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全國人大代表張子林:做好“黑土地”大文章 蹚出農業現代化新路子
2021-03-08 16:40:45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劉才星責編: 周經韜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呂丹丹):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新聞發佈會在京召開。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子林表示,農業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黑龍江必須擔起的時代重任,是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血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1

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子林在會上發言 攝影 徐旭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産業帶,下大力氣保障十四億人的糧食安全再次做出了部署。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打造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龍江樣板’,我們必須努力貫徹,義無反顧抓推動、抓落實。”張子林説。

  綏化是黑龍江的農業大市,據張子林介紹,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綏化發生了巨大變化,初步實現由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由單一的農業生産向三産融合轉變,正在向農業強市邁進。

  在張子林看來,綏化是黑龍江的縮影。他介紹,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黑龍江省又向農業現代化目標邁進了一大步。一是糧食總産量、商品量和調出量保持全國第一。2020年,黑龍江省糧食實現“十七連豐”,總産量1508.2億斤、佔全國11.3%,商品量佔全國八分之一,調出量佔全國三分之一,黑龍江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鞏固。二是農業農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黑龍江省不僅完成了“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還探索創新了蘭西縣土地託管模式,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三是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黑龍江省原有的20個國家級貧困縣和8個省級貧困縣2020年已經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而綏化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5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貧困縣全部摘帽,4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6.7萬貧困群眾全部脫貧。四是縣域經濟加速發展。黑龍江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打造縣域支柱産業,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63%,糧食加工轉化率達68.3%,目前縣域地區生産總值佔全省比重達到43%;同時,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公共服務、生態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也都取得重大突破。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張子林説:“全力推進龍江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將重點要抓好兩方面工作。”

  張子林表示,一方面,黑龍江省將做好“黑土地”這篇大文章,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産業帶建設任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十四五”黑龍江將把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高到1600億斤新臺階,依法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守耕地紅線。另一方面,黑龍江省將做好“現代化”這篇大文章,率先蹚出農業現代化新路子。在動力上,突出抓科技,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打好大豆、水稻、玉米種業翻身仗,打造全國科學種田的樣板,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挑上金扁擔。在産業上,突出抓融合,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推動農業全産業鏈融合發展,到“十四五”末期實現農業項目招商引資6500億元,打造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萬億級産業集群,實現農業産業優化升級,帶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在振興上,突出抓銜接,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準,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統籌推進農業農村改革、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依託。張子林表示,黑龍江省將認真落實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推動生態建設文明建設實現新突破”的要求,讓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讓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