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潛心為民謀福祉 建言獻策促發展(直擊代表通道)
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在鄭州開幕。6位人大代表先後在“代表通道”接受記者集中採訪。 河南日報記者 鄧放 攝
今日的河南,已經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代表通道”,6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代表,圍繞科技創新成果運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文化強省等話題,回答記者提問,回應社會關切,道民情、話發展,就高水準實現現代化河南積極建言獻策。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河南省人大代表陳瑋
“談到咱們河南的營商環境,我想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河南省人大代表、宏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瑋説。
“首先是政府服務‘實’起來了。”陳瑋説,2021年8月份,宏業控股集團為子公司申辦營業執照,通過濮陽市推行的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當天就辦結領回了營業執照和全套公章,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其次是企業地位“高”起來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企業面臨重重考驗。“濮陽市為我們派來了‘首席服務員’,兩年來,累計幫我們解決了56個問題,爭取到政策性貸款5000萬元。”陳瑋説。
最後是民營經濟“活”起來了。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市場活力提升了,人才政策更加開放了。以前企業要創新、想創新,大多是與外部研發機構合作。現在,企業自身也在積極搞研發、搞創新了。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陳瑋表示,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更多惠企利民政策,讓河南的營商環境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有了生態保護的‘根’,才能長出高品質發展的‘果’。”
——河南省人大代表趙潔
“我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我的種植基地也在黃河邊。”河南省人大代表、三門峽龍躍綠色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潔説,有了生態保護的“根”,才能長出高品質發展的“果”。
合作社的“果”有兩個,一是蘋果,一是養鵝。附近的群眾都説:家有千棵蘋果樹,小康路上邁大步!“我們先後帶動近3000人脫貧致富,2021年還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趙潔頗為自豪。
怎樣才能讓高品質發展的“果”越長越大呢?趙潔認為,必須堅持“綠色農業發展,生態保護優先”。他們給整個果園鋪上了地布,鎖住水分、保持濕潤,實現了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從而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給沿線群眾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趙潔説,目前他們正在進行蘋果周邊産品的研發,還計劃把沿黃地區的其他特色種植引入基地,讓更多群眾參與,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幫助群眾實現了‘一技在身,挖掉窮根’。”
——河南省人大代表崔曉霞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河南省人大代表、柘城縣職教中心校長崔曉霞看來,助推鄉村振興,職業教育應努力扮演好三個角色。
第一個角色是要當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航員”。“近年來,柘城縣職教中心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先後開發了10多門課程,在全縣每個鄉鎮設立培訓點,開展養殖、種植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讓農民‘先富腦子、再找路子’。”崔曉霞説。
第二個角色是要當好産業振興的“護航員”。多年來,在每次技能培訓班結束後,崔曉霞和同事們都要做好回訪工作。他們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專門的技能培訓聯絡群,開展一對一跟蹤服務和全程技術指導。“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40多期,培訓1.8萬人次,幫助群眾實現了‘一技在身,挖掉窮根’。”崔曉霞説。
第三個角色是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人才儲備員”。針對未來發展,崔曉霞認為,柘城縣職教中心要圍繞“三農”發展新需求,調整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進行訂單式培訓,培養更多高層次新型技能人才。
“把村當成自己的家一樣來經營,把老百姓求助的事當成父母交代的事來辦。”
——河南省人大代表胡善信
如何讓一個“土坯凳、土坯墻、土坯當桌又當床”的村莊變成“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南省水美鄉村”“全國文明村”?答案很簡單:村就是家。
“把村當成自己的家一樣來經營,把老百姓求助的事當成父母交代的事來辦。村莊像大家庭一樣溫暖,你説我還有啥理由不堅守?”河南省人大代表、光山縣晏河鄉帥洼村黨總支書記胡善信介紹了他的“三本經”。
首先是靠山吃山,念好“茶葉經”。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他帶領村民種植了4000多畝茶葉,銷售到全國各地,將茶葉變成“綠色銀行”。其次是瞄準鄉村生態遊,念好“生態經”。利用村裏的自然環境優勢,修建了20多公里旅遊線路,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最後是念好“文明經”。村裏組織開展各種文明鄉風評選活動,倡導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力量。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今年我要繼續帶領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幹。”胡善信説,村裏準備打造徒步健身項目和登山步道,還要通過發展民宿和農家樂把板栗、茶油等土特産銷售出去。
“創新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河南省人大代表王菊仙
“把它裝在鞋底,通過檢測足底壓力分佈,判斷您的體態健康狀況,可用於疾病的預警和治療。”河南省人大代表、漢威科技集團研究院主任王菊仙現場演示講解,通過感測器,人類就能擁有“千里眼”和“順風耳”。
“感測器工作靠電路,漢威的發展靠創新之路。”王菊仙用一句話總結這家感測器龍頭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秘訣”。
“創業初期,我們從基礎研究搞創新;發展階段,我們圍繞應用搞創新;成為龍頭後,我們瞄準空白搞創新。”她説,創新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目前傳感技術已廣泛運用到智慧城市、安全生産、智慧家居、養老醫療等方面,漢威也成了以感測器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引領者。
中國感測器産業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河南目前正全力打造中國(鄭州)智慧傳感谷。王菊仙建議,統籌建設MEMS(微機電系統)感測器研發中試平臺,滿足我省行業共性需求,加快産業發展步伐,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本地企業開拓市場,讓科技帶給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建設之路。”
——河南省人大代表範軍
“我的恩師常香玉先生常説一句話——戲比天大。這是常先生對人民的敬重,也是常先生德藝雙馨的最好寫照。多年來,我謹記先生的教誨,進廠礦、下農村、走基層,用文藝為老百姓服務。”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范軍説。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近年來,河南曲藝人堅持守正創新,將曲藝和話劇創新融合,打造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原創方言劇《老湯》《老街》和正在創作的《老家》。三個劇目分別講述中原誠信、文化傳承和根親文化,給全國觀眾帶來中原好故事。《老街》還走進了人民大會堂,這是中國曲藝第一次以劇目的形式站在中國最輝煌的殿堂。
青年是世界的未來。范軍説:“未來,我們將搭建更多的平臺,讓青年人走到舞台中間,挑大梁當主角。”
“作為一名曲藝工作者,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建設之路,發揮曲藝紅色文藝輕騎兵‘短、平、快’的特點,努力創作出更多讓人民滿意的好作品。”范軍説。(河南日報記者 宋敏 王昺南 胡春娜 趙一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