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撫遠:守綠水青山底色 築糧食滿倉盛景
2025-09-24 10:04:31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朱建輝責編:

撫遠:守綠水青山底色 築糧食滿倉盛景

玖成合作社水稻公園稻田畫。李擁軍攝

  金秋時節,走進東極撫遠,稻浪翻滾,瓜果飄香,遊人如織……一派豐收繁榮景象。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撫遠玖成合作社,察看機械插秧,了解智慧催芽和箱式快速育秧技術流程,與農民和技術人員深入交流,登上插秧機體驗操作。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創新糧食生産經營模式,優化生産技術措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産效益。

  九載春秋流轉,這座祖國東極之城牢記囑託,注重生態保護的同時,在科技種田道路上疾馳,譜寫了一曲“綠水青山”與“糧食滿倉”共生共榮的時代樂章。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總書記的指引,為玖成合作社注入成長動能。自2015年成立以來,合作社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己任,立足高緯度農業特性,打造出集“組織創新、種源突破、技術集成”于一體的“玖成方案”。

  種源是農業的“晶片”。玖成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如數家珍地介紹:“我們率先突破種源瓶頸,構建了‘科研合作+自主研發’雙驅動體系: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緊密合作,從50多個品種中精選出6個適宜良種;針對無霜期短、溫差大的氣候特點,自主培育出3個潛力品種,使畝産提升10%-15%,抗病能力增強20%,為糧食安全築牢了堅實的種源根基。”

  同時,玖成合作社匯聚技術之力,利用北斗導航賦能側深施肥,讓肥料利用率從35%躍升至40%以上,畝産穩增5%-10%;“三新”肥料試驗探索環保增産路徑,輻射10萬畝農田,年減化肥300噸;無人機植保上陣,農藥用量降低15%,防治效率提升5倍,科技的曙光點亮了田間地頭;努力提升單産,合作社聯合科研機構打造105畝高産攻關區,集成10項技術,水稻畝産達550公斤,較周邊田塊高12%。300余戶種植主體緊隨其後,區域水稻單産提升8%,“高産樣板”化作可複製的“豐收密碼”。

  如今,75畝成果轉化區串聯“科研-試驗-繁育-推廣-銷售”全鏈條,玖成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種、管、銷”一體化服務,帶動170戶入社、300余戶受益,社員收入從原來每年2萬元增長到7.6萬元。“玖成香米”打響品牌,年銷優質大米近5萬噸,遠銷北上廣,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的跨越,形成“增産-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社員劉延輝望著金燦燦稻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入社之前自己種水稻,畝産只有400公斤左右,現在合作社全程科技種田,智慧化管理,畝産達到600公斤以上,收入年年增長。”

  漫步玖成合作社創新打造的稻海田間水稻公園,隨處可見拍照打卡的遊客,孩童們在木棧道上追逐嬉戲。來自上海的遊客趙先生看到“日出東極,相約龍江”稻田畫興奮不已:“第一次見到這麼多水稻品種,高的、矮的、金黃的、烏黑的,真是太神奇了!”

  糧安天下,撫遠始終堅決扛起政治責任。佳木斯市委常委、撫遠市委書記何大海説:“撫遠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龍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緊緊圍繞國家、省市工作部署,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堅決完成糧食生産任務,為端穩‘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貢獻撫遠力量。”

  強化耕地保護,嚴守“非農化”“非糧化”紅線,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産量穩居37億斤左右;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二五”以來累計建成77.14萬畝高標準農田,2023年玖成合作社實施2400畝“格田改造”,實現“田成方、渠相連、旱澇保收”,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2025年,撫遠糧食總産量有望達37.9億斤,衝擊“十二連豐”。

  規模化經營蹄疾步穩。全市219個新型經營主體、19個示範社與家庭農場領航,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達63.3%,10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認證面積擦亮“綠色招牌”;技術集成與智慧農機齊發力,今年玉米大壟密植達108萬畝,保護性耕作6.67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升至70.80%,北斗導航讓農機日作業時長增加3小時、每公頃成本節省500元,科技之風吹遍田野。

  撫遠農旅融合綻放異彩。玖成合作社打造的稻海田間水稻公園,累計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餘人次,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開闢新路徑。

  九載耕耘,九載收穫。東極撫遠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生態為底色、以科技為動能,在高品質發展的征程上穩步前行,讓“綠水青山”永駐,讓“中國糧食”滿倉,書寫著屬於祖國東極的時代新篇。(趙春暉 賀東旭 記者 劉大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