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黑龍江:種業創新為大國糧倉築牢豐收根基
2025-09-08 09:44:54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朱建輝責編:

種業創新為大國糧倉築牢豐收根基

東北農業大學作物信息實驗室裏的大豆苗。記者 周靜攝

  原標題:“新質生産力的龍江實踐”系列報道③ 種業創新為大國糧倉築牢豐收根基

  進入9月,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就幾乎“長”在稻田裏,“現在是看品種田間表現最好的時候,也是我們試驗選擇新品種(係)的關鍵時期。”作為育種專家,聶守軍躬耕隴畝30年,培育出80余個水稻新品種,“今年綏粳18等品種推廣面積600多萬畝。”

  在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智慧農業係副教授胡振幫一直在作物學表型園區忙碌,“植物表型組學研究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胡振幫形象地説,“植物表型平臺實時採集作物生長、發育、表型特徵等各種指標,形成農業科研的‘數據寶庫’,經深度整合和智慧分析後,為科研人員在作物育種、病蟲害防控、農藥篩選等方面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在黑河市北安市,漫山遍野的大豆黃綠交織,豆莢密布且顆粒圓潤。“田間看今年大豆制種産量要好于去年。”北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功臣介紹,北安市有得天獨厚的大豆良種繁育基礎,今年良種繁育面積達135萬畝,預計制種産量24萬噸,“全市19家大豆制種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大豆品種111個,所繁育優質、高效大豆品種除了滿足省內用種,還遠銷到吉林、內蒙古、新疆等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生産的根本。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種業振興是關鍵之舉。2021年以來,我省錨定種業振興目標任務,加快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一些基礎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實現新的突破,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種業振興邁出堅實步伐,為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省常規粳稻和大豆育種全國領先,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一粒粒“金種子”正成為端牢“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內核。

  保護利用種質資源 堅實育種創新基礎

  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晶片”,保護好、利用好寒地種質資源,就是守護我們糧食安全的未來。

  “這是我們幾十年收集的‘家底’,每一份都是無價之寶。”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中心主任韓微波非常珍愛種質資源庫裏的這些寶貝,“我們通過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抑制種子萌發,這樣就能長期貯存作物種質。”韓微波介紹,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的前身是省農業科學院在1982年建設的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歷經40餘年堅守和努力,共保存大豆、玉米、水稻等國內外作物種質資源7萬餘份,“我們現在正致力於‘主要農作物優異抗性種質資源挖掘與共享利用’,重點開展寒帶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挖掘優異種質資源,創制生産和育種急需的抗逆、品質等性狀突出的育種新材料,實現主要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使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材料快速轉化為生産力。”

  在東北農業大學隱藏著一個寶藏實驗室——作物信息實驗室。胡振幫告訴記者,“實驗室共有8個功能不同的艙,比如第一個艙,可以模擬低溫脅迫、土壤脅迫、光照脅迫、生物脅迫等不同環境,精準捕捉不同環境下作物如何生長髮育,為我們育種提供參考。第二個艙是快速迭代艙,我們田間生産一年一代,而在這裡,一年能夠迭代四五代,科研人員可在更短時間內篩選出穩定的育種資源,大大縮短育種週期。”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借助育種實驗艙培育的多個大豆新品係,在大田測試中提高産量的同時,作物抗性也有所增強,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為全國擁有寒地作物資源數量最多的省份,我省建立健全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庫,建有4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和6個省級種質資源庫(圃),初步構建起以中期庫為核心,各類短期庫和資源圃為支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搭建了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臺,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完成10224份種質資源的表型鑒定和2055份資源的基因型鑒定,發掘出粗脂肪含量超24%的高油大豆和極早熟水稻等優異資源。

  制種大縣崛起  全面加強供種保障能力

  作為我省北部優質食用大豆種子基地核心發展區,黑河市堅持高位推動、創新引領、産業帶動,全力打造“中國大豆種業矽谷”。“我們堅持以‘産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為核心抓手,整合優勢資源、匯聚骨幹力量,持續提升種業科技創新硬實力,為産業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黑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城介紹,該市有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46家大豆種子生産企業,截至目前通過科技創新已累計育成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及特用大豆品種300余個,為産業提質增效提供堅實種源保障。

  在樺川縣水稻良種繁育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水稻的“腰”。“我們縣今年水稻良種繁育面積達到31萬畝,年育種量15.5萬噸以上,佔全省的40%以上。”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種子主要供應黑龍江省二三積溫帶種植。

  省農業農村廳種業處負責人介紹,我省深入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供種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繼海南南繁、甘肅玉米、四川水稻之後成為全國第4個國家級種子基地。全省全力推進19個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國家級基地制繁種面積400萬畝以上,在五大連池市建成了全國唯一的以大豆種業為主導産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産業園。

  良種全覆蓋  築牢豐收根基

  金秋時節,走在龍江大地上,滿眼的豐收圖景中,良種的力量隨處可見:抗倒伏的玉米品種在風雨後依然挺立,抗病的大豆品種在連續耕作多年後依然豐收,優質的水稻品種讓“龍江大米”品牌更加閃亮。

  “我種的是‘東生’系列大豆品種,蛋白含量高,産量還比普通品種高7%以上。”海倫市種糧大戶趙成軍高興地説,“好種子確實能多打糧!”

  “我們種的是‘黑農531’,去年畝産在526斤。”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種糧大戶何海濤認為,增産的第一步就是要選對品種。

  “‘黑農531’已完成國審,這個品種耐鹽鹼、抗重茬、高油高産,被稱為標杆性大豆品種。目前我們利用該品種已形成鹽鹼地大豆提産新模式。”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王家軍説。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萬畝大地號豐收場景令人震撼。“我們全部採用定制良種,配套精準栽培技術,水稻平均畝産1240斤以上。”分公司負責人介紹。

  “十四五”期間,我省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710個,21個入圍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其中大豆品種“黑河43”、水稻品種“龍粳31”均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為加速良種推廣,我省構建了完善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目前全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到549家。墾豐種業等6家企業進入全國大豆種子銷售10強,富爾農藝、益農種業等5家企業進入全國水稻種子銷售10強。

  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從制種基地到萬頃良田,黑龍江種業創新的鏈條正在全面打通。在這片黑土地上,每一粒種子都在積蓄力量,每一個創新都在孕育希望,每一次豐收都在築牢大國糧倉的根基。(張月 記者 周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