局立足區位、資源、節點等特殊優勢,以文化旅遊品牌打造為突破口,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運作,著力打造“古驛文化旅遊小鎮”,走出了一條文化與旅遊“聯姻”的新路子,奏響了一曲文旅“聯姻”的新樂章。
挖掘特色民俗 感受鄂族風情
相約古驛站,感受鄂族風。盛夏時節,風和日麗,約上三五好友,走進位於14公里處的十七站管護區鄂倫春文化園,濃郁的民族特色、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沿路而行,途徑阿尼湖、風調雨順圖騰柱,即到薩吉滿盛山,近2000公頃的景區內18.8米全國最大的薩滿頭像、七星棧道、九曲通聖與白樺林、奇石、山景交相輝映,日月廣場、撮羅子、安嘎酒家眾多景區點綴周邊。置身盛山,古老的薩滿文化、鄂族風情帶著悠悠歲月洗禮,化為內外兼修的神韻。波光粼粼,泛舟阿尼湖,微風過處,湖面泛起層層漣漪。安嘎酒家飄出的陣陣香味上演著別樣的精彩。
薩吉滿盛山被鄂倫春族稱屹立奇神山,這裡是鄂倫春族人祭祀薩滿和山神白那恰的地方。“盛山”奇石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巧奪天工,構成了一幅神韻流動、蔚為壯觀的天然畫卷。近年來,十八站林業局借助施業區內橫跨白銀納、十八站兩個鄂族鄉這一區位優勢,以挖掘鄂倫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切入點,對鄂倫春民族的衣食住行和薩滿民俗起源、神靈崇拜等極具民族特色的內容進行整體打包,設計景點。投資544萬元建設了“薩吉滿盛山”景區,景區利用情景再現、修舊如舊、復古還原等手段,全面展示了薩滿文化的歷史風貌,成為充分展示鄂倫春和薩滿文化、民俗民情的旅遊勝地。連續兩屆的鄂倫春民俗文化節,更是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年接待遊客近20余萬人,帶動旅遊收入達680萬元,局址內各大賓館、旅店、飯店全部爆滿,參與旅遊産業發展的個體戶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再現驛站文化 打牢發展基底
一程山水一程歌。十八站地處黑漠公路“黃金節點”,古驛路貫穿全境,獨特的地理優勢,壟斷性的旅遊資源成為林業局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基底”。近年來,林業局充分挖掘和激活驛站文化,以“邀您讀懂中國十八驛站”為主題,收集整理民俗文化、歷史故事、民間傳説135篇。同時,對現有的文化産業資源進行了摸底調查,編寫了《演繹神韻古驛站,品讀最北燈籠城》《十八驛站的記憶》《中國十八驛站》等多部作品集和旅遊景點宣傳圖冊。
把發展文化旅遊産業作為調整産業結構的突破口,超前部署、精心謀劃,聘請北京華漢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制定文化旅遊産業長遠發展的1個總規和4個詳規,按照“保護、挖掘、傳承”的工作思路,先後建設了驛園公園、文化體育中心、驛站博物館、文化創意中心等場館,完成了大燈籠、鄂倫春文化園、驛字石林、倣古巨印、倣古大門、倣古驛站等景觀景點建設,申請註冊了“中國燈籠城”“十八古驛站”的商標,完善了東出口和驛站老街景區景點配套設施。將資源管護站、防火檢查站植入旅遊接待和服務功能,逐步打造旅遊風景道和自駕遊風景帶。發展旅遊康養業,利用閒置棚改樓房,打造家庭式“民宿”,為遊客打造“遠方的家”。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精心設計理念,使遊客通過眼觀、耳聞、互動,體驗十八驛站厚重的文化,實現文旅和經濟的“比翼齊飛”。
林業局先後被評為“國家森林古驛小鎮”“第四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中國避暑養生休閒旅遊最佳目的地”,薩吉滿盛山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品歷史、觀山水、逛盛山、遊公園……文化因旅遊而興盛,旅遊因文化而精彩。通過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十八站局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必將迎來新的春天。
文化引領 多元發力 十八站林業局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古驛小鎮
十八站林業局把全力打造“古驛文化旅遊小鎮”作為推進林區轉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完善工作機制、超前規劃投入、創新工作模式、活躍文化活動,全力推進文化産業建設,進一步激發了全局職工群眾建設“文化強局”熱情,文化産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搭建平臺 著力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只有貼近社會文化發展需求,實現職工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才能更好地提升林區文化的軟實力,激發轉型發展的新活力。十八站林業局把文化建設作為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下發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産業實施方案》,形成以文化規劃為龍頭,以文化工程為載體,以考核督查為抓手,以經費補助、表彰獎勵為杠桿的文化工作機制。