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
2022-01-10 18:08:36來源: 龍頭新聞編輯: 牟海微責編: 周經韜

  2022年元旦剛過,泰來縣和平鎮建設村幸福車間就熱熱鬧鬧地開工了。7時,53歲的王秀麗就來到離家500米外的車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是車間的技術能手,揀選、裁剪、編織、整理,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建設村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12個自然屯,總人口3221人,建檔立卡脫貧戶159戶307人,曾是泰來縣建制村中貧困人口最多的村。幸福車間設在建設村村委會大院裏,面積130多平方米。正值冬閒時節,為了讓姐妹們能多收入些,車間主任張秀秀從縣裏的編織廠拿了比平時更多的訂單。節前,她還將原材料挨家挨戶送上門,讓大家過節在家也能抽空編織掙錢。兩年來,張秀秀帶領幸福車間30多名女工,編織汽車靠墊、坐墊、椅墊4000多件套,實現産值80余萬元,獲得報酬20余萬元,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幫助8戶村民成功脫貧解困。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9

泰來縣和平鎮建設村幸福車間

  4日一大早,記者驅車500多公里來到這裡採訪,笑談中感受著龍江鄉村振興中農民的幸福和希望。

  自豪:村婦變身女工 月月有收入

  過去,建設村由於地處偏僻、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産設施落後,村級班子軟弱渙散,幾乎每天都有村民來要賬。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省政協駐村工作隊認為,輸血式扶貧只能治標,唯有抓産業扶貧推進,造血式幫困,才能拔掉貧困根,走上富裕路。

  足不出戶,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張秀秀覺得像是夢。她自己都沒想到,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通過學習編織,不僅成為了村裏扶貧車間的一名女工,如今還成為車間的管理者、姐妹心中的主心骨。她説,這一切要感謝省政協駐村工作隊。

  2017年,駐村工作隊從省政協機關申請經費,組織全村30余人到廠家進行編織技能培訓,這些人大多是留守的婦女和老人。考慮到不用投本錢,更不用背井離鄉,平日還能務農,照顧到家庭,於是30歲出頭的張秀秀主動報名。她説:“有些人半途退縮了,我想著,先不管掙不掙錢,能學門手藝也是好的。”她靜下心苦練技能,熟練掌握了手工編織技巧,從一天只能掙幾元錢的“生手”,逐漸發展到一天能掙幾十元的“業務通”。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9

工作中的女工們

  在省政協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2019年7月,村裏與廠家簽訂了加工合同,成立了扶貧車間,並把車間主任這個沉甸甸的擔子壓到了張秀秀肩上。她把當初一起學習的姐妹聚到一起,統一思想、鼓勁打氣,再挨家做動員。起初村民都不願意來車間幹活,寧願“躺賺”政府補貼,也不吃這個辛苦。加之車間工作有正規的作息制度和管理規範,使得靠天吃飯、習慣了懶散作息的村民們觀望情緒很重。通過不斷地宣傳走訪,村民看到了在車間工作實實在在掙到了錢,也陸續來車間學習,慢慢地扶貧車間從三五個人發展到如今的30多人,成了村民的幸福車間。

  胡淑琴家在2017年因病被納入貧困戶,省政協駐村工作隊幹部多次入戶動員她到車間工作。她起初想應付了事,編得慢,掙得也少。但通過張秀秀不斷地帶動,胡淑琴觀念明顯轉變,認識到自己不能坐著等吃食,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她告訴記者:“我每天來到這裡,跟大家一起工作,説説笑笑,身體也好了很多,現在每月能掙600多元錢,為家裏減輕了經濟負擔,沒想到我69歲還能有工作掙錢。”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9

胡淑琴一邊編織一邊與工友們開心地聊天

  如今,幸福車間的女工們各個都是能手,在全縣扶貧車間編織競賽中,建設村連續兩年獲得全縣集體第一名的好成績;2019年斬獲個人技能競賽2個第一名,2020年獲得個人技能競賽3個第一名。

  省政協駐村工作隊隊長趙大勇説:“我們建立幸福車間的初衷,就是立足當地群眾的實際,將産業鏈條延伸到鄉村,開闢讓貧困群眾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渠道。特別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幸福車間作為小微企業的雛形,在鄉村産業振興上將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幸福:從富民到富村 産業興人氣旺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基石,生活富裕是目標。

