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林甸:灑下“智慧水滴”成就“增收密碼”
2025-07-17 09:51:41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甄鏡媛責編:

  原標題:深耕“水肥一體” 致力“單産提升” 林甸:灑下“智慧水滴”成就“增收密碼”

  夏日高溫下,農田四週熱浪滾滾。然而,玉米田裏卻似乎並不灼熱。密實的玉米株株粗壯,葉片多且大,葉面油綠光亮。細看下,壟臺上尺把寬的濕土從頭延伸到尾,每條壟臺上都有一根小手指粗的黑色水管,每隔20釐米就有水珠從管中涓涓滴落……

  “現在滴的是水,下午就加上氮肥。在過去,這樣的天氣莊稼早就打蔫了,靠早上那點兒露水根本不頂啥用。”袁洪廣經營著林甸縣鶴鳴湖鎮勝利村洪廣家庭農場,去年參與了縣裏推廣的玉米單産提升工程項目對農田進行了“水肥一體化”改造後,今年他把面積擴大到了1000多畝。

  “看,這就是老百姓説的‘老虎爪’。”目光所及,每株玉米的根部都有多根粗實的氣根,手指一般插入地裏。“氣根發達,莊稼長著就有勁兒。”袁洪廣説。

  糧食是農民的生計,是國家的命脈。林甸縣是我省中西部玉米傳統主産區,近年來響應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方針,林甸縣委縣政府積極行動,將提升糧食産量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標準農田改造完成的基礎上,“水肥一體化”技術成為了他們實現增産目標的關鍵“法寶”。

  “水肥一體化”正式叫法是“單産提升項目”,簡單説就是在農田中鋪設水管,將水和肥料通過精準配比定時定量通過滴灌方式準確給到農作物根部,節水節肥的同時讓農作物有了充足的營養。此技術配合數字化管理,通過電腦、手機遠程控制,給農民帶來了省時、省力的最大方便。

  2023年12月,林甸縣委縣政府積極向省農業農村廳申請國家玉米單産提升項目,獲批後馬上成立專班,一組負責面積推廣,一組負責技術指導,迅速落實推進。

  很快,齊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成了林甸縣玉米單産提升工程建設項目的領頭雁。2024年4月15日,985畝田地整地起110釐米大壟;4月27日,壟上雙行播種,播種時隨機器鋪設滴灌管帶;5月8日陸續出苗……秋收核算每畝增收600斤以上。

  同一年,袁洪廣的農場作為玉米和大豆雙試驗區,雙雙獲得豐收:玉米實收162.38畝,畝産2066斤,與常規種植相比每畝增加800斤;大豆60畝,實收測産每畝497斤,比常規畝産增加200斤。

  2024年8月23日,省農業農村廳在林甸縣組織召開全省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暨農情工作培訓班。會前,全體代表一同觀摩了林甸縣玉米水肥一體化及大壟密植單産提升示範區。

  隨著第一年試驗的成功,林甸縣委縣政府更加堅定了信心。今年年初以來,縣政府先後召開5次專題會議推進項目建設工作,主管副縣長、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機服務中心多次深入鄉鎮開展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宣傳並落實種植面積。

  春播作業啟動以來,三個標段同時開工,並組織100余人管帶安裝隊伍鋪管帶、裝水泵,推進項目建設。各鄉鎮實行項目日進度報告制,每天15時前將項目推進情況報送到縣政府。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強化宣傳引導培訓。4月29日縣政府組織各鄉村、施工方、種植大戶,在鶴鳴湖鎮勝利村召開玉米單産提升項目及春播現場技術指導會,現場講解玉米“水肥一體化”操作要點及管帶連接技巧;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深入鄉鎮、村屯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20余場次,確保農民掌握新技術。印製《玉米水肥一體化種植水肥管理技術措施》1000余份,進一步推廣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

  “去年全縣糧食總産就已經從上一年的17.7億斤,快速增加到19.1億斤。”林甸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戚煥春介紹,“水肥一體化”的推廣已經讓這個傳統農業大縣嘗到了增收的甜頭,該技術不僅提高了産量、改善了玉米品質,更改良了土壤,緩解了鹽鹼度,壓制住鹽鹼上浮到土壤表面。

  實打實的收穫就是最大的説服力。經過一年試驗,很多農戶聞訊趕來學習參觀。除了周邊縣區,內蒙古的農戶也趕來學習。

  袁洪廣的農場自然成了“網紅打卡地”。烈日下,玉米地周圍環繞的是紅色的主管線,主管上分出的支管延伸進農田,支管分出的細管淺埋在壟臺之上。這些管線的控制中心位於農田旁以電機井為基準設立的“移動首部”,集裝箱式的“移動首部”內是四個碩大的肥料桶、液晶觸屏大螢幕和電腦水肥一體機。

  依靠這些設備,幹起活兒來不但簡單還特別精準。為了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袁洪廣又在旁邊200多畝的大豆地裏自費鋪設了“水肥一體化”系統。

  “去年900畝試驗地就多掙了40多萬元,今年加上這些,心裏更有底了。”袁洪廣説。(記者 劉楠 李民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