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哈爾濱發力打造“15分鐘服務圈”
2023-02-13 09:28:41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于靈爽責編: 趙瀅溪

  起草建設方案、構建數據中心、匯聚電子證照……聚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開年以來,哈爾濱市營商環境建設以拼搶的姿態,提速各項任務進程。作為數字政府建設試點示範市,哈爾濱將以數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職能轉變,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政務服務體系,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發力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

  示範引領,得力於哈爾濱馳而不息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全力推動全市政務服務和辦件數據向“一張網”匯聚,實現政府一個平臺“上服務”、群眾一個平臺“找政府”。目前,全市98%以上政務服務事項支持全流程網上辦理,174項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e冰城”用戶數突破21萬。

  “一網通辦”實現縱橫貫通

  這段時間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東北大區公共事務部高級經理宋楊和黑吉區域總經理李文臣為哈爾濱開新店忙碌著。“哈爾濱營商環境持續向好,追加投資,我們有信心!”宋楊説。2015年,在哈爾濱開第一家店時,帶著百八十頁的要件,從瀋陽到哈爾濱,跑了十多個部門,才將開業的手續辦齊。“如今開店,早上網絡提交材料,坐高鐵抵達後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對於哈爾濱的審批效率,宋楊這樣評價。

  變革始於2018年。鎖定“辦事流程全國最優、辦事要件全國最少”總思路,當年,哈爾濱“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高點起步。擺在全國先進城市的坐標中對照,哪個城市最優就學哪兒,哈爾濱在對照中找到了破解發展短板的方向。

  在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的過程中,哈爾濱清醒地意識到“一網通辦”的關鍵點更在於“通”。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讓更多信息資源實現共享、數據互認聯通,“一網通辦”就此按下“快捷鍵”。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哈爾濱共打通省市專網業務系統48個,歸集數據資源300類,百億量級數據可調取使用。

  以同類事項流程最優的城市為參照,以“複製+創新”壓時限、減要件、優流程。截至目前,審批要件精簡52%、審批時間壓縮82%、即辦率達70%。提速電子證照庫建設,全市電子證照種類增加至348個,9500個涉企政務服務事項接入電子營業執照應用。

  如今縱橫貫通的政務服務平臺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群眾辦事的首選渠道。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市576個部門網上辦理業務3100余萬件次。在連續多年由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開展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第三方調查評估中,哈爾濱均名列前茅。

  家門口就能辦事真方便

  在自助一體機上,市民宋麗華完成了個人參保信息查詢。“不用跑大廳,家門口就能辦,真方便。”良好的體驗來自於哈市醫保部門在146家銀行網點設立的473台自助一體機,讓34項醫保業務實現24小時不打烊辦理。

  身份證列印、牌匾審批等10282項業務的百餘臺自助終端如今已在哈市九區、九縣(市)政務服務中心以及部分街道、社區、銀行投放。

  哈爾濱政務服務移動端“e冰城”APP已歸集8萬餘事項。以用戶體驗為驅動,軟體在能用、好用的同時,通過不斷嵌入新功能讓用戶更“愛用”。用獨立、開放的綜合服務島取代傳統的櫃檯窗口,46個部門的1257個政務服務事項均可“一島”辦理,而這背後同樣是數據跑路的有力支撐。

  “政務服務方式在拓展,但讓服務更簡便高效泛在可及的理念始終沒變。”哈市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相關負責人説。

  兩個小時拿到營業執照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道裏區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的電話,兩個小時就拿到了營業執照。”談及不久前新註冊公司申領營業執照的過程,雲行達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對道裏區的營商環境頻頻點讚。而這只是哈爾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釋放強磁效應的事例之一。

  2022年,哈爾濱啟動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在先期確定20個方面198項措施之後,又分兩個批次增加到目前的387項。每月考評、定期督查,全市20項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加速提升。“開辦企業”等4項指標達到全國前列;“市場監管”指標成為全國該指標領域進步最快的城市之一;16項典型經驗做法被國家部委點名錶揚。在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擂臺賽”中,哈市連續4個季度位列全省第一名。

  一系列“栽桐引鳳”的改革創新舉措吸引了企業和人才集聚。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底,哈爾濱市實有市場主體108.5萬戶,同比增長6%。

  今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將推廣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推動“一網通辦”向社區村屯延伸。通過智慧賦能,加快構建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黑龍江日報記者 馬智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