  建設村黨支部書記付玉華向記者介紹,在省政協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和幫助下,村裏依託系列扶貧産業項目,爭取到省、市、縣專項資金支持,推動多個特色産業落地實施。

  組建富民機耕隊,成立村農機合作社。近年來累計投入280多萬,購買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鏟車、翻鬥車、打捆機、牽引機等大型農機設備17台套。農機社實現凈收入34.5萬元,村集體實現增收19萬元。

  新建40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已建成投産,實現並網發電。脫貧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利用光伏發電收益開發公益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12人。

  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為建設村發展持續注入動力。利用80畝閒置林地栽種榛子樹。採用村集體+農戶模式,由農戶認領栽種,前三年不收取費用。今年榛子樹已挂果,明年將在全村大面積鋪開種植。

  建立扶貧車間。除了手工編織汽車坐墊,還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産花毽子的製作和傳統柳條工藝品編織,擴大了農民增收渠道。

  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開發利用與産業扶貧緊密結合。帶動貧困戶嵌入産業鏈各環節,獲取地租收入、務工收入和股份分紅等,形成穩定的産業幫扶共贏機制。在脫貧戶中聘用14名護林員和保潔員進入公益性崗位,戶均收入4000元。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9

李財站在新房前,旁邊就是他曾經住過的土坯房

  産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留守農民就近就業、脫貧增收的問題,釋放了新的人口紅利,而且有效破解了基層信訪案件多發頻發的問題,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脫貧前,建設村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老大難的村,而近3年來無一人上訪。“隨著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組織力的不斷增強,村集體收入的不斷增加,讓我們有能力為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了。”趙大勇説。

  福利局屯離建設村中心屯最遠,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僅有10余戶20多人居住,大多是老年人。走進福利局屯村民李財家的院子,趙大勇指著一側倒塌的土坯房告訴記者,他第一次到李財家走訪時,他就住在那裏。

  80高齡的李財仍能生活自理,兩個兒子都到外地打工。他説,他早就脫貧了,現在一家年收入能在2萬元左右。2017年村裏給他蓋了新磚房,生活也有了很多起色,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經常關照他,送來米麵油等生活物資,吃穿不愁,還有富裕。“現在我很知足,也感覺到很幸福。”李財笑著説。

我的家鄉我的村|建設村:做好小産業 敲開“幸福門”9

夕陽映襯下的後五合屯雙合小區

  記者來到後五合屯雙合小區,77歲的張保勇和老伴楊淑雲正在寬敞明亮的屋子裏磕著瓜子、嘮著嗑。張保勇因患腦梗,身體行動不方便。駐村工作隊聯合泰來縣殘疾人聯合會,給村裏的殘疾人贈送康復輔具,張保勇得到了一輛輪椅。他説,出門再也不犯愁了,老伴推著他在村裏溜達,心情十分愜意,病情也逐漸穩定了。

  得益於新村改造,2019年,西劉屯村民全部搬遷到後五合屯新建的雙合小區居住。後五合屯新建房屋都是獨門獨院的,樣式一致,兩室一廳,色調統一,設施配套齊全,室內衛浴,地面鋪設地磚、地熱,室外後院建有板式倉房,用於存儲物品,每家每戶都有獨立照明、排水設施,極具現代氣息。新建房屋所在區域的街道全部實現硬化、亮化。

  趙大勇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戰中,多年困擾村民的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吃水難等問題,逐一得到解決,生態環境變了,村民們也都有了精氣神,文明、尚德、感黨恩的風尚日益增強。

  日前,趙大勇與村幹部一同走訪了周邊的五個村,商議開展種植、投資、經營管理協作,擬共同出資建立加工車間、存儲倉庫,打造特色品牌,實現聯合致富。“如果説之前的脫貧攻堅是富民,現在的鄉村振興就是富村。成片的村屯都富了,鄉村振興的步子才能走得更快更穩。”趙大勇説。(記者 楊桂華 吳利紅 攝影 楊桂華 吳利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