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江這一年 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我省期間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調結構、優供給、挖潛力、穩增長,堅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舉全省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經濟穩中向好、韌性持續增強,這是對我省今年農業發展情況的生動概括。省農業農村廳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增速達4.4%,高於上年同期。一産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農民收入達13207元,增速5.2%,高於全省GDP增速。
堅持不懈狠抓糧食生産
從春播時的機器轟鳴,到秋收時的金浪翻滾,從實驗室的育種攻堅,到餐桌上的優品盛宴,現代化大農業的奮進曲持續奏響在龍江大地。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我省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首要擔當,深入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産計劃,高標準備耕春耕、高品質生産夏管、高效率服務指導、全過程防災減災,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小戶大戶聯動,紮實推進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糧食作物實播面積超國家下達任務。目前,全省秋收生産已結束,實現應收盡收、顆粒歸倉,糧食總産量有望再創新高。
此外,我省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整治攻堅戰,“三位一體”推進、“查改治”聯動,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投資234億元、投資完成率85.8%。全省落實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面積1億畝,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2772.6萬畝,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
統籌推進“四個農業”
時下的黑龍江,從松嫩平原的高標準農田到三江平原的智慧農場,科技賦能提質、綠色打底增效、品質築牢根基、品牌引領增值的喜人圖景隨處可見。
做強科技農業。我省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産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41個,21個品種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農村地區新購置各類農業機械1.36萬台,累計報廢老舊農機7843台。
做大綠色農業。我省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達到10013.9萬畝,持續領跑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水準指數81.14,居全國第二。
做精品質農業。我省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入網主體4000家以上,追溯面積超5000萬畝,主要農産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做優品牌農業。前三季度,“黑土優品”銷售額實現77.8億元、簽約額127億元。“更優、更綠、更香、更安全”的品牌認知深入人心。定制農業主體數量達到310家,種植定制基地面積達到138.7萬畝。
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實踐地
黑土糧倉的五穀豐登、林海深處的山珍百味、廣袤河湖的魚蝦滿艙、設施大棚的四季常青……我省統籌發展現代畜牧業、冷水漁業、設施農業,多元化食物供給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組織實施基礎母牛擴群提質、生鮮乳收購補貼、“鵝十條”等10余項扶持政策,積極推進奶牛、肉牛紓困,深挖高值品種發展潛力,全省生豬出欄1839.7萬頭,同比增長4.88%;肉蛋奶産量636.92萬噸。
持續推進冷水漁業振興行動,優化漁業生産和産業佈局,前三季度,全省水産品總産量71.1萬噸,同比增長10.7%。小龍蝦産量2553.6噸,同比增長426%。著力推進蔬菜(食用菌)産業高品質發展,蔬菜和食用菌産量達到677萬噸,同比增加5.58%,設施農業播種面積42.7萬畝,同比增長11%。中藥材産業穩步發展,刺五加種植面積達210萬畝,同比增長15.4%,居全國第一。
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業
“中國飯碗”既要裝滿,又要裝優。我省圍繞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持續推進新一輪農産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組織召開全省農産品精深加工業高品質發展推進會,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
全省農業和農産品加工項目招商新落地項目684個,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94家和476家,全省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2236家,實現營收2573.3億元,實現利潤92.5億元。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96家和445家。
此外,方正縣、蘭西縣、嫩江市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蘭西縣紅星鄉等6個鄉鎮獲批農業産業強鎮,玉米獲批特色産業集群。目前,全省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産業強鎮和産業集群已分別達到17個、83個和8個。
歲聿雲暮,糧安可期。黑土地上的耕耘與收穫,早已將“國之大者”的責任與擔當,深深鐫刻進黑龍江的發展脈絡。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品質效益,黑龍江省將用年年豐收的堅實答卷,持續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貢獻龍江力量。(記者 梁金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