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農科院刷新國內大豆新品種生産經營權轉讓最高紀錄 做強農業“晶片” 夯實豐收根基
在日前舉行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競買會上,省農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種“克豆91”以3155萬元轉讓生産經營權,刷新國內大豆品種市場化交易最高紀錄。
這是省農科院今年第二次刷新科技成果轉化紀錄。此前大豆新品種“綏農148”以1155萬元成交,創下當時省內新高。
“‘十四五’以來,我們累計實施成果轉化1.2萬餘項,到賬資金7.1億元,連續兩年位列省屬科研院所轉化榜首,在東北四省區省級農科院中轉化規模名列第一。”省農科院副院長還紅華道出成績背後的“科創密碼”:“即研即推、即創即轉,我們通過制度改革和方式創新,積極為科技成果尋找好歸宿,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農業新質生産力,助推我省現代化大農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創新攻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生産的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凝心聚力寫好種業大文章,與時俱進保資源、育新種、推良種,省農科院一以貫之。
“克豆91”是在省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支持下,由省農科院克山分院董全中團隊歷經10年選育的高蛋白高産大豆新品種:其粗蛋白含量46.52%,粗脂肪含量16.87%,試種3年比對照品種“北豆40”平均增産7.2%。黑龍江省普田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克豆91”的“雙高”品質,公司董事長呂守義表示,作為國家級大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非常幸運拍得“克豆91”,“我們將積極發揮大豆産業鏈鏈主功能,依託品種優勢,聯動10余個農場、30余個合作社和20余家深加工企業,讓這粒種子在産業鏈上實現增值。”
“十四五”以來,省農科院通過審定的農作物品種737個,佔全省1/4。2023年全國推廣面積前十大品種中,該院水稻和大豆品種分佔4席和6席;水稻品種“龍粳31”、大豆品種“黑河43”推廣面積連續多年領跑全國;松粳系列6個品種7次獲全國優質稻食味金獎;2024年農業農村部推薦的150個主導品種中,我省5個上榜品種均為省農科院選育。此外,在高粱、穀子等雜糧,向日葵、麻類等經濟作物以及果蔬、牧草、食用菌等領域,省農科院同樣育成推廣了大批新品種,助力全省種植結構優化。
“我們還完成了國際首例豬T2T全基因組組裝構建,育成的國審龍民黑豬新品種填補了我省40年生豬育種空白並輻射全國。”省農科院副院長盧淑雯介紹,他們研發的“瘠薄黑土地心土改良培肥技術”“侵蝕溝生態治理技術”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高效治理方案,研發的鮮食玉米收穫機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從主糧到雜糧、從種植到養殖、從土壤改良到智慧裝備,省農科院以全鏈條科技創新夯實了農業根基,為龍江現代化大農業裝上“科技引擎”。
機制破壁
科技成果唯有紮根産業沃土,方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過去,我們科研人員執著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意識不強。”省農科院成果産業處處長李國泰介紹,為破解“重研發輕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省農科院先後出臺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一方面,將成果轉化審批權適度下放院屬單位,實現“當天議定、當天簽約”,為成果轉化安上審批流程“加速器”;另一方面,明確轉化凈收益分配比例,將轉化業績與職稱評審、人才認定納入同等考核體系,讓科研人員既得實惠又獲榮譽。
除了政策激勵,省農科院更構建起成果轉化“全流程”“一站式”服務平臺,成立企業化運營的黑龍江省龍科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十四五”以來累計服務成果轉化478項。尤其今年上半年,通過完善“專家論證”+“公開競買”模式,實現轉化溢價3210萬元,連續兩次刷新省內大豆品種轉化紀錄,創下全國大豆單品種單次轉化最高金額。2024年至今,成果供給庫和企業需求庫常態化匯聚高價值可轉化成果600余項、企業需求近500項,推動超60項成果進入轉化環節;建設10個新優成果示範基地、2個概念驗證中心,把“PPT成果”移到“田間地頭”,80%以上轉化項目通過示範基地當場簽約。
一系列轉化舉措的落地見效,打通了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一項項科研成果真正成為激活農業産業活力的“金鑰匙”。
人才搭橋
這個盛夏,龍江大地的熱浪裏涌動著科技興農的熱潮——省農科院啟動了院地合作、科技包聯活動,選派骨幹科研人員組成科技服務團,與全省13個市(地)的主要農業生産縣(市)打通了科技增糧的有效途徑。他們帶著技術成果“沉下去”,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品種送到生産一線,又把農業生産一線的難題“帶回來”,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攻關,促進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解決科技産業供求對接難題。
人才科技服務不止于田間地頭,更延伸到企業車間。不久前,省農科院35名科研人員入選黑龍江省“科技總師”,即將奔赴龍江大地,為農業科技創新注入全新活力。
人才流動之外,更有平臺聚力。省農科院牽頭組建的省級現代農業産業知識産權創新聯合體,將76家高校院所、企業和金融單位擰成一股繩,推進知識産權高效轉化和協同運用。今年年初,省農科院土壤改良團隊將土壤改良技術與配套裝備成功轉化到玖成集團,實現了我省在技術領域的首次千萬級成果轉化。“通過雙方深入合作,我們有信心在黑龍江省耕地地力提升和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方面推動技術的全面落地,助推新質生産力發展。”玖成集團執行總裁殷曉龍表示。
省農科院與省內外涉農企業共建16家産業技術研究院,讓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産力。截至目前,337項(次)品種轉化為企業創造超140億元産值,見證著科技賦能企業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蛻變,讓創新活力在産業鏈各環節充分涌流。
“省農科院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龍江擔當,以科技創新支撐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責主業,推動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硬核支撐。”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宇輝表示,“未來我們將牢牢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大核心’,在核心種源、黑土保護、智慧農機、生物技術、數字技術等關鍵領域重點發力,以自主創新築牢現代化大農業根基,讓黑土地多産糧、産好糧,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王紅蕾 記者 周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