同時,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先後投入240萬元對林業局文體中心進行修繕,建立起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大廳,在驛站公園設立了150延長米的文化長廊,修建2萬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廣場,安放各類健身器材48套,為加強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超前規劃 著力推進文化産業體系建設
文化産業是幸福産業、朝陽産業,更是形象産業、實力産業。十八站林業局依託歷史人文特色優勢,把文化産業作為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以打造十八驛站生態文化旅遊園區為切入點,聘請北京華漢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文化旅遊景點進行整體規劃,利用黃金自駕區位、驛站民族文化和林業産業3大優勢,先後建成了鄂倫春民族文化園、驛字石林、驛園公園、燈籠隧道等景區景點。組織近百家超市、飯店、旅店等服務行業進行文化旅遊産業座談會,簽訂文明服務承諾書,倡導健康向上的經營秩序,組織力量製作網絡宣傳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對外宣傳文化旅遊資源,全局文化産業發展氛圍日趨濃厚。
教育引導 著力豐富群眾文體活動內涵
文化工作的著力點在基層,只有面向公眾,才能激發職工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為了讓全局職工都能共享文化陣地建設成果,投入30多萬元在林業局文體中心和5個基層單位建立了職工書屋,採用流動“職工書箱”的形式把書屋建設向基層和職工一線延伸,為在管護站、瞭望塔工作的職工送知識、送文化、送技能。製作書箱、書櫃27個,配備文學、藝術、政治、種養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書籍2000余冊。全局有13個管護站的職工通過學習種養實用技術,在管護的同時發展了養蜂、養羊、養鴿等增收項目。組建了書法、繪畫、攝影、舞蹈、音樂和各種棋類、球類協會16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系列比賽,讓群眾性文體活動月月有安排、每季有主題。
十八站林業局牢牢抓住“文化強局”建設目標,不斷創新創優文化工作,全面提升十八驛站的整體形象、綜合素質和競爭實力,讓古驛文化旅遊小鎮在全區轉型發展中綻放光芒。
發展旅遊産業 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十八驛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秀美的界江風光、豐富的鄂倫春民族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為發展旅遊産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借助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十八站林業局持續發力旅遊資源有效整合,不斷提升景區內涵,豐富旅遊新業態,發展特色旅遊,實現旅遊年收入達680萬元,鼓起了群眾的腰包。
職工張野在局址內的古驛路開了家飯店,年收入20余萬元,當問到這幾年的發展,張野樂得合不攏嘴,他説:“過去我是從事主伐生産的工人,停伐後,一度很迷茫,後來看到林業局大力發展旅遊産業,我就借助地處古驛路來往遊客多的這一優勢,開辦這家飯店。剛開始遊客並不多,隨著多個旅遊景點的建成,吸引了大量遊客,我的年收入也從不足2萬元提高到現在的20余萬元。”
在十八站的昌盛街,職工於虎2015年開了家山特産品經銷店,年收入達10余萬元,他説:“每年6~9月途經這裡的遊客特別多,看到咱們的産品愛不釋手,都買一些送給親朋好友。”
在十七站管護區,薩吉滿盛山景區成了職工的重要收入來源,獨特的民族符號、豐富的薩滿文化,每年吸引近10萬名遊客,帶來旅遊收入20多萬元。
十八驛民宿有40戶投入運營,可同時接待遊客數量150人,年營業收入實現50余萬元,帶動全局文化旅遊收入達680余萬元。
白銀納管護區依託地理優勢和吳八老島的歷史文化,開發界江旅遊及“江上人家”餐飲項目,重點推介本地農家菜和江魚宴,年接待遊客200多批次,營業額達到20余萬元。
十八站管護區在“65生態園”打造生態文化景區園,形成了集食用菌、生態豬、冷水魚養殖和糧食酒釀造、水上觀光為一體的管護區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年創産值達幾百萬元。
永慶管護區以開發旅遊産品為突破口,成立了楊柳岸根藝廠,使一堆堆廢樹根變成了“金疙瘩”,産品遠銷全國20余個地市,實現年收入10余萬元。
通過旅遊資源與境內優勢資源有機結合,十八站林業局的旅遊産業日益紅火,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劉曉東 申玉泉 記者 張清 林撰文